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會頭疼嗎?那怎麼開會效果更好?來看這裡


開會頭疼嗎?那怎麼開會效果更好?來看這裡


開會了!然後一群人急匆匆的從各個地方湧出來,湧向會議室。

這樣的場景,想必很多人都看見過。或許此刻就在聯想,你所經歷的各種會議。也或者,你今天就有會議需要參加,或者,今天的會議結束還不久。。。

在當下的企業經營管理裡面,開會的意義不必多說。會議經營是個很大的版塊,有的企業,把開會單獨作為一個版塊去運營。例如:會議經營小組。甚至有的會細分到會前經營和會後經營。我們的很多企業每個月每週,每天,都花掉很多時間在開會,可是,為什麼要開會呢?開會似乎成了一種癮,一種愛好,我曾經聽過有過這樣的說法:當我不知道幹什麼的時候,我就開會,我不知道怎麼解決的時候,我也開會。於是會議就這麼來了。

結合這麼多年經歷看,開會,很多時候就是為了滿足老闆的表現欲。老闆一聲令下,大家都過來開個會,馬上就去有人安排。有時候一見面,就說,我要開會去了。然後老闆在臺上講的口水飛起,一臉喜悅。下面的人一副很努力的樣子,其實有時候本子上記得什麼,可能都想不到。

所以,一聽到要去開會,很多人一臉嫌棄,厭惡的表情:“MD,又要開會了”我從來沒見過有人會很高興的說:什麼?要開會了?一臉期待和亢奮的表情,要開會嘍。這樣的人我從來沒有見過。

可見,這個會議開的效果還是不理想的。

有人曾經說過,在如今的企業裡,最多的不是人,而是會議。

那麼這個會議到底如何經營和管理呢?

會議不開是不可能的,召開各種會議,自然有它的意義和目的,那麼會議經營管理的目的和意義到底是什麼呢?結合多年工作和整理,整理出了一個64字的箴言,會議64字經。

會議64字經:

凡是開會,必有主題

凡是主題,必有議程

凡是議程,必有分工

凡是分工,落實到人

凡是落實,必須追蹤

凡是追蹤,必有結果

凡是結果,必有獎懲

凡是獎懲,必須公平

這就是會議經營的核心目的和意義了。

我們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看看,會議的幾個核心事項。

現如今,企業的會議很多,早晨有晨會,上午有大會,經營會議,之後還有什麼二次會議。下午研討會,傍晚有夕會,晚上有讀書會,深夜更有意思了,夜總會。

每天都有會,每週也都有會,經營會,周例會,月度總結會。季度總結,半年總結,年終總結會等等。我覺得我們的證書已經很多,跟開會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先來看看,會議的通病有哪些?

準備不足、目的不清、分工不明、數據不準、政策不定、士氣低沉、激勵無效等等,那我們開會,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開會頭疼嗎?那怎麼開會效果更好?來看這裡


| 會議經營管理的目的是什麼?

彙報進度,瞭解動態,統計數據,鼓舞士氣,教育訓練,經驗分享,確定戰略。

但是歸根結底的核心目的還是解決問題,確定策略。

有時候會議召開之前,有個會前會,確定會議目的。

會前會的形式有的是開會,有的則簡化到了通知裡直接發放。

通知下午兩點有個會,然後參會人員到時間後開始陸續到了會議室,兩點整了,人還沒齊,還在催促,一會兒人差不多了,還有沒來的,但是也能開始了,一看時間,2點15分。然後就是流程化運作,各個人物講話,講話的時候,上面講,下面就在本子上記錄,但是記得什麼,可能自己也不是很清楚。於是有的人開始看手機,有的直接就開一局王者榮耀。會議要確定一個議題,但是有的人提前沒有看過文件,現場拿出來再去看文件。這個文件是需要至少一個小時才能看完的,可是很多人不明白內容,於是大家草草表決。最後,會議的時間長了,財務和行政提前離開了,會議整整開了三個小時,也沒有什麼結果,最後領導說夠了,但是對會議結果不滿意,提出隔天再召開補充會議。

你看,這樣的會議效果和形式,我們經常會遇到。

其實,開會要確定的就是三點,會前,會中和會後。

會前準備,會中執行,會後追蹤。

會前準備

召開會前會,如果內容簡單可以描繪,發放通知也可以。

會議時間,會議形式,會議地點和會議參加的人員

會議時間

很多會議的通知只寫到會議開始的時間而沒有結束時間,這樣是不合理的。如果你每次只寫到開始的時間,很多人不知道幾點結束,那就會帶著疑惑甚至放下手中的重要工作去參會。所以,應該這樣寫,會議時間:下午兩點到四點,而且曾經我們開會,會議通知一定會提前下發給所有人。有的會議不需要別人參加,你也需要提前去通知,告知大家你某天某個時間段有會議,需要佔用某個會議室。提前一天,再把會議召開門牌掛到會議室門上。第二天,你要守時,因為你拖延時間,就有可能會導致別人召開的會議受到影響。甚至有可能是關乎客戶的重要會談。

會議形式:是研討還是普通會議,小型還是大型?線下會議還是視頻會議註明即可。

如果有文件,通知裡一定要寫到,有時候沒有寫,或者要求不嚴格,有的人提前沒有去看文件,那麼會議上需要表決的時候怎麼辦?現場看來不及,一般這樣的情況,當事人會受到嚴懲。時間久了,開會自然會提前幾天通知,並告知需要準備什麼東西或者預習作業等等。

會議地點:精確到會議室,對外會議,至少要註明公交或者自駕兩條線路,並附上地圖

參會人員:有時候我們開會需要考慮到底誰主持?誰參加?

崗位和分工不同,對會議的需求也不一樣。

比如:這個會議講的是市場方面的剖析和數據整理,以及後期的廣告投放和收益等等方面的內容為主,那麼市場,銷售,企劃是需要全程列席的,這是必須參加的人員,並要求做好準備,到時候需要現場發言。由於涉及到了廣告,那麼後半程會議,需要廣告部的負責人來參加。最後是財務和客服人員,只需要聽最後半小時即可,這屬於選擇性參加。

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列席。

這是一個合格的通知,無論是通知還是會前會,目的都是為了做好會前的工作準備和安排。保證會議如期有效的召開。

會前的部分,涉及內容較多,涉及到人員也多。所以開會的通知形式要綜合使用。

有一次重要的會議上,馬上要開會了,關鍵的幾個需要發言的,還是一線的總經理居然沒到。問及通知到沒有,回答通知了,企業釘釘通知的。我說,馬上電話通知。結果會議推遲半小時才開。通知,意思是你通了以後對方要知道,這叫做通知,通知是需要確認的。

會議前的準備結束後。


開會頭疼嗎?那怎麼開會效果更好?來看這裡


會中執行

比如今天下午兩點召開會議,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列席,那麼這個主持人對於會議和經營管理都要很瞭解,所以,一般都會選擇經理來做主持,副總經理來控場。總經理來幹嘛呢?

前面通知說過了,要通知到,並且明確人員分別什麼時候來,是必須參加,還是選擇參加。必須參加的不到場,要記入考勤管理,追究責任。選擇參加的人可以不來,會後我們會發一份會議紀要給他們。(在這裡,要明白會議記錄和會議紀要的區別。)

會議開始以後:

總經理和副總經理這樣的高管,多聽少講,不要什麼東西都是你去講,去做,如果是這樣,那就不叫開會。

主持人主持會議開始以後,由於大家提前都已經做好功課,那麼到了發言表決的階段,直接就可以發言,闡明你的觀點。在這裡,不會以後現場再去看文件的事情發生,因為沒有這個權力浪費時間。會議開到還剩一個小時,廣告部的人到了,還剩下半個小時,財務和客服部門的人到了。所以,時間把控好,大家都比較方便,如果前面人發言過多,總經理說的也不少,時間超過了預期,結果廣告的人來了,一看,還是業務方面問題,那隻好等。這個時候,就突出了這個主持人的功力,控制好發言的順序和時間,保證時效。

會議中的時間控制問題:有很多時候,我們開會,往往會開過頭,甚至拖延時間過長,會議是一個集中的平臺,必須講究效率,如果每次開會都這麼冗長,還解決不好問題,時間久了,對會議的排斥感越來越明顯,會得不償失。所以,一定要控制好時間。

我們曾經在開會時,確認副總經理一個權限,時間到,會議要馬上進入結束階段,做收尾工作。時間久了,大家都會明確自己的時間。會議越開會越流暢,問題說清楚,解決方案說清楚,下一步具體工作指導告知明確,會議目的實現。最後總經理簡單的發言,甚至有時候全程都不用發言,會議結束。總經理來做什麼?就是看,看會議程序和流程,看效果,如果處處都是你來指點,那還需要別人做什麼呢?


開會頭疼嗎?那怎麼開會效果更好?來看這裡


會後的追蹤

曾經安排分公司拿預案,然後讓下屬給分公司的項目組組長打電話,週一例會結束後,就直接問對方,預案什麼時候能出來,組長說,週五給你好了。

下屬第二天,又是一個電話打給他,說組長,您的預案是週五給我是嗎?

對方說:是的

那麼您是週五什麼時候給我呢?

週五下班之前。

是下午下班還是中午下班之前?

對方懵了,有些不悅:中午下班前好了

第三天,依舊電話打過去,組長,您的預案做的怎麼樣了,你說過要週五給我的。

對方說,是的,週五肯定給你。

第四天,還是電話。再次確認。

我都感覺下屬快把組長逼瘋了。

週五上午上班沒多久,再次電話給組長,問到什麼時候可以給預案。

組長說,快弄好了,中午下班前一定會給你。

那是中午12點還是11點呢?

組長說,11點吧。11點我肯定給你。

11點不到,預案發過來了。

從哪兒以後,下屬一戰成名。

這,才叫追蹤。


開會頭疼嗎?那怎麼開會效果更好?來看這裡


很多時候,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會議乏味枯燥,是因為會議目的和主題不清楚。確定了主題和人員時間,確定內容,會議剩下的就是執行力和追蹤了。

不追蹤,難以體現會議效果;不追蹤,也難以有業績,難有收益。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市場和銷售,試問,你的會議,怎麼敢糊里糊塗就開了呢?有人會問,我們會後也有會追蹤啊,我們認為,如果你追蹤不力,沒有最後的結果,就像我上面所說的這樣追蹤,那就是無效追蹤,等同於不追蹤,因為你還耗費了人力物力。

所以,開好一會議,並不容易。

央視的春晚,提前五個月篩選,彩排。

2008年的奧運開幕,提前四年啟動。

成功高效的會議,一定是準備出來的,所以,一個會議的會前準備佔到60%,會中佔到10%,會後佔到30%。也有很多說法是不一樣的。但是這個比例,是我經歷多年以後的感悟所得,作為分享呈現,歡迎見仁見智。

曾經有一年的年會,我們找出來五位員工的代表,悄然請到了對方的家人做神秘嘉賓,現場這個溫馨環節,效果奇佳。所以,好的會議,時間依舊是那個時間,但是地點可以變化,人物可以變化,不變的就是企業的人文關懷和表達。

會議內就幾個小時,會議外的準備和會後的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是企業口碑、文化和品牌建設。

這,也是企業的軟實力。

本文有藍色品閱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