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獨

人,生來便是孤獨的修行者,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一人從出生到身歸混沌,他是恆定的孤獨者。有人與你容貌相似姓名相同,但你註定只代表你自己,對於這個紛雜的世界,你是個異的存在。因而,你註定是孤獨的。

但上帝是公平而仁慈的,它予以人們七情六慾來消解孤獨,從表面上來講,效果固然是有的,但從本質上來講只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為孤獨源自於人內心的安全感的缺失。

人本就是依偎這種感覺的,它能讓孤獨的我們有個短暫的依靠。但這種感覺一旦被剝離,人就會陷入恐慌,孤獨感便會不自覺的油然而生。

現代社會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喜歡囤積很多的東西,即便其中的某一些並不具有實用價值。因為他們奉行多,就會有安全感的思想。但偏偏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時下流行的“極限民”主義,提倡東西越少越好。這固然是矛盾的,有人可能會發問:“難道那些“極限民”主義者不害怕孤獨嗎?”,我想沒有人是不害怕孤獨的。但這種矛盾也反映出一種高雅的人生態度:享受孤獨。

你可能會認為我瘋了,大多數人對於“孤獨”,就連躲都來不及,哪裡還有閒心去享受它呢?這種想法是絕對錯誤的。我所言之“享受孤獨”是享受他給你的那一種靜若止水的境界。試想這樣的一個場景:在冬日的清晨,一人一桌,一茶一餅,一小爐暖手,一懶貓依偎。如此的恬靜時光,你可能會是孤獨的,但這種感覺終會被恬靜時光裡的愜意愜意沖淡,自然便不會覺著孤獨了。

如果僅僅把孤獨說成是安全感的缺失,自然是寬泛而不切實際的。具體的講,孤獨分兩種境界。

人會面臨長大,長大的代價就是學會一個人去面對生活帶給你的幸與不幸。我們會累,會無助,會寂寞,但又有誰可以幫我們呢?答案是沒有,這是人生而存在的路,我們只能一個人走。即便,老了以後也只能獨自身歸混沌。這是第一種境界

人生來便註定充當苦行僧的角色,修成正果之後,你會是孤獨的,你的思想,已經脫離俗世的泥沼,素潔而高深。你會因難覓知音而倍感孤獨,因而那些參透了人生的大哲大儒們多半是孤獨的罷。此,便是第二種境界。

有一種孤獨,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便可以消解。我稱其為“適於享受的孤獨”,有一種孤獨,是國破家亡的顛沛流離,是遷謫異鄉的孤苦無奈,更是張岱筆下的“餘舟一芥”,他的境界是高遠的,延綿而不息,我稱其為“適於品味的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