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略說兼論方士

李冰最早見於《史記·河渠書》:“蜀守冰鑿離碓(晉灼曰:古堆字)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而總其功用雲:“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司馬遷曾入蜀,亦周行天下,各渠皆所親見。於蜀特稱“蜀守冰”,知之最確也。《漢書·溝洫志》全依《史記》文,而著其姓曰“蜀守李冰”。蓋揚雄以來蜀人傳其故事者始多,皆言姓李。莫能言其為何處人。《道藏·洞天福地記》謂其墓在“陽平化。”陽平化在漢州西山,雒水上游,秦以前,為緜虒氐族分佈地(蜀王最先建國地區)。至秦世,皆已接受中原文化。李冰很可能是此間居住之氐族人。唐宋以來地書雜史,皆謂李冰子二郎,佐冰治水,號為“川主”。其神塑像皆三目。一目縱,在額上,與“蠶叢其目縱”,其冢為“縱目人冢”之說契合。益足知其人本屬氐族蠶叢種(即蜀族),非自秦、楚或中原來者。

李冰略說兼論方士

關於李冰墓,四川省博物館王嘉佑同志補充雲:

由彭縣關口出發,至海窩子(新興場)十里,再至太平寺五里。太平寺即古之陽平化,寺前左望白鹿頂。太平寺又名蜀王祠,祠右側大墳包叫“娘娘墳”或“王妃墓”。自太平寺瓦窰上山,經湧華寺,下山插上公路前行八里至草壩(下坡)。草壩即古湔氐村。河中產玉又名玉村。過河壩,至通濟場五里。

由什邡縣北門出發,經興隆場十二里,靈傑場又廿裡,至永興場又廿裡,共五十二里。永興場一名李家碾,永興一材傳為“雒水古城”,鄉人指三聖寺為雒水城大堂(縣衙)。由此(街子場)前行十里即高景關(章洛山)。永興五里山下即公墓治(李冰葬衣冠處),道教廿四治之一,當地亦名湔氐村。

李冰略說兼論方士

按年度推算,張若於秦昭襄王三十年猶以蜀守伐楚取巫及江南地。後二十一年(前二五六),周亡。周滅後,冰為蜀郡守,則可能是接替張若。或許其人先以才智為張若所信任,積功。受若推薦,得為蜀守。秦自惠文王滅蜀,任張若為蜀守,至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三一六至二七七),凡四十年,未易蜀守,史有明文。則李冰之為蜀守,亦甚長久,故能建成許多業績。估計至始皇統一時(前二二一)或猶在任也。

李冰之才能,著於此志者,有二大端:一為已能掌握自然規律,善於利用當時當地之自然條件,改造自然環境,使其發展社會經濟,造福於蜀人。二為能順應群眾心理,利用神權,團結人民,發揮其改造自然之威力。

李冰略說兼論方士

我國自然科學之研究,在東周迄秦統一,即所謂“先秦”年代,已有一大飛躍。無論天文地理、工巧農牧、礦冶醫藥、建築紡織以及藝術等等,皆有精度已高之發明創造。治此諸術者,恆被稱為“方士”。《漢書·藝文志》所載“方技三十六家”,“數術百九十家”,“兵書五十三家”,皆方士術之為統治者所重視者。其為儒生所排斥而泯滅不傳者尚多。世僅以為與秦皇、漢武說神仙者為方士,亦昧矣。方士之術發展於春秋世,極盛在戰國時。秦統一後,始偏重於神仙不死之說。統治者但傳其妖妄而抹煞其科學技巧。李冰蓋先秦方士之優於人事實踐者,然史雖傳李冰事,亦多飾為神話,莫能闡明其科學意義。


文章來源於《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李冰略說兼論方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