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那一缕历史的曙光

有人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也有人说,因一人得一城;而我要说的是历史长河中的伟大转折,是那长征史上万千英魂的归宿,遵义会议的前夜——黎平会议。

黎平,那一缕历史的曙光

黎平会议会址

黎平是贵州东南方向为古老的山城之一。是通往湘、黔、桂、川诸省的交通要道,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就此设置长官司,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黎平成为通商和军事重镇,素有“黔东咽喉”之称。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长征之路。当年12月中下旬,突破敌人重围,由湖南省通道县进入贵州黎平县。12月13日至18日,中央红军在由黎平县洪州经德顺、中潮到县城行军途中,进行大规模整编,史称黎平整编,完成了军委一、二纵队合并为一个纵队,撤销第八军团并入第五军团,撤销中央红军教导师建制,组建干部休养连。

占领黎平县城后,鉴于之前战局的失利和通道会议上遗留的问题,党中央决定在黎平召开长征以来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博古、朱德、陈云和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及军事顾问李德参加会议。会议上主要讨论红军的进军路线问题。虽然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是主持会议的周恩来坚持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与会大多数也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决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决议还指出:“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决议最后说:“为着保证这个战略决定之执行,必须反对对于自己力量估计不足之悲观失望的失败情绪,及增长着的游击主义的危险。”会议还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以便审查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及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此次会议,在红军长征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我党自我挽救的一次重大决议。一、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避免了陷入重围的危险,使红军争取了主动。是长征以来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重要的准备。

二、对军团整编指明了方向。中央军委立即转发了中央政治局的这一新的决定,并要求各军团首长将中央的决定传达到师及梯队首长。为执行新的战略方针,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八军团编入五军团,军委一、二纵队合并为军委纵队。由刘伯承任司令员、陈云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副司令员。12月19日,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定的决定》,即将中央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前进。

同时,黎平会议的历史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首先,决定中共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黎平会议是中共中央从江西中央苏区突围出来之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在中央全会闭幕后,这是党内最高级别的会议,决定了当时红军长征战略转折的大政方针。因此会议作出的决议、决定等至关重要,决定着中共中央和红军的命运和未来。

第二,否定错误军事路线:第一次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使红军遭受巨大损失错误战略方针。长征开始时,中央错误路线有两个“念念不忘”:一是不肯扔掉“坛坛罐罐”,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时才解决;二是不肯改变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的不切实际的战略方针。一路争吵没休没了,通道会议没解决,是在黎平会议上才第一次明确解决,并以中央政治局名义,以决定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已经过时的错误军事路线。

第三,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路线:第一次结束了从1931年11月赣南会议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毛泽东在中央领导层受排斥的地位,开始形成了中央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过去反对他的人),赞同、支持、拥护他的正确主张的局面,从而为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道路,对于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迅速发展壮大,避免中国革命再走弯路,减少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的摸索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坚定信心: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定,虽然因后来的情况变化不能实现,但它提出的前进方向、任务、目的,对于团结全党全军力量,鼓舞斗志,消除失败主义和游击主义的危险倾向,坚定红军革命信念,树立胜利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或许,黎平在如今依旧是偏安一隅的黔东小镇,但是作为曾经见证历史的它注定有着不平凡的故事。作为质朴的家园,滋养了50万的黎民;作为英雄的归宿,抚慰了万千英魂;同时也作为指路明灯,指引着红军奔向了胜利的曙光。

黎平,你就是那一缕历史的曙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