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集》印象

庚子仲秋,新冠疫情初控,国庆中秋携手而至,举国上下像过年似的迫不及待地拥抱这个意味着国泰民安、阖家团圆的“双节”。在回老家之际,欣获戈帆同学送来一本所著并亲笔签名的《三槐集》。

翻开集子,一股熟悉的气息瞬间包围了我,家乡的名字、家乡的事、家乡的情,同学的故事、同时代的声音、同龄人的思索……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用真情书写是《三槐集》最感动我的地方。恋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父子情、故土情,都显得那么真实朴素而可触摸,触动了我心中那些平常不易触动而时时左右我思绪的最柔软地方。而这些真情的表露又是那么自然,毫无做作和掩饰,就像大山里潺潺流淌的泉水,静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万物。我想,对这些情感的真实记录,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有心和用心。同时,当这种情感累积到一定程度,到了不吐不快、食不甘味、夜不思寐的程度时,写作无疑是最为合适的释放口。戈帆的《三槐集》大部分篇章应该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写成的。

如果说真情是打动人、与读者发生共鸣的情感基础,那么一个作家写什么样的主题,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就是作品的魂魄。戈帆的《三槐集》是一部有大气的作品。从《遥远的乡愁》《十里坪坊照景家》《旬人话栒》、秦金系列以及大部分诗歌作品来看,对历史的敬畏,对现实的思考,对生活真谛的探讨,对未来人生的憧憬,就是其作品的主题。站在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豳大地上,西望岐山,用什么样的目光回望历史的风烟?身处红色故土,该如何作为才能担当时代的重任?面对生老病死,又如何看待人生、选择人生?生活中的苟且以及诗和远方,于我辈又意味着什么?如此重大的课题,戈帆的作品或有涉及,或有思索,或有答案。更让我感动的是这种思索探究贯穿始终,而从不无病呻吟,从不“小我即世界”,而是把自己放进历史又走出历史,放进现实而又俯视现实,正如他在大伯家台庄门看到的相框,那不仅仅是陕北公学师生留下几张照片,那也许是他探索生命、追寻生活真谛的一个历史坐标。

文学即人学。人情练达即文章。从古至今,文品和人品却并不是高度统一的。优秀的人写出优秀的文章,那就是大师,供人敬仰。也有为人不怎么样却才华横溢,写出不朽著作的,那是供人争论的。至于优秀的人写出烂文章和烂人写出的烂文章,那是供历史冲刷的。戈帆的文章完全称得上是优秀的人写出的佳作,确切地说是“文如其人”。《三槐集》给我的感觉是满满向上的正能量,是脚踏实地、认真做人的朴素情怀,是韧如栒子木的不屈和抗争,也是诗和远方的召唤。这就是戈帆在同学时代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而把个人修为恰当地体现在文章中,是《三槐集》的另一个特色,那就是语言上的功夫。《三槐集》的语言朴素无华,准确贴切,传情达意,恰到好处。我一直认为,语言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直接媒介,语言的力量往往是让读者感到愉悦,感到会心一笑,感到舒服的那种表达。《三槐集》的语言,无喧宾夺主之嫌,无以辞害意之偏,有的就如戈帆同学一直以来在做人做事方面表现的周正、周全、周密以及让人舒服的修为。

《三槐集》像一颗颗明珠的集成,但感觉还缺少了一根串起这些明珠的丝线。形成独特的风格、体系,成为从古豳大地走出来的影响更为广泛深刻的大家,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我仍为戈帆在文学事业上的起步而喜悦,更有理由对其文学之路的行走充满期待。

庚子秋于羊城

张超民,男,1965年出生,陕西旬邑人,高级政工师,现就职于中铁某集团公司纪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