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6歲女孩頂嘴被爸爸毆打,卻再聽不到她喊爸爸

現在的孩子基本都是父母的掌中寶,被好好呵護著長大,然而,生活中也有部分孩子沒那麼幸運,有一點點不聽話就會遭到家長“教訓”。

蕊蕊(化名)的爸爸性格有些暴躁,一直在外打工,媽媽則離開了這個家。蕊蕊一直是爺爺奶奶在帶,6歲的時候,爸爸失去工作回到家中。

這天,爺爺奶奶不在家,爸爸獨自帶蕊蕊寫作業,期間多次責罵孩子。蕊蕊覺得很委屈,有些不滿爸爸的責罵,終於忍不住辯解了幾句,沒想到卻激怒了對方。聽到女兒頂嘴,爸爸怒火攻心,抄起身邊的物品就是一陣毆打。

皮帶、衣架、掃把……身邊能拿到的物品,都成了爸爸打蕊蕊的工具,儘管蕊蕊求饒“爸爸,別打了”,這場“教訓”的暴行還是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這時,蕊蕊已經奄奄一息了,但爸爸以為她是在演戲,惡狠狠地叫她起來。

痛心!6歲女孩頂嘴被爸爸毆打,卻再聽不到她喊爸爸

蕊蕊拼盡全力說:“爸爸,我起不來了。”爸爸這才意識到不對勁,慌亂之下急忙把孩子送去醫院,但是蕊蕊最後還是搶救不回來了。而爸爸因為失控,再也聽不到女兒叫自己“爸爸”。

為什麼有的家長會對孩子“拳腳相向”?

1.兒時頻繁受到“棍棒教育”

一個人小時候總是被家長棍棒教育,長大後多半會變得自卑,性格也會出現缺陷;有的人則是模仿到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拳腳相加。甚至,他們還可能會覺得“這算什麼,小時候我爸打我都沒這個疼”。

痛心!6歲女孩頂嘴被爸爸毆打,卻再聽不到她喊爸爸

暴力打罵給孩子造成傷害

1、傷害孩子的身體

每一個信奉棍棒教育,主張對孩子進行打罵的家庭都不可避免在孩子身上留下傷疤。一些有暴力傾向的家長更是借教育自己小孩發洩生活的不如意,而小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尤其是小孩子皮膚幼嫩,很容易留下疤痕。父母這種粗暴的作法會傷害孩子的身體。

2、傷害孩子的心靈

除了身體以外,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父母用打罵方式教育乃至教訓自己的孩子,長期下來會打壓孩子的自尊,傷害孩子的自信,在孩子身上留下巨大的心理陰影。

痛心!6歲女孩頂嘴被爸爸毆打,卻再聽不到她喊爸爸

2.把孩子當成所有物,而不是獨立個體

孩子出生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家長不能把他們當成沒有思想的物品,更不能因為他們不聽話就肆意打罵。但是有些家長不懂,他們認為“孩子是我的,我想打就打”,這是在侵犯孩子的人權,是在家暴。

痛心!6歲女孩頂嘴被爸爸毆打,卻再聽不到她喊爸爸

3用暴力掩飾自己的無能

用暴力來教訓孩子的家長,只能證明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無能,他們只能通過“痛”來讓孩子恐懼、不再違逆他們,卻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知錯了。這些父母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想法,只懂用打罵來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這樣長大的孩子,心理多少都會有些缺陷,嚴重的還會產生精神疾病。

痛心!6歲女孩頂嘴被爸爸毆打,卻再聽不到她喊爸爸

孩子為什麼不聽話、為什麼叛逆?家長應該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陪伴和了解不夠,如果你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學會陪伴、跟他們交流,那麼孩子多半不會叛逆;如果你小時候從不管孩子,等他長大了再來管,孩子會不服管教也是正常的。

想教育孩子聽話,家長還得靠自己,用耐心和溫柔打開溝通的渠道,瞭解孩子在想什麼,換位思考,積極對話,去引導他們。教育孩子沒有捷徑,家長要付出愛和耐心,而不是寄希望於暴力和一些看似靠譜的機構,否則就是害了孩子。

父母不要打罵孩子,更不能體罰孩子。

1、學習科學育兒的方式

打罵孩子的確能夠在短時間內粗暴地一刀切解決孩子的某些問題,但是一直以打罵方式育兒絕對不是正確的作法。現如今孩子的生活條件和身處的社會環境與過去我們成長的環境有所不同。家長也要緊隨時代潮流,主動學習如何科學育兒,瞭解兒童心理。

2、教育應以鼓勵和引導為主

有的父母要求嚴格,所以認可''虎爸''''虎媽''的教育方式。他們覺得''玉不琢不成器,兒不打不成才'',但是教育要求嚴格與鼓勵和引導的教育方式並不相悖。幼兒在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意識是不斷髮展的。家長以將之看作一個獨立的人進行尊重,在教育上以鼓勵和引導其加強自我認識為主。

痛心!6歲女孩頂嘴被爸爸毆打,卻再聽不到她喊爸爸

3、父母應學會換位思考

在孩子成年之前,因為其行為能力的不足,孩子是依附於父母而成長的。這很容易讓某些父母將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物,在教育孩子時如同馬戲團團長訓猴一樣,要求絕對的命令和服從。這是不對的,家長應考慮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

暴力是無能者的怒嚎,願普天之下的父母都能以正確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給孩子留下滿滿的愛,而不是留下暴力的疤。願小女孩在天堂安好,願新時代的父母能夠摒棄封建大家長的教育模式。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