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後,是讓他自動改變,還是應該從小教育?

綠城阿永


先教育,然後讓他自己改變。

先教育修德。題主要知道,如今孩子形成三觀的方式變了,在我小的時候,都是通過現實反饋形成自己的三觀,而現在的孩子,在網上隨便讀一句話,就感覺成熟的不得了,慢慢的變成了主觀傾向,什麼事情一出來就自動往上靠,我舉個例子,我在一次小學的門口聽見孩子說了一句話,說這個世界女人都愛錢。我去!一個小孩子居然知道這個,怎麼知道的呢?很顯然就是如今的碎片化閱讀。所以作為家長,孩子性格成熟之前必須要定型,引導修煉其品德。讓孩子三觀要正

自己發展修行。孩子慢慢長大,當自己有了自己的主觀價值,就可以稍微鬆鬆繩了,別拉的太緊,讓他多去嘗試,多去體會,如果走的太歪,就往回拉拉,正常了再放回去,周邊打法。對於女孩子,家長干預的太多,不是說干預不好,而是不講方法,女孩子早熟要比男生早,經歷的多自然更會保護自己,我記得我的大學同學,一個女孩子,學習成績優越,但是整個人呆呆的,見什麼都新鮮,說是她家裡管教太嚴,但是不出一年,這個同學變的速度特別快,真是抽菸喝酒泡吧樣樣精通,孩子沉溺的太久,沒經歷過,就更不會有好的控制力。


困桑小科普


我認為孩子應該從小教育。

“玉不琢,不成器”,小孩子更應該精雕細琢!否則,在他們還不懂自覺、自律的時候,在他們的行為舉止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不及時指出並糾正他們的不良行為習慣,而是待到他們長大了再自己去改變。可是是不是所有的人想改就輕易改變呢?

我想會出現以下情況:有毅力的人則易改;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堅定的決心,不屈不撓的意志的,往往有的人還沒有等到他們要有意識去改正的時候,他們已經誤入歧途了;還有大部分人會想去改,但疏於決心不夠,而遊走在邊緣,不會誤入歧圖,也優秀不起。

人的行為舉止就像一棵樹一樣,本來樹枝是直的,如果被生歪了,也沒有及時扶正,等到它長成參天大樹時,再來將它歪的地方變直,這是輕易的事情嗎?

小孩子是需要從小教育的,而且一刻也不能懈怠,還需要足夠的細心與耐心!


初萌的小豌豆


有句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這句話我們就知道教育的時效性。

1 三歲以前,培養孩子良好的個人習慣,比如收拾自己的玩具,不亂扔垃圾,尊重老人,自己吃飯,講故事,看畫報等等

2 七歲以前培養力所能及幫爸媽做點家務,閱讀習慣,認真書寫的習慣,傾聽與專注等

3 小學要嚴厲,初中要嚴格,高中就是尊重他自己的選擇了。或者說如果在高中以後了才來教育他怎麼讀書,理想是什麼,沒有前期的親子關係與教育做鋪墊,那麼你的說教會沒啥效果,甚至引發家庭矛盾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的權威性是慢慢遞減的,教育跟播種一樣,要抓住機會,注意時效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