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的德國,在軍事裝備上走上了兩個極端,一方面研發一些根本不具備實用價值的末日武器,如“鼠”式超重型坦克等;另一方面又積極研究一些製造成本和使用成本都很低的簡便武器,如鐵拳單兵反坦克火箭。從戰爭角度來看,當然是後者更加實用,而其中一款名叫PAW600的火炮,是另一個隱藏的王者,但它出生太晚沒能量產,不免有點遺憾。
迫切的反坦克需求催生出的王者
二戰中期的德軍已經深感坦克和反坦克炮數量不足,前線部隊在盟軍的坦克集群攻擊下艱難的作戰,限於火炮產量不足,前線部隊迫切需要一種能夠快速大量裝備的反坦克武器。
單兵火箭筒雖然反坦克效果不錯,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必須要射手抵近到危險程度很高的幾十米內才能發揮作用,對於缺乏實戰經驗的士兵而言,無疑是讓它們去送死。部隊真正需要的還是專業的反坦克炮。
傳統的反坦克炮,炮管加工困難,材料消耗較大,對大規模量產不利,如果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火炮的產量將得到極大的提升。
最終設計師在引入了“高低壓”技術,以及空心裝藥破甲彈技術之後,成功設計出一種輕便靈活的反坦克炮,這就是PAW600反坦克炮。
獨具一格的PAW600
PAW600反坦克炮從外表看起來,就像是一門輕量化的PaK40型75毫米火炮。不過它們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
火炮口徑為80毫米,因為彈藥為80毫米迫擊炮改裝而來,反坦克的彈藥為空心裝藥破甲彈,不能發射常規的動能穿甲彈。該炮所謂的高低壓發射,其實和現在的顆粒發射藥有異曲同工之妙。
火炮具體的發射原理其實很簡單,原來的火炮因為點火時發射藥突然爆燃,產生巨大的膛壓將炮彈推出炮口,然而隨著炮彈越靠前,膛內氣壓開始減小,炮彈無法得到一個持續平衡的推力。高低壓的原理是採用類似分裝彈藥的結構,彈頭與發射藥之間被隔開,中心有一個空心的柱狀結構前突,與炮彈尾部緊貼,點火後火藥燃氣通過這個空心的空洞前衝,推動炮彈向前運動。
與此同時炮彈尾部的柱狀結構也是空心的,不僅外部有彈翼,而且周身開有洩氣孔。這樣當第一股最猛的燃氣作用到炮彈尾部時,能夠通過孔洞洩出一部分,炮彈得到的推力降低,隨著越來越多的燃氣注入,炮彈尾部與炮管內壁之間的空隙也被燃氣填滿,炮彈將獲得一個持續增加的推力,如此一來就能將炮彈發射得更遠。
使用這種發射方式好處很多,首先能用更少的發射藥滿足炮彈飛行需求,炮膛內膛壓更低,炮管可以做得更輕,後坐力更小,再搭配一個高效的制退器後,炮架也能做得輕量化。無論是從材料上來說,還是加工難度上來說,這種火炮都極具戰時生產潛力的。
而火炮的炮彈,因為缺少鎢等材料,乾脆全盤放棄了發射動能穿甲彈的能力,轉而專心使用破甲彈。這種用80毫米迫擊炮炮彈改裝而來的炮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生產線,而且結構簡單,適合大量生產,破甲深度不因距離而發生改變。火炮調整炮架後,也可以發射榴彈反步兵。
最終的成品火炮重590千克,炮架是由PaK35/36反坦克炮稍微改進一下就直接用了,長2.95米,口徑80毫米,炮口初速度約420米每秒,最大射程約6200米(曲射),反坦克作戰有效射程約為600米左右,炮彈能夠擊穿30°傾斜角放置的140毫米均質鋼裝甲,比當時德軍廣泛採用的75毫米鎢芯穿甲彈穿甲能力略高。
沒有走向量產的王者
對於當時德軍的整體情況來看,常規火炮已經難以滿足需求,反倒是PAW600這種另類的身管火炮,更加符合德軍的實際需求。
首先它的材料消耗較少,不管是火炮還是炮彈生產都更加便捷,據估計它量產的造價比PaK35/36還便宜,能夠為前線提供更多的火炮數量,對於提升部隊的作戰能力非常重要。
其次它的性能優異,雖然它在反坦克作戰時有效射程不如常規火炮,但是服役後能與黑豹、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等形成高低搭配,而且改進炮架後還能發射榴彈,充當步兵炮使用,是一款多功能的火炮。不僅如此,它因為與傳統火炮操作差不多,一線部隊不需要增加額外的培訓,能夠很快上手使用。
其實德軍並非不想生產這樣一門優秀的火炮,在1944年12月就計劃率先生產40門,此後每月生產220門,但是因為德軍生產受到盟軍空襲變得混亂不堪,加之德國把重點放在鐵拳單兵火箭筒上,因此PAW600火炮壓根就沒有生產幾門。
結語
戰爭比拼的是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最好的武器是兼顧了生產性和實用性兩個方面,PAW600火炮就是這樣一款武器裝備,但是它出現得太晚,已經沒有能力改變戰局,幾個不成熟的後續研製型號也隨著德軍的投降煙消雲散。
二戰後因為大部分國家已經有一個相對安定的生產環境,能夠從容的生產常規火炮,加上穿甲彈技術的進步,高低壓原理的火炮已無太大提升空間,因此被放棄,目前阿伯丁武器博物館還保留有一門PAW600反坦克炮,供人們觀賞二戰真實存在的德國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