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借“捕蛇者说”,抨击社会“苛政猛于虎也”,是否收到批评?

徐亚丰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借捕蛇人之口说出了捕蛇者的悲惨遭遇。从而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

“苛政猛于虎也"是孔子的话。意思是苛苦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孔子东游,一天看见一个妇人在路上哭。孔子问妇人,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呢?妇人回答,她的孩子被老虎吃了。孔子又问,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以至老虎吃了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捐杂税。孔子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苛政猛于虎也!

孔子以感叹,柳宗元引来对现实进行批判!


上官人云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受到唐朝皇室的批评是必然的。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后,中央政权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史书记载:中唐赋多而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如再遇天灾,无疑雪上加霜,他们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十室九空。

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因反对派的强烈反抗,革新运动一百四十多天后失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贬为永州(今属湖南)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柳宗元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


唐明国亮


肯定受到批评了,不然柳宗元怎么会被贬官呢?但是,批评柳宗元的是朝廷中的某些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老百姓可由衷地爱戴柳宗元的。

《捕蛇者说》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永贞革新失败后,包括柳宗元在内的革新派人物被连续贬官,史称“二王八司马”。其中,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

《捕蛇者说》文章主体内容是作者与捕蛇者蒋氏的对话,可以说是第一手采访资料。蒋氏三代都以捕蛇为业,祖父和父亲都因捕蛇丧命,蒋氏本人也九死一生。

柳宗元说那我帮你换掉这个差事,恢复你的赋税吧,不要再冒险了。结果“蒋氏大戚,汪然出涕”说,捕蛇虽然很危险,但比交赋税好多了,捕蛇一年只要冒两次险就够了,交赋税一年到头不安生。因此,柳宗元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值得后世文人学习的地方,除了敢于批评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两点:

其一是实事求是。柳宗元是基于他与捕蛇者蒋氏面对面交流获得的材料进行批评的。蒋氏除阐述事实之外,还用其三代邻居的统计数据(“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说法。因此,柳宗元提出批评所依据的事实是可靠的。

其二是符合逻辑。柳宗元并没有因为蒋氏的叙述,就扩大化批评,说唐朝的官吏能力水平都不怎么样,说整个唐朝社会制度不怎么样,而是根据蒋氏捕蛇与赋敛之间的比较,批评“赋敛之毒”,在逻辑上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