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70天,我多存了1萬元——有時候決定財富積累的並不是高收入

4月初盤點了一下存款,發現因疫情宅家的兩個多月裡,存款比平時多了1萬元。這個盤點讓我反思了一下,為什麼能節省這麼一大筆呢?

宅家這些天,春節不用串親戚,不用人情客往,不能下館子點外賣,天天不出門,不用化妝,更沒有買新衣服的慾望,一下子就節省了好大一筆錢。

通過這一盤點,我才發現,我還可以存更多的錢,原來說我們存不住錢是假的。

我們家每個月都會存一筆錢,用於投資和應急。就拿這次疫情來說吧,我們的家庭備用金夠用一年,基本不會對我們什麼的影響。

宅家70天,我多存了1萬元——有時候決定財富積累的並不是高收入

結合我的經驗及這次的反思,可以給存不住錢的你幾點建議。

一、強制儲蓄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強制儲蓄很重要。對於我們大多數只有死工資的普通人來說,它是你第一桶金的來源。

很多人存不住錢,是沒有強制去存。

表哥愛抽菸,舅媽數落:“天天抽,天天抽,你抽菸的錢都能買套房了!”

表哥回嘴:“你看xxx,還有xxx,一輩子不抽菸,你見他買房了嗎?還不是窮得跟x一樣!”

我們總愛說,如果不抽菸,不喝飲料,不買咖啡……一年就能省多少多少錢。可是那些不抽菸、不喝飲料、不買咖啡的人,生活水平還是跟我們一樣。

所以問題不在於你抽不抽菸,喝不喝飲料,買不買咖啡,而在於你是否能存下錢來。

如果我們真的能把這些錢存下來,那是很可觀的一筆。

還記得去年有一個新聞,一個日本女孩靠省吃儉用存錢,竟然在33歲之前買下了3套房。

她是怎麼做到的呢?她的衣服能不買就不買,穿別人不要的。房子裡的大部分傢俱都是撿來的。每天的伙食費控制在 9.6 元(人民幣)以內,晚飯只吃約 2 元的烏冬麵。她捨不得買碗,就直接用煮麵的電鍋來吃。

宅家70天,我多存了1萬元——有時候決定財富積累的並不是高收入


然後她把其餘的錢通通存起來。經過9年的奮鬥,她買下了人生中第一棟房子,四年後,她買下了第二棟房子,又過了2年,她買了第三棟房子,然後在34歲的時候成功退休,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要你跟她一樣,為了存錢,過著節儉的生活。而是想告訴你,存錢是你積累財富的重要手段,當你獲得第1桶金之後,後面的財富積累時間會縮短,這就是複利效應。

我是從工作第三年才開始存錢的,那時候聽從一個銀行理財經理的建議,每個月拿工資的20%來定投基金,定投日就設在發工資當天,相當於每月強制儲蓄20%的工資。

當時工資3000元,生活在二線省會城市,基本每月月光,定投後有點擔心會對生活有影響。

但其實擔心是多餘的,合理的定投並不會影響生活質量,錢少了就少花點,那個月我只是減少了打的次數,少買了一些東西而已。

三個月之後,賬戶上有了1800多元,這對我來說是個驚喜,我開始琢磨怎樣存更多的錢,為此還買了投資的書來學習。

宅家70天,我多存了1萬元——有時候決定財富積累的並不是高收入


有人說存錢會上癮,我覺得真的就是這樣。一年之後,我用定投的的錢買了一臺電腦。

從那以後,一直到結婚生孩,我都保持著每月強制儲蓄的習慣,在經濟最困難的一段時間裡,我仍然每月堅持存100元。而這個習慣讓我的小錢聚沙成塔,為後來買房貢獻了不小力量。

其實存錢並沒有想象中的難,難的是你要堅持。剛開始可以存少點,每月從50元開始,慢慢遞增。

可以每月發工資先抽一筆錢存起來,不一定要投基金、股票,定存就可以。一旦存起來了,就輕易不會想著去動它。

時間久了,你就會看到複利帶來的價值。

二、極簡生活,杜絕精緻窮

什麼是極簡生活?極簡主義者,明白什麼是自己需要的東西,捨棄一些不必要的生活,專注於為自己而活,追求簡單而快樂的生活。

在我看來,極簡生活就是:降低物慾,摒棄無用的社交。

宅家70天,我多存了1萬元——有時候決定財富積累的並不是高收入


我們很容易衝動消費,比如我種草熨燙機的原因,是要幫老公熨襯衫。然而我忽略了自己是個嫌麻煩的人,襯衣皺了,我寧願重新過水也不願去熨它,買了一年了,連一次電都沒通過,放角落裡落灰。

我愛囤東西,老公愛扔東西,凡是看不順眼的,長時間不用的,都慘遭他毒手。時間長了,我買東西也就會思考,買回來會不會大概率被扔掉,如果回答“是”,果斷不買。

有一種理財方式叫“Fire運動”,始於美國,追隨者通過降低物慾、過極簡的生活,來迅速攢夠一年生活費的25倍,早早在30歲出頭就退了休,過上了閒適的生活。每年就靠4%的理財收益生活。

在《他們在35歲實現了財務自由、提前退休,秘訣竟是低物慾、不消費》這篇文章中提到,有一對夫婦是這樣做的:

終於在2017年的2月,他們開始了極簡之路。給自己立下了規矩,凡是30天內沒有用到的東西都扔出去;卸載了淘寶;進一出一,也就是買一樣就必須扔一樣。

這樣做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家務少了,有時間去逛公園了,每天晚上還能打太極。所有的家當加在一起也就4個紙箱子。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少,存款卻越來越多,幸福感也越來越強

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認真想一想,疫情期間,誰給你打過電話?詢問過你的近況?誰冒著危險給你送來各種食物和蔬菜?

看到這句話,我想你肯定清楚你有多少無用社交。無用社交不僅蠶食你的精力,從理財角度看,也蠶食你的錢包。

宅家70天,我多存了1萬元——有時候決定財富積累的並不是高收入


為什麼疫情期間能存下錢?因為不用參加各種飯局、酒會,不用參加無聊的paty,不用隨份子錢……沒有了聚會,省下了多少錢你自己可以算算。

而相較於極簡生活,有一種窮叫精緻窮,有這麼一類人,他們也就是個普通的上班族,但就算花光所有錢,甚至負債,也要維持自己的精緻生活。

比如月薪3000元卻要買5000元的ipone;白天光鮮亮麗出門,全身名牌,晚上卻蝸居在不到10㎡的小屋裡;為了買一隻名牌包,寧願吃半個月的泡麵;他們為了維持這些所謂精緻的生活,有些人月光,套信用卡,甚至辦了網貸,債臺高壘,甚至出賣自己的肉體和尊嚴。

這種精緻窮平時看起來沒事,一旦工作變動,身體健康出問題,以及遇到天災人禍,就要出大問題。

比如這次疫情,習慣於月光,習慣於“精緻生活”的那些人,不用我說,你也能想得到後果。

有時候決定你財富積累的不一定是高收入,而是低消費,生活應該過得精緻,但“精緻”並不等於高消費,低配你的生活,才能高配未來的人生。

三、剔除拿鐵因子

拿鐵因子,是金融顧問大衛·巴赫提出的,源於一個小故事:一對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鐵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費,30年累積算下來,花錢竟達到了70萬元。

拿鐵因子指的就是,我們每天生活中諸如買杯咖啡、買包香菸、買本雜誌這樣可有可無的習慣性支出。

宅家70天,我多存了1萬元——有時候決定財富積累的並不是高收入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去逛商場,口渴了,買瓶水喝,花了3元。路過奶茶店,喝了杯奶茶,15元。孩子相中個玩具,20元。好久沒吃麵包了,25元。逛了一大圈,好累,去按摩椅坐坐,10元。碰見促銷,9.9元一件日用品,買幾件吧……

逛一圈下來,明明沒買什麼東西,卻花了上百塊錢。

那些像沙子般從指縫中滑走的細小花費,你甚至毫無感知。

如何防止生活中的拿鐵因子偷走你的財富,兩個建議送給你。

第一,可買可不買的東西不要買。看中一件裙子,但是考慮到我已經有幾件類似風格的了,多一件不多,少一件不少,那就不要買。

第二,剋制,延遲滿足。有一段時間,家裡有事,需要用很多錢,我正好在網上看見有非常喜愛的衣服,但價錢較貴,我當時想,等過段時間再買吧。

等過了兩三天,我再去看,發現已經沒有那麼心動了,再過一週去看,又發現雖然樣式好看,但我駕馭不了,然後果斷移除購物車。

從那以後,我買東西就多了一份衡量,先加購物車,過幾天去看,仍然很喜歡,才會買。

我用這種延遲滿足的方式,規避了多次衝動消費,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費。

宅家70天,我多存了1萬元——有時候決定財富積累的並不是高收入


當然你還可以通過定目標,達成目標後,獎勵自己一件喜歡的東西,進行延遲滿足。

所有的財富都不是平白無故,每個人的窮也都有跡可循。省錢,從戒除生活中的拿鐵因子開始。

寫在最後:

隨著各個行業慢慢復工,疫情在家憋壞的人們,正在醞釀著一場報復性消費。

可別報復性消費一時爽,還款火葬場。

好好存錢,是我給你最良心的建議,特別是今年。

#宅理財:我在家裡學理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