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少数民族语言写诗被贬?北宋的“民族自豪感”

用少数民族语言写诗被贬?北宋的“民族自豪感”

读宋诗,读到余靖的生平,很有趣。

荡开一笔,读诗也是读人。一人一诗或几诗,附上诗人生平,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一个时代的片段,从中能得到很多感悟,一些启发,归齐了,是一种很大的满足感。

余靖是一代名臣,廉臣,其从政六箴“清、公、勤、明、和、慎”,至今还被刻在石头上。他因为上疏替被罢免的范仲淹说话,被贬,因此写了《子规》诗。后来余靖又被贬了一次,这次被贬的原因就颇值得玩味了。

庆历中为右正言,赞助庆历新政。曾三次使辽,通晓契丹语。以做“蕃语诗”,被劾贬官。

这里的蕃语诗,应该就是用契丹语写的诗歌了。这本来没有什么,而且颇为有趣。一个二十四就中进士的北宋大臣,能够用契丹语写诗,体现了诗人的才华,往大里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甚至是近年来流行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重要研究题材。但是,余靖因为这样写,竟然被弹劾,贬官了。

由此可见汉人的正统思想之重。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东夷西戎北狄南蛮从文化上是受到彻底轻视的,连他们也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一旦接近、甚至占领中华,就会完全采用汉人的制度、文化。

因此,余靖反其道而行之,用契丹语写诗,自然被同僚视为“倒行逆施”,被弹劾丢官,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再荡开一笔。余靖是北宋“四谏”之一,另外三位是欧阳修、王素和蔡襄。

这位蔡襄也颇为有趣,小他二十五岁的苏轼和他颇为相像。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蔡襄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万安桥(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这个和苏轼相似。

文化素养高,这个和苏轼很像。蔡襄诗文清妙,书法自成一家,和苏轼同为“宋四家”。

最为有趣的是,两人都有闲趣。苏东坡做“东坡肉”,自己制墨,而蔡襄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令欧阳修和苏轼大为感叹。蔡襄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他做的《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北宋文人文化素养高,生活又相对优渥,所以出了许多有趣的人,令后人千载之下,犹能欣然一笑。

2019.7 公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