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保險制度!高效率的糧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在明亡清興王朝交替,八旗鐵騎踏遍神州大地,整個華夏都陷入戰火硝煙之中。然而與其他北方遊牧民族不同,滿清在入關之後迅速的建立起了有效的管理機制,使得因為戰亂而動盪的社會秩序得到快速恢復,從而鞏固了自己統治基礎坐穩了江山。

那麼在明清交替的紛亂年代,普通百姓將生存做為了第一需求。所謂:民以食為天!糧食是百姓生存需求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而清朝能夠迅速恢復社會秩序很大程度上便在於極好的解決了糧食問題。那麼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清朝糧食制度當中具有極為重要意義的倉政制度!

清朝的保險制度!高效率的糧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一、明亡清興,社會凋敝的現實狀況

滿清立國之初,由於朝代的更替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動盪,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多隔層面的現實因素導致了糧食問題成為百姓的第一需求:

一是地方行政空白。由於清軍入關和各地農民起義,使得明朝的地方統治全面崩潰。這樣全國多個地區便開始出現了大量的行政空白。正是因為行政體系的崩潰從而導致了糧食市場調節機制的失靈。簡單說,就是糧食收不上來而散落在民間,那麼便不能夠科學的按需調配,有的地方糧食太多難以消化,則出現“穀賤傷農”;有的地方則連最基本的糧食保障也達不到,導致路有餓殍。

二是商家囤積居奇。戰亂年代糧食貴如金,所有人都明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道理,故而民間的商家自然會把高價出售糧食做為謀取暴利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前面一條地方行政的缺失,導致缺乏平抑糧價的有效行政手段,這就使得“囤積居奇”的現象難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自然會愈演愈烈。

三是各地戰亂頻發。朝代更替必然伴隨著頻繁的戰亂,軍隊對於糧食的需求和消耗那就是個天文數字,在這樣的情況下民間百姓的糧食供應空間自然會遭到很大程度的擠壓。更何況各地戰亂區域的百姓自然以逃命為先,哪裡還有精力維持地方生產,人口逃亡、田地荒蕪的現象基本呈現出了一種常態。

綜合上述三種主要因素,使得清政府從立國之初便必須要面對迫在眉睫的糧食問題。雖然清朝建立之初採取了諸多恢復社會生產的措施,但是糧食總量的缺口仍然十分巨大。正是基於這樣的情況,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在糧食的存儲和配給機制上下功夫,也就是要儘可能的彙集有限的糧食並高效精準的配給給百姓,這就出現了清代的倉政制度。

清朝的保險制度!高效率的糧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二、清代倉政的核心思想與整體邏輯

首先我們要講清楚什麼是倉政

所謂倉政,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糧食存儲,就是在平時各個行政地區建立專門的倉庫集中存儲糧食,從而為應對災荒年間糧食短缺而做好準備;第二是糧食發放,當糧食短缺的情況出現,則有行政機關(官府)主導向民間有序發放糧食,確保百姓能夠平穩渡過災荒,這兩個部分統一起來便稱為倉政!

接下來我們要講明白清代的倉政!

倉政在我國古代封建王朝普遍應用的一套體制機制,從明代開始更成為了一種全國性的糧食政策。但是到了清朝的倉政,其核心內涵及整體邏輯又有了新的延伸。一是其建立之初是為了緩解社會矛盾,快速恢復社會秩序;二是其整體邏輯是將民間散落的糧食集中高效使用,使之具備了“計劃經濟”的特點;

三是其核心思想在於官民合辦保障不時之需,這實際上也就與現代的保險投資思想相類似了。

清朝的保險制度!高效率的糧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三、常平倉、社倉和義倉是清代倉政制度的主要形態

一是官辦常平倉。這是倉政當中最為主要的形態,即在全國州縣官府設立的專門倉庫,並由官方建設、官方經營、官方使用。這一類倉庫從清代順治皇帝在位時期開始建設,見於《清朝文獻》通考:順治十七年,定常平倉集來之法,議定春夏出巢,秋冬來還,平價生息,務期便民。這種官辦倉庫要求極為嚴格,在建設標準和容量上均有標準,而且是由朝廷劃撥專款建設,各地州縣衙門不得挪做它用。

二是官民合辦的社倉。這種倉庫多設置於鄉村,由官府進行管理,糧食的來源由官府出一部分,另一部分則攤派給境內的鄉紳百姓捐繳。但是社倉有個特點,並非是無償向百姓發放糧食,而是以借貸的形式為百姓解燃眉之急,而借糧的老百姓渡過難關之後需要連本帶息一併償還。

三是純民辦的義倉。義倉多為地方上有號召力的鄉紳組織百姓自發捐助而成,其設置地點多為經濟較為發達的城鎮。實際上義倉的出現則說明了民間財力已經較為豐厚,多數百姓家中已有餘糧,而大家基於長遠打算未雨綢繆,就把多餘的糧食集中起來存入義倉,以備不時之需。這種思想實際上和現代保險業的商業邏輯已經非常的接近了。

四是各類倉庫的糧食來源。倉政的核心問題是解決糧食的來源,那麼常平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呢?這裡主要有五種渠道,首先是來自民間鄉紳百姓的募捐;第二是州府縣衙使用庫存的資金進行糧食採買;第三是息穀,也就是用倉中的陳年舊糧換取新糧入庫;第四是由上級行政機關劃撥調配的糧食;第五是漕糧轉運,及國家依靠運河運輸糧食的時候會向運河沿岸地方配給糧食。正是這五種糧食來源有效支撐了倉政的運作。

清朝的保險制度!高效率的糧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四、倉政是清代的保險,保了百姓也保了大清的江山

我們說清朝的倉政已經初步具備了當代保險業的諸多特點。那麼,最後我們來詳細的分析一下,倉政這個“保險”究竟為大清江山保了哪些險?

一是平抑糧價,是調控糧食市場的保險。每當糧食豐收之時,糧食價格大幅下跌之時,國家通過倉政系統以“官價”大量購入糧食,既避免了“穀賤傷農”,又使得國家手中掌握了數量驚人的糧食。而每當因為災荒糧食市場出現糧食供應緊張之後,官府又可以低價出售糧食給老百姓,從而杜絕了商人“囤積居奇”,又避免了社會動盪。

二是賑災備荒,是維護社會秩序的保險。災後賑濟是我國曆朝歷代都非常重視的事情,但是在賑濟過程中往往存在“無糧可賑”或者“籌糧緩慢”的現象。當倉政系統發揮作用後,往年多餘的糧食都被集中儲備起來,需要調集的時候只需就近從周邊的大型糧倉調撥,遠比從民間散戶手中收糧要快速高效,從而使得賑災的效率大大提升,極大的減少了災民因為無糧可食而發生暴亂的情況。

清朝的保險制度!高效率的糧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三是息穀借貸,是維護農業秩序的保險。“倉谷貸之於民,秋收時加息還庫”,這種倉政的這種經營模式可以有效幫助農民渡過青黃不接的困難時期,使其不至於販賣土地、流離失所,而在渡過難關後可以再次種植投入再生產。當糧食豐收之後,農民連本帶息將穀物歸還倉庫,這樣就使得倉儲能夠得到進一步的豐盈。

四是供給軍隊,是保障國家武裝的保險。所謂“皇帝不差餓兵”,倉政系統是清代軍隊糧食供應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可供大軍集結時快速的進行糧食調集,一方面又可以作為軍隊作戰時應急糧食保障點,直接供軍隊士卒取用。在清代乾隆年間,交趾地區發生民亂,朝廷的軍隊在平亂作戰時就曾經在廣西一帶就地接受當地糧倉的補給。

五是社會公益,是國家凝聚民心的保險。倉政系統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就是社會公益,比如在做救濟孤寡、興修水利、興辦學校等公益事業時,倉庫中的糧食既可以向特定對象供應,也可以作為“薪資”發放。比如《廣西通志》就曾記載:康熙二十三年,平南縣孤貧十一名,歲支谷四十四石,在社倉息穀內開支。

清朝的保險制度!高效率的糧食使用,保了大清的江山也保了百姓

綜合上述五點我們可以看出,倉政制度確實為清代的百姓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時也為清朝政權的統治上了多層“保險”。最後,我們結合當代的保險制度對清代倉政進行一個概括,其核心表現為:在“投保”環節,以政府為主導,民間社會力量為輔助,有組織的將散落民間的糧食集中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在“保險賠償”環節,則是由官府或者民間組織針對現實需要,有組織的進行精準投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