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从古至今都逃不掉的必修课,说的真好

军训,从古至今都逃不掉的必修课,说的真好

身着一套密不透风的军装,在似火骄阳下经受暴晒,在烈日炎炎中磨练品格。军训,恐怕是绝大多数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门后必须修炼的第一课。酷热难耐之际,是否会幻想像穿越剧里一样,身体来到古代,好好清凉一下?可殊不知,古人也是要军训的哦。

要说“军训”的历史,要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当时,各部落之间战乱频仍,已经出现维护统治所需的专职战斗部队。在商朝,除了正规军队的军事训练外,统治阶级还通过学校对贵族进行军事教育,达到“全民皆兵”的效果。

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牢牢为官方所把持,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官学分“国学”与“乡学”,并有“小学”和“大学”两级。其中的“大学”,即以“六艺”为标准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成为学生必须修习的六种技能。其中的“射”即射箭,“御”即驾车,都是古代的军训科目,教师一般直接由军官担任。《周礼·保氏》中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这是我国最早有关“学生军训”的文字记载。

春秋时期,开办私人学堂聚徒讲学的孔子,在教学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射御之术。《论语·八借》载孔子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意即君子一般不与人争强斗胜,唯有在射击比赛中要一争高下,比赛开始前,要作揖行礼,结束后要登堂饮酒,这才是谦谦君子竞争的方式。此言将射箭之道与仪礼典规等而视之,足见孔子对“射御”之术的重视。

自秦汉以来,封建大一统王朝崇尚以文治国,重文轻武,对太学学子(即古代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的军事训练日益松弛。到了清朝,马背上得天下的满清贵族开始重兴武学,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击,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得考文场,这个规定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军训的开展。

近代以来,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惨败之后,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下,“强兵尚武”成为全民共识。尚武教育和军事训练被作为官方意旨列人教育法规,“少年义勇团”和“童子军”应运而生,蔚为大观。

如今,军训,早已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逃不掉的必修课。其实想想,十八岁那年的夏天,湛蓝的天空,草绿色的军装,帅气的教官,爱哭的女同学,还有嘹亮的军歌、清晨的哨声,不也是人生一段美好又难忘的回忆么?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