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作者:華略智庫北京總部合夥人 李川

來源:華略創智(ID:HUALUETT)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的“根”和“魂”。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以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才可能造就出有底蘊、有厚度的幸福、和諧、繁榮、美麗新鄉村。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文化不可缺位。

01

鄉村振興現實困境


鄉村振興戰略是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是關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事關全國億萬農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具有重大現實與歷史意義。近年來,全國各地積極開展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暴露出眾多問題。


首先,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基礎設施、村容村貌提升明顯,村民的收入水平逐年增加,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後將越來越重視精神需求,但當前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後,閒來無事只能以打牌、聊天等形式進行消遣,精神文明生活較為空虛。


其次,隨著現代經濟與資本大量進入農村,資本驅動使得急功近利成為了大部分村民的價值取向,因利益衝突導致農村社會關係緊張,講人情、重情義的傳統鄉風逐漸失去地位,人際關係逐漸冷漠並疏遠。


再次,部分農村地區為發展經濟、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不考慮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不重視本底文化內涵支撐,盲目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農旅結合等業態,流於表面形式,使得產業內容同質化嚴重,缺少特色與吸引力。


最後,由於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緊張,村民參與學習培訓的機會較少,教育水平與專業技能普遍低下,離鄉發展的青壯年在城市難以得到發展前景好的工作機會,留守婦女與老人只能從事“小而散”的低效率農業工作,鄉村缺乏擁有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難以進行非農產業發展。


總體來看,當前很多地方將鄉村振興的重點放在整頓村容村貌,改善交通、衛生等基礎設施方面,硬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軟實力仍然落後。鄉村的“樣貌”變好看了,“靈魂”卻相對空洞,沒有將鄉村振興的“根”扎牢、“魂”昇華。

02

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的“根”和“魂”。習總書記在吉林考察調研時強調“推動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每個農村都有獨特的風土民情、都有屬於自身在長期相處過程中形成的鄉風民約。充分挖掘各個農村所獨有的特性,通過文化加以引領和規範,為鄉村振興提供凝聚力與內在動力,提升農民素質、增強幸福感,意義重大。


一是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組織和文化產品輸入,充實村民的日常生活,激發村民熱愛生活的積極性,打造積極向上的、充滿正能量的農村主題生活,繁榮精神文明。


二是以文化調節、約束和規範人們思想和行為,引導村民守望相助、誠實守信、崇德向善,助推講人情、重情義的鄉風文明,抵制歪風邪氣的輸入,構建和諧穩定的鄉村社會。


三是發掘各村文化資源類型和歷史特點,通過文化導入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持久生命力,使農村地區在推動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時有更多底色,形成各地區內容不同、又獨具吸引力的農村旅遊產業,展現農村田園風光、村落建築、飲食服飾、風俗習慣等,以文化建設促進經濟發展、以經濟發展推動文化保護。


四是通過書籍、影像資料、新媒體等多種渠道,對村民開展知識再教育和技能再培訓,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水平,滿足鄉村多元產業發展的需要,促進村民多路徑就業,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動力支持。

03

典型案例:北京順義區高麗營一村的文化興村之路


北京順義區高麗營一村以文化為引領,通過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要素導入,兼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繁榮興盛村莊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一村社會文明程度,走出了一條通過文化振興、文化惠民推動鄉村振興的獨特之路。


(一)歷史悠久古村


高麗營一村位於順義區高麗營鎮西北與昌平區交界處,緊鄰京承高速,牤牛河自村北至村南環繞而過。《順天府志》記載:“唐驛站,高麗使丞用,形成村落。”故得名高麗營村。交通要道、軍事要塞、盛清大集成為一村的歷史標語,“古驛、古水、古路、古蹟”等眾多歷史遺址和文化傳承,滋潤了世代村民。


全村現有426戶、1500人,村域總面積3347畝、耕地1734畝。近年來,一村堅持以文化振興為引領,著力營造良好村風民風,切實為百姓辦實事,先後獲得“中國最美鄉村百佳範例”“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北京最美的鄉村”“北京郊區生態村”“北京美麗鄉村建設先進村”“首都綠色村莊”“北京市民主法治示範村” “北京市先進村民委員會”等榮譽稱號。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二)文化振興措施


新時代的一村村民,在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走向富裕之後,開始追求更豐富多彩的生活、更高層次的精神滿足。通過文化導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把抓,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精神食糧,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1、加大文化設施投入


高麗營一村將文化設施建設納入新農村建設中,興建文化活動場所、用好用活文化舊址等資源,搭建起較為完善的鄉村公共文化陣地。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有鄉情村史陳列館、圖書館、黨員活動室、老人家食堂、兒童之家、婦女之家、文化大舞臺等場所,是村民開展常態化文化活動最集中的場所,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地生根,同時承載著文化驛站、老年驛站、黨群活動站、志願者服務站等功能。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村史館


如意公園,以“如意”形狀的花壇撐起整個公園骨架,輔以精巧的園林設計,將生態與藝術完美結合,成為村民休閒、交流議事的理想之所。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白馬書香街,將農村風情與文化氣息完美融合,建有家風文化長廊、高下劇場、荷花池、紅色書屋、蔬香區、杏花壇等,成為集文藝演出、閱讀、休閒、農業體驗為一體的文旅街區。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白馬藝術區,多位藝術家集聚在此,佈置了老照片藝術館、雕塑作品等,散發出濃厚藝術氣息,成為提升村民文化品位、陶冶藝術情操的怡然之所。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文明小院,村民根據興趣愛好,以特色民宿、文物收藏、書法/樂器等為主題,裝修改造民宅,增添文化要素,裝點了村民日常的生活環境。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2、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一村在文化振興過程中十分重視軟實力建設,積極培養文化服務隊伍、豐富文化活動。目前,全村有6支文化隊伍齊頭並進,包括評劇隊、廣場舞隊、歌唱隊、剪紙隊、書法隊、模特隊等。每逢新春、元旦、六一、重陽、國慶等節慶日,一村均開展評劇、廣場舞比賽、唱紅歌、書法比賽等文化活動,成為強化思想引領的“橋頭堡”。


作為遠近聞名的戲曲之鄉,一村評劇團將身邊故事取材編排成戲曲節目,唱百姓身邊的戲,展現百姓風采,目前已自編自演《鄉村巧殲敵》《人間真情》《紅色聯絡站》等劇目,獲得廣泛好評。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此外,一村充分利用在村大學生的力量,成立一支由大學生為主體的文化服務團隊,策劃與組織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包括道德大講堂、致富經、兒童知識啟蒙、垃圾分類宣傳、讀書會等,以新穎活潑的形式逐漸成為廣大村民每週必打卡活動。


3、積極與“文化名人”互動


一村不僅是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也憑藉便利的交通、淳樸的鄉風和安靜宜人的環境,成為藝術家創作理想之地。一村現聚集了一批大師級藝術家和具有濃厚鄉村情懷的藝術創作人,如收藏了35萬張珍貴照片、3000多部照相機和各種北京老物件的攝影家康學松、詩人/畫家範學宜、書法家梁寶輝等。


藝術家們把藝術與一村的新農村建設、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不僅為一村設計出充滿藝術氣息的基礎設施,更積極參與到與村民共建共享藝術成果的實踐活動中,不僅提升了村民的藝術品位,更吸引了村外眾多遊覽者的目光。


藝術文化讓一村村民有了更美的人生體驗,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與藝術修養。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三)文化振興成效


一村用文化“利民、樂民、育民”,成為鄉村文化振興、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典範,成效顯著:


鄉風文明起來了。一村通過文化的潛移默化,廣泛開展“五好家庭”“遵規守制之家”“麗營好人”“五好黨員”評選表彰等文明示範活動,倡導誠實守信、鄰里和睦、尊老愛幼、講人情重情義、崇德向善等道德思想,使文明潤化細水長流,培育文明的鄉風、良好的家風、淳樸的民風,形成了互助互愛、團結和諧的良好生活氛圍。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治理高效起來了。一村圍繞村民期盼,將文化融入村規民約中,提煉出“紅心引領,入孝出悌,崇文善禮,知樂善舞,親水護綠,遵規守制”24字村域文化,延伸出務實有效、具有濃郁村域文化特色的新版村規民約,並以“一村黨員戶”“五個十佳(家)”“村規民約星級戶”等三塊標牌的形式落地執行,實現了黨的主張和群眾意志的有機統一,村域治理水平明顯提升。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經濟發展起來了。一村依託科技指導,大力發展富硒小麥種植、櫻桃種植、工廠化養魚等第一產業,提升種養殖業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同時,積極整合村域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園林文化和藝術文化,推動文化旅遊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遊,形成了以現代農業為基礎、田園觀光、文化體驗、藝術交流等補充的多元產業鏈,2019年全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886.2萬元,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新動力。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富硒小麥

村莊漂亮起來了。一村以“生態文化”為引領,讓村民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開展環境整治、爭貼“星”衛生戶、打造特色美麗街巷、垃圾分類先行試點等活動,利用2年時間把村中1.6公里的“臭溝”改成暗溝,建成如意公園、荷花塘等設施,使村域環境在較短時間內根本性改善,成功獲評 “北京最美的鄉村”,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一村老百姓最大的福利。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村民富裕起來了。一村通過文化大講堂、農村書屋、科普教育等活動,向村民傳政策(新舊動能轉換、農村致富經等)、傳文化(傳統文化、文學藝術、繪畫書法等)、傳技能(勞動技能、科學技術、健康保健等),極大提升了農民素質與技能,激發了一村村民內在活力。


村民通過經營民宿、舉辦興趣愛好班、打造特色餐飲、開展高技術養殖種植等形式,拓寬了增收渠道,2019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達2.6萬元,促進生活富裕目標的實現。


實現鄉村振興,文化不可缺位

04

啟示借鑑——三大法寶


從高麗營一村文化振興之路看,實現“文化下鄉”既要提高文化基礎設施硬實力,也要提升文化軟實力。總結來看,要推動文化振興,需要三大法寶——文化陣地、文化活動、文化交流。


建設文化陣地,擴大文化設施覆蓋面。文化振興,首先要建設文化陣地。通過文明實踐站、圖書室、廣播室、大舞臺、文明公園等文化設施的投入,為村民提供專門開展文化活動的場所,提供戲曲、圖書、電影、講座等文化產品。


同時,要制定文化陣地運營制度,明確文化場所服務項目、服務流程、開放時間、責任人及聯繫方式、監督電話等,規範服務制度,提升文化設施服務效能。


開展文化活動,提供多樣化文化產品。根據農村地區廣大農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心理,組織開展與日常生產生活相關聯、農民喜聞樂見、願意參與、能夠參與的公共文化活動,滿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


從具體形式上看,可通過“群眾點單、機構接單、政府獎單”的方式,把新思想、新理念、新政策、新知識、新風尚,融入到各類文化活動中,真正做到讓群眾看得見、聽得懂、信得過、願參與、用得上、真點贊。


推動文化交流,形成濃厚的文明氛圍。通過“講”“評”“幫”等形式開展各類交流活動。具體來講:


一是通過“講”,通過組織民間文藝骨幹、非遺傳承人、勞動模範、致富能手以及離退休的教師、醫生等專業技能型人才,採取集中輔導報告、講座、培訓或分散小型、面對面的諮詢、訪問、懇談、交心、拉家常等形式,宣講理論政策,傳播各領域專業知識文化和技能,倡樹文化道德。


二是通過“評”,利用“星級文明戶”評選、善行義舉四德榜等形式,組織群眾對社會上和發生在身邊的思想道德現象開展互動評議,推薦身邊好人、道德模範,褒獎善行義舉、懲戒道德失範行為。


三是通過“幫”,採取上門拜訪、心理疏導、公益幫扶、結對關愛等方式,培育鄰里互助、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社會風尚。

05

文化振興切記要結合實際


以文化引領的鄉村振興,才可能造就出有底蘊、有厚度的幸福、和諧、繁榮、美麗新鄉村。但文化振興要防範一些問題:


一是防範出現文化設施利用效率不高的問題,部分地區在花大力氣建好文化設施後,由於缺乏專人管理、制度不全等原因,使用效率不高,作用大打折扣。


二是在文化產品的供給和文化活動的開展上,缺乏一些針對村民年齡、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等更易於接受的文化產品,文化供給的質量要進一步提升。


三是在發展鄉村文旅產業中,一定要做好市場調研預估和項目整體設計,不能將一些文化要素強行植入,浮於表面,不能帶給遊客真正的文化體驗。

06

結語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走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文化不可缺位。


通過文化振興、文化惠民助力鄉村振興建設,高麗營一村為我們上了生動一課,也為其他地區開展鄉村振興提供了借鑑之道,一副鄉村文化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