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波大学师生互怼,这次,你站哪队?

近日,一名高校教师在其个人微信公号“凡人钒语”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就直接点题《我被学生举报了》。原因是上课的时候,这名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讨论穷人和富人谁对社会的贡献大。这名老师的观点是,富人贡献大。之后,就出现了一名学生当堂表示,要举报老师,因为老师歧视穷人。

又一波大学师生互怼,这次,你站哪队?

又一波大学师生互怼,这次,你站哪队?

又一波大学师生互怼,这次,你站哪队?

又一波大学师生互怼,这次,你站哪队?

又一波大学师生互怼,这次,你站哪队?

在这篇文章的末尾,老师还特意把学生的留言都放出来,将双方的互怼从课堂延续到了网上。

又一波大学师生互怼,这次,你站哪队?

目前的大学里,学生监督员,已经不陌生了。之前,已经有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被学生举报,并且,受到了惩处。

但是,像这次这样,在课堂上,直接与老师公开互怼的,确实很少见。

毕竟,师生双方还要讲点情面,当面冲突,未来,也没法相见。

单单从这篇文章的描述里,能够看到,双方都是有问题的。

学生方式有问题,老师的表达观点方式也有问题,课堂讨论一定要概念清晰,说清楚讨论边界,有确凿例证来支撑观点。

这个争议中,穷人富人作为口头语可以,作为课堂讨论就有点概念不清楚,容易引发误解,搞得师生跟街头吵架一样,各说各话,完全不是讨论,而是抬杠。留言里面很多人也在无边际的发挥观点了,最好就事论事好,不要过度推论老师怎么怎么,学生怎么怎么。

这里面有年龄之间的代沟问题,也有说话处事方式的问题,现在学生不希望是强制被灌输观点,以为好心提醒的自我观点,学生未必愿意听,要学会彼此尊重,哪怕是老师和学生。

一个现象是对是错在不同情境下结果就不同,本身就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有些讨论是可以求同,有些讨论就是存异,而且存异多于求同,在法律道德许可范围,讨论结果中存异价值优于存同,讨论的结果不是一定谁要说服谁,谁消灭谁的观点。

同时,也要看到,

借所谓的“举报”打击学生,攻击国家相关政策;表面说为实名举报学生点赞,实际上是攻击举报学生!

在精选的留言中故意选出攻击国家政策,将教育说成“洗脑”、夸大文革负面影响的留言,并加以评论,恶意引导读者;

假借所谓课堂分析、学术讨论,搞政策攻击(课堂讨论,也必须坚持原则)恶意评价黑人,本身就是错误的!

这个老师将攻击教育体制和国家发展的留言选出,本身就是作者对这些错误言论的认可!

另外,还有一件事需要特别厘清

如果,老师发表了明显违法的言论,当然,可以举报。如果只是言论上有争议,到底课堂上的言论自由界限应该在哪里?

还有,言论自由的界限,如果是由学生来把握,这是否合适?

越来越多的事件,暴露在公众面前,真的需要思考,大学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

又一波大学师生互怼,这次,你站哪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