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三吏三別,無視大唐社會積極面,有被大唐百姓噴嗎?

盜德高點


首先,你所謂的杜甫無視“大唐社會的積極面”,請問,當時的大唐社會狀況你瞭解嗎?稍懂歷史的人都知道,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唐朝社會,怎一個腐敗黑暗了得…… 不錯,同樣的大詩人杜甫,寫《憶昔》中的“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公私倉廩俱豐實”。但是,無知(或者說不願正視現實)的你知道嗎?這裡所謂的“小邑”和“倉廩”(無私公私)都是針對地主階級針對統治者而言的,最廣大人民群眾飢寒交迫的受剝削地位永遠都沒有改變,隨著安史之亂爆發,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人民生活的更加悽慘,可想而知,而詩聖杜甫的“三吏”“三別”,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你所謂的“社會積極面”——— “朱門酒肉臭”,天壤有別於老百姓“路有凍死骨”,只是更加無恥了。

其次,大家都能知道,你的喻古,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說今,我們不妨是騾子是馬都拉出來遛遛!說實話,小小百姓的我等,實在不願以險惡用心去揣測去褻瀆大作家方方的,甚至在今次疫情出現以前的很長的時間內,我都認為她是一個有責任的作家,在疫情初期,她的幾番高談闊論更是贏得了更多國人的眼球,但是,隨著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抗擊疫情鬥爭的不斷深入,當“誑芒”四射的她,置黨和國家的積極步暑和正確領導於不見,置社會主義強大的集體力量於不見,置無數民族脊樑可歌可泣偉大事蹟於不見…… 而僅僅形同“套中人”一般,置身於斗室之中,醉心的滿足於道聽途說意想當然甚至無中生有的閉門造車時,這樣的發聲作家,責任何在?遭噴不足為奇,因為大作家方方,早已扁了……

話再說回來,如果方方真是一個有對國家對民族也對自己有責任的作家,本著兼聽則明 偏信則闇人非聖賢 誰能無過……等等原則,她的責任,最起碼應該表現在: 1、對於《方方日記》,特別是在被炒為滑天下之大稽的《武漢日記》時,對於大家指出的各種明顯錯誤,應虛心接受並及時的積極更正;2、當《方方日記》被別有用心的冠名為《武漢日記》,準備以英、德兩種文本神速面世於西方世界時,廣大讀者看到的絕不是極樂,而是無恥而是卑鄙…… 作為始作蛹者,方方不應該發聲嗎?

詩史是真實記錄,是豐碑!日記,則要麼是一葉障目的狹陋怪胎,要麼是你情我願的通姦的骯髒產物!

作為一眾小民百姓,當我們共同經歷了這次災難更勝兩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疫情時,當我們在當初,僅僅響應政府號召宅在家裡就無愧於愛國愛民時,今天我們應該做的更好更多…… 我們雖然不能切身感受大唐帝國安史之亂鐵蹄下黎民百姓的生死離亂之苦,但是,撫今追昔,又和域外世界橫向比較,我們可以無比欣慰的說: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我們還,從來沒有過今天的經歷——— 國難當頭之際,大多數的老百姓史無前例的如此“安居樂業”!我們感恩一切!歷史將銘刻一切!

牢記歷史,不僅振興中華,還讓我們記住了許多先賢警句,如“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願你不要對號入座!謝謝


如義齋人


提問者意圖指桑罵槐,借古諷今,但是耍了個小聰明,用錯了地方。

先談談杜甫。杜甫作為詩人,在唐代的地位不高。有唐一代杜甫,從來都是一個二流詩人。唐代人自己所編選的唐詩選集,基本上都不會收杜甫的詩。在唐代人眼中,最能代表盛唐時代氣息的不是杜甫,也不是李白,而是王維。杜甫的詩過於沉鬱,和整個唐代的社會風氣格格不入。這就導致他在當時的社會接受度很低,唐代人當然不會去噴杜甫,只是無視杜甫。

把杜甫捧上神壇的是宋代人。北宋時期,千家注杜,三家注李。雖然並稱李杜,但李白的影響力其實遠不如杜甫。杜甫之所以在宋代頗受歡迎,是有多種原因的。一方面杜甫的詩較為契合北宋時期的社會風趣和意識傾向。另外一方面,杜甫的詩相對來說追求工整,但在整體氣質上就沒有唐代時很多詩人那種豪放的氣息,不過卻是學習寫詩的範本。

隨著造神運動的逐步推進,杜甫的詩名在明清時期更加上了一層臺階。縱觀杜甫身後千餘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杜甫本身不代表唐代的那個時代,是我們後人賦予了他這樣一種地位和身份。

既然指桑罵槐,不如把槐樹也請出來討論一番。女作家方方的日記引發了軒然大波。應該說前期的討論熱點和現在的討論熱點已經完全不同了。

前期的時候,更多的還是對日記的內容進行討論。現在的熱點已經完全轉入到了寫作的動機上面。尤其是這本日記的英文版和德文版即將出版。可以說,這幾乎創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個奇蹟。這樣一個迅捷的出版背後必然是有著不可思議的資源調配的。這種資源調配,恐怕不是單純的靠方方本人的能力就能夠實現的。

這個時候不妨舉一個例子。那就是1957年的時候,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將小說日瓦戈醫生交給意大利出版商,在該國以譯文形式出版。此書因為反應了前蘇聯社會當中不少負面性的內容,引發了西方世界的極大關注,美國人立即動用外交途徑獲得該小說的手稿,並以最快速度翻譯成英文,在西方世界出版。之後美國人又通過各種關係,要求瑞典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文學獎頒給帕斯捷爾納克。1958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帕斯捷爾納克。因為引發了嚴重的外交和文化衝突,在多重壓力下,帕斯捷爾納克宣佈放棄諾貝爾文學獎。

現在雖然不瞭解日記翻譯出版的內情,但是單純就這個速度來看,不客氣的說背後必然有著西方財團和政治勢力的介入。因此關於日記內容的討論,已經讓位給了日記寫作動機的討論。所以指桑罵槐,打錯了方向。杜甫對於唐王朝的批評確實很嚴厲,但是杜甫從來沒有和安史之亂的安祿山史思明結為一黨,杜甫也沒有和當時與唐王朝有著軍事矛盾的突厥人,吐蕃人眉來眼去。事情的性質完全不同,當然就不能相提並論。

至於方方本人寫作日記的動機,是為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以及對當時社會的一種觀察,還是說為了配合西方某些勢力的政治目的。已經成為了一個爭論的焦點。方方本人當然是否定後者。但是她的行為卻指向了後者。旁人不可能瞭解他的內心真實想法,但是可以通過行為來判斷。我們只能說就目前的情況走向來看,不管她本人有意還是無意,她已經被西方的某些特定勢力利用。這一點明眼人都已經看出來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原來一度支持她的人,現在開始反對她。

說到底是方方本人自己做錯了事。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是非常正常的一種結果。至於日記內容的文學水準,不客氣的說,實在沒有什麼可談的。想要像杜甫的詩篇那樣流傳後世,肯定是不可能的。


吉月文


因為杜甫還寫了: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一生窮困不得志,卻始終憂國憂民,不改其志。你可曾見他拿著自己的詩文向安祿山史思明去賣好以求名利雙收?

你想拿方某與杜甫相比?你是在侮辱杜甫,侮辱中國人的智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