现在教育最重视的是“安全”与“爱”。我们的娃真的在“安全”与“爱”中安全的成长了吗 ?
1、困在“安全”里的娃
从何时起,教师的教学活动变的小心翼翼。春天来了,不敢带学生去踏青,不敢到野外去欣赏万紫千红的美景,写春的作文也只能是远隔校园的高墙望春兴叹。
体育课上激烈的、不安全的有可能出现危险的项目都删除,木马被扔在体育器材室的角落里,不允许跳了。活动幅度大的任何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都禁止了。
体育课逐渐变的淡而无味。
放学要等待家长接,不论远近,不见家长不放人。每次学生离校之前,老师都要一二再,再二三的讲安全。
安全,安全!这个不断被重复的字眼,这个被强化的字眼,这个被纳入制度的字眼,让学生的生活出现僵化的阴影,为了安全很多活动不能做,“安全”之绳把娃们死死的捆绑。
安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却好像走进了另一个极端。一但不安全的事情发生,责任就追到老师的头上,危到教师手中养家糊口的“饭碗”。于是工作中尽力排除有可能“万一”的不安全的任何事情。
有的学校出现不求教育有果,但求管理无过的不良现象。
有个校长在教师会上说考试得零没关系,顶多你评不上优,进不上级,职职称上不去每月少几百块钱罢了,安全如果出了问题,轻者无尽麻烦,重者砸你饭碗。
可怕吗?太可怕。
“安全”理念下,学生僵化的生活在扩大,在弥漫。祖国的“花朵”被放进温室,防风防沙防风暴。还尽可能的被放进“保险箱”中。
我们的娃被过度的保护着。
1、困在“爱”里的娃
不知从何时起,教育之“爱”制度化了。不许教师体罚学生。因为惩戒与体罚界限不清,掉进“坑”里的老师成了后来老师的“引以为戒”的榜样。
教育成了“嘴上功夫”,如果说教无效,那也只能随他了。要知道嘴上功夫是不万能的。为了教育他人的娃让自己受损,那也是万万不能的。所以有的老师只能对顽劣的学生睁一只眼了。
在这种情形下娃在野蛮的生长。
我亲眼见证一个初二的男生无法无天,让几科老师无法正常上课,班主任无奈叫来家长。在办公室里,娃脾气暴躁胡搅蛮缠,班主任和家长都无可奈何。最后那个娃一屁股坐在老师的办公椅上,双手插兜儿高翘着腿,且抖动着,一幅我有理你不能怎样我的架式,霸道蛮横加嚣张。
我都恨的牙痒,想上去揍他。而他的父母还在一个劲的温言细语地哄着,讲着大道道理,还有些低声下气。
校长进来一声吼:“你的父母你的班主任都站着,你坐那儿还翘着腿?你认为你是谁?你是学生吗?你像学生吗?”
那娃怒而站起直奔外走,边走边说不上学了,过几天带人来揍校长。
野蛮程度无以言表!
娃野蛮到这种程度,在场的家长一脸尴尬,终不舍得动自己娃一指头。而这个娃的爹还是一所学校的校长。
当这一家人离开后,所有教师的心都愤恨、难受、无奈。
最后这个娃被劝退学了,由为他在,别的老师学生都无法正常上课。 据说这个娃转了三所学校,都呆不长久。
我认为说教不万能,不听话的娃该揍就揍,这样的孩子揍几顿就老实了。家长不舍得揍,到社会上有人替他揍。
这些困在“爱”里的娃娇惯成性,不知天高地厚。
要求教师“爱”学生,语言要有爱,要不伤学生,不允许惩戒(惩戒与体罚难分清)学生,要让“爱”充盈教育整个过程。严格到教师考核制度不允许教师有半点疑似“不爱”学生的行为。
一旦有教师的行为被冠以“不爱”“伤害到”学生,当事教师轻者受批评,评优评先无份,重者“下课”走人。
于是,师之爱就多了儿分应景的无奈。不敢多管,不敢强教育。一但教育行为(即便是出于爱)与家长的爱发生冲突,家长到校闹事,家长到局里去告状,其结果多是老师的尊严受伤,人设崩塌、经济受损。
在“爱”的大气候下,娃们成了“上帝”,上帝越来越“理直气壮”的违反校纪,顶撞老师,目无家长,目空一切。
“淳淳教导”不万能,理想中却要教师万能的,为师者岂不尴尬!
近年来因为老师教育学生“不当”,惹祸上身破财者有之,丢掉工作饭碗的有之,所以“明智”的教师只教书,淡化“育人”,因为育人有风险。
如若教师和学生之间有了矛盾,教师百分之九九是没有理的,教师是可怜的弱势群体。
就因为你是教师,你得神通广大,你得是全能神,你做不到你就没理。证明你教育素质不达标。
天爷爷!别把教师当神好不好?教育不万能呀!
3、爱,万能吗?
那么,爱就万能了吗?
现在的孩子少,在家被爷爷奶奶娇宠着、被爸爸妈妈溺爱着,在校被老师关爱着。
他们的世界,爱无处不在。
现在的娃,有的却是淹死在爱里。
没有节制,没有营养,没有低线的爱,让现在的娃变成玻璃娃,脆的很。风吹草动就会碎。
一点挫折,一点打击,一点不如意,就跳楼,跳桥,跳悬崖,去自戕。
要么是令人发指的去戕害别人,戕害自己最亲近的人。
四川眉山东坡13岁少年因家庭琐事将母亲卓某杀害于家中。
江苏盐城建湖县13岁的邵某,杀死母亲于自己家中。
湖南衡南县三塘镇13岁少年罗某,用锤子先后将其母亲谭某某、父亲罗某某锤伤, 经抢救无效因伤势过重死亡。
著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
.......
近年来太多这种惨剧发生。
更可悲的是这些被儿子害死的父母,死后还背负着宠子无度教子失败的过错恶名。
泛滥无底线的“爱”,就是犯罪!
水,是宝贵的。水是生命之源。但泛滥的洪水,却是摧毁万物的,索命追魂的恶魔。
爱,也一样。
4、爱,是一粒种子。种下要看它会不会发芽,会发芽了,这才是爱的价值
爱就是宽容,爱就意味着对某一方的付出与牺牲。爱的本身没错,给予爱也没错,
问题是你培养出娃们接受爱,还能使爱发芽的能力吗?
我们看到的现实却是爱的泛滥和孩子们麻木的接受,而不知回报的尴尬。
报载在某中学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一名初二学生,从小患小儿麻痹病,行动不便。他们班教室和音乐教室不在同一座教学楼里,每次上音乐课都由班主任张老师背着他去上课,就这样坚持了一年多。有一天,张老师因外出开会没在学校,那个残疾学生没能上音乐课,他坐在自己班的教室里大发脾气,气急败坏的叫喊着:“张老师,你死那里去了!”
教师在用行动爱学生,当这种爱被当作理所应当然时,那么爱的真谛和教育的意义都化为泡影了,这是爱的教育失败。
爱之下却没能结出爱的果实,怎能不令人深思、痛心!
一味的强调“爱”的教育也是一种错。
很多事物是对立或对比存在的,比如:有寒冷的感受才知道温暖的可贵;有饥饿的体验才有温饱幸福感觉;尝过了苦,才能品出甜的愉悦。
一个孩了出生从家庭走向学校,都是在“爱”中成长,“入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同理在舒适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知爱为何物,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那是理所应当的常态。
安乐和享受,使他们错误的认为家长和老师的关爱都是“理所应当”。就像我们常在微风中行走而忽视微风的存在一样,只有当暴风袭击来时,才认识到微风的可贵。任何体验都是种教育,包括讽制、挖苦与适当的身体接触。这些不应该彻底拒之教育的门外,应当成为“爱”的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问题是学生的承受能力有多大?
这种承受能力也是需要从小打磨的、从实践中锻炼才能够成长的。我们泛滥的“爱“弱化了娃的承受能力。
听到一句批评的话就去跳楼,弹一指头就去自杀,或者心生怨恨,血腥报复。育出这样的娃即便是才子,那又如何?
将来又如何去经历人生的风凤雨雨?
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舞台上摸爬滚打?
如何能在竟争激烈的环地中生存?
又如何能承担建设国家的使命?
爱是一种教育。打击磨炼又何尝不是一种教育呢?
韩信是统领千军之将才,谁能说与胯下之辱没有一点关系呢?
“自古雄才多磨难”,也可以说成是自古雄才多磨炼。而今缺少磨炼的“甜蜜”教育究竟能育出怎样的才子呢?
总而言之,现在的“爱”被夸张了,“爱”被神化了,“爱”走向制度化了,爱之下的 娃却变的贪婪,变的自私,变的霸道,甚至变的没有人性。
娃们不缺吃了,不缺穿了,唯独缺的是承受生活之重的能力了,那被爱过度浸泡的心,不懂得回报,不懂得感恩,默认为理所当然。
这就是被泛滥的所谓“爱”淹死了。就像水可以使苗活命成长。但过多的水会泡死苗的,或让苗畸形生长,祸害无穷。
我们的“安全”与“爱”是否走进了极端?
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