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歡迎的家長,從不講道理

面對你家小天使的惡魔時刻,你有時會抓狂,這些道理,你可能說了多次:

你一定要好好學習;

你不能撒謊,撒謊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房間裡要保持整齊,你怎麼老是不聽呢?

這樣的道理說多了,孩子越聽越煩,你的火氣越來越大,甚至會發生衝突,導致兩敗俱傷。最後親子關係遭到嚴重破壞,形成惡性循環。

受歡迎的家長,從不講道理

在《故事知道怎麼辦》一書中,作者用親身經歷,展現了故事在教育孩子中特有的魅力,為我們教育孩子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本書作者蘇珊·佩羅是澳大利亞資深幼兒教師,一位慈祥有愛的老太太,有超過三十年的教學、教師培訓、家長教育的經驗,是一位優秀的“故事醫生”。

在蘇珊的大兒子7歲時,作者他講了《愛幫人的小棕仙》的故事,奇蹟發生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每天天不亮,兒子就上演小棕仙的故事,幫媽媽做家務。

故事的威力,讓作者得到了一件不同尋常的禮物,從此,蘇珊走上了用故事育兒的道路。

2000年,蘇珊在澳大利亞南十字星大學開設了講故事的課程,在世界各地為教師、家長舉辦故事工作坊,現在,她的足跡遍及非洲、歐洲、美國、亞洲和中國,人們越來越感覺到故事的魅力。

受歡迎的家長,從不講道理

1、道理就像乾癟的梅乾,好故事能將它變成水靈靈的鮮梅。

家長最喜歡給孩子講道理,比如,不要撒謊,當這話我們說了很多遍,就變成了有口無心的口號,可以視而不見。

因為道理對孩子來說,太遙遠,太抽象了,沒有具體的生活實例做支撐,孩子無法想象它的意義。

如果我們代之以給孩子講《狼來了》或者《匹諾曹》的故事,孩子對撒謊這件事帶來的負面影響,會產生各種聯想,等到他想撒謊時,他的腦海中就會播放這些故事,而不是播放你說的那些道理。

如果你家孩子過馬路時不會看路,給他講一個小雞過馬路時左右看的故事。那麼,孩子下次過馬路時,腦袋裡自然會重現這個故事,然後他會學習小雞的左右看看再過馬路。

好故事賦予道理以血肉,使它看上去有了生命而顯得更加豐滿,它具有隱喻作用。故事裡隱含的道德結論是孩子們自己得出的。講故事時,大人和孩子處在平等的地位。

而道理卻是一種訓誡和簡單的說教,是大人強加到孩子身上的,好比一根捆住他們的繩子。而且,大人講道理時居高臨下的姿態,將孩子會推得更遠。

受歡迎的家長,從不講道理

2、將故事置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將受益終身。

講故事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記得在女兒小時候,有一次和朋友及6歲多的女兒去徒步,中途一個孩子不想走了,這時我們決定,邊走邊講一個仙女故事。

在講故事時,我們假扮仙女,用樹枝代替魔法棒,加上其他道具去演繹這個故事,她們饒有興趣地展開了想像,參與到故事中來,就這樣,她們忘記了自己的疲勞,順利走過全程。

一些非洲的孩子,要在沙漠裡走好多天,這時,頗具智慧的非洲家長,一路就會給孩子們講關於遠方的山、水、星星等故事。

大人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中,好不容易到了睡覺時間,這些搗蛋鬼,老是不肯上床睡覺, 這時睡前故事便可以登場。

當你講的故事,足夠有吸引力,那麼這正是一天中孩子覺得最美好的時光。孩子便會天天憧憬著睡覺前的這一段特別時光,這將有助於幫助孩子入睡。

講故事同樣可以在長途旅行車上進行,連續數小時的時間,讓好動的孩子能積極展開想像的翅膀,他們便顧不上動來動去,這無疑將旅行中一段枯燥難捱的時光,變成孩子們難忘的回憶。

除此之外,梳頭、等車、在外面等餐等碎片化時間,是很好的講故事機會,這會把難熬的等待,同樣變成一段歡樂時光!

受歡迎的家長,從不講道理

3、特殊情境之下,家長可以通過講故事來療愈孩子。

好的故事具有療愈作用,它能夠幫助孩子從攻擊、懶惰、害怕等等自身障礙中,恢復健康並重建平衡。

一般來說,當孩子出現情緒或行為障礙時,通常我們是批評或指責、讓他停止某種行為,但孩子的內心深處,並沒有受到觸動。

如果這時,家長用一個故事,來教育孩子,正向的效果是長久的。

比如,當孩子有些傲慢時,可以講一個《兩隻打架的公雞》的故事:

為了爭佔母雞,兩隻公雞打了起來,其中一隻把另一隻打跑了,那隻被打敗的,只好躲進有遮蓋的地方,那隻打勝的,卻飛到高牆上大喊大叫,這時一隻鷹猛飛過來,將他抓了去,這以後,那隻被打敗的公雞,平平安安地佔有了那些母雞。

再比如,當孩子攻擊、傷害他人時,可以給孩子講《張牙舞爪的小螃蟹》或其它故事;

孩子很懶惰或貪心,可以講《漁夫的故事》《金蛋》的故事……

孩子生活中的每個情境出現的問題,書中都有對應的故事來幫家長解決。

因為好的故事具有生命力,如果一個故事能讓人笑或流淚或思考,那笑或流淚或思考的人都能得到治療。

當然,針對不同年齡和不同場合的孩子,講的故事也不盡相同。家長也可以自己創造故事,並可以充分利用道具。

受歡迎的家長,從不講道理

當我讀到這本書時,看到一個個能滋養孩子心靈,滿足孩子好奇心的故事,我不由感嘆,錯過了多少給孩子講故事的好時光啊!

道理是死的,故事通過某種經歷,給孩子展示了鮮活的生命,故事內所含的情感,能激發孩子內心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孩子本身的智慧。

這也使孩子感到,似乎什麼都說了,又似乎什麼都沒有說。而這種沒有說破,正是故事潛移默化的魅力所在。

最後,用書中的一個故事作為文章的結尾:

一位母親曾把9歲兒子帶到愛因斯坦面前,問怎樣才能讓孩子把數學學得更好。愛因斯坦回答說:“試著給他講些故事。”這位母親堅持問關於數學的問題。愛因斯坦仍然說:“如果想讓他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