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2020.2.25 今天是我們在一起的第1493天


▍計劃生育


1990年,中國大地已經到處吹起了改革的春風,一批知識分子,企事業幹部紛紛下海。


流行音樂,BP機紛紛出現,人們在忐忑不安的享受著這個時代的快樂,奮鬥著又掙扎著。


可是1982年開始的計劃生育也依然在限制著中國人的生育荷爾蒙,全國上下執行“計劃生育”的政策。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因此90後一代很大部分成為了獨生子女,得不到兄弟姐妹般這種親密無間的情感,是父母的愛代替不了的。


這就是影響了90後一代的“計劃生育”,形成了“敏感,善變”的90後基礎心理人格。


而第二個影響了90後的重大事件,是流行文化的到來。


▍流行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西方的享樂主義,自由思想等也一併進入中國。20世紀初,周杰倫,刀郎,小剛等知名歌手如日中天,喇叭褲,三八分發型,帆布鞋悄悄的進入了九零後的生活,他們被統稱為“流行文化”。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久而久之,很大一部分人卻逐漸沉迷上了網癮,追星等。


流行文化方興未艾,網絡文化接踵而至。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各種各樣的網絡小說,神曲,遊戲為了吸引這些初出茅廬的90後,用盡各種招數,“修仙”、“熱血”、“江湖”、“兄弟情”.....甚至在某些網絡小說裡,風流、霸道竟然也成為一種值得模仿和學習的榜樣。


而非主流文化也不知何時開始流行,一時大街上到處都是爆炸頭的青年,以及嘟嘴吧的孩子和大頭貼,審美傾向悄悄變化,“可愛”,“萌”,乃至“喪”成為了審美的主旋律。


經此九零後的思維特點和行為習慣逐漸形成,自我意識和從眾心理,獨立和依賴,叛逆和順從,小心謹慎,野心勃勃這些性格在九零後這一個群體身上矛盾的體現的淋漓盡致。


如果說“計劃生育”是影響了九零後一代人的內向性格,那麼“三大文化”影響了九零後的外向表現。


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事情是,九零後已經佔中國總人口的17%。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也就是說,每6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90後。


知乎上有這樣一句話:


“現代世界的特徵,就是接受代際之間的衝突,接受不斷的技術化,每一代的生活經歷都將與他們的上一代有所不同的信念”。停止教化,啟動對話,將會是一個好的開始。


九零後的生活軌跡和思想變化,與中國社會、經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化暗暗契合。


▍九零後的逆襲


《易經》上說:“一陰一陽謂之道。”


在以上所有的洗禮背後,都暗暗萌發著九零後逆襲的種子。


葛越晟,26歲身上數十億。2013年畢業於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後來進入比特大陸與吳忌寒合作挖礦。


看到這裡,或許你已經猜到了,就是因為他趕上了區塊鏈這波浪潮,而且進入了進入正確的賽道、發展迅速的公司。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上榜《胡潤百富榜》的陳曉亮,他的父親陳玉才在嘉興桐鄉擁有一家羊毛衫廠,或許是受到家庭的影響,在杭州念大學的時候陳曉亮就開始創業做廣告公司。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經過5年發展,今年5月兌吧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市值一度超過70億港元。據不完全統計,A股上市公司已有7位上市公司掌門人多是子承父業,陳曉亮是少有的通過創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掌門人,所取得的成就已超過父輩。


跟著時光機回到1999年,大陳曉亮一歲,當時還在惠州上小學三年級的孫宇晨因為在雜誌上看了一篇文章,就一個人獨自去武漢學習下圍棋。


孫宇晨說,這件事是他成熟的標誌,九歲那年,他第一次明白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2014年春,孫晨宇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回國開始創業,當他擠了一上午地鐵,橫跨半個北京城來到第三十一個投資人跟前時,投資人表面禮貌卻掩不住傲慢的態度突然問他:“為何不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凡是不能殺死你,都使你堅強。


正是有著這樣不可動搖的決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孫宇晨創立了以價值網絡(分佈式清算技術)為核心的銳波。


後來,孫宇晨因對於分佈式清算網絡的貢獻而登上2015年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榜單。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葛越晟、陳曉亮、孫宇晨,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90後。


他們都是在這樣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努力,白手起家,最終造就了自己的神話。


90後,在中國社會里曾經是“垮掉一代”的代名詞,也是社會身份,人格角色的意義,被社會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


他們曾經處於社會文化階層的底端。


“想要證明自己這是可以的,希望能夠保衛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這是塑造九零後去創造和成功的基本動力。”


90後少年們,正在利用時代所給予的一個個契機,積極的完成財富和地位,中心和邊緣的各種反轉。


▍群體認同


“錵瓚倣哋鰣餱繓渼,曇誮凋澥啲溡後嘬淒媄。”這一串難解的文字,它們有著專門的名稱“火星文”。


據報道火星文的使用者80%是15~25歲的青少年。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渴望溝通,尋求歸屬。90後多為獨生子女,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缺少與自己朝夕相伴的夥伴,與家長又存在天然隔膜。他們希望隸屬於群體,相互關懷和照顧,而時尚的火星文家園正好滿足需求。


追求時尚,標新立異。“火星文”這種多數人看不懂的文字是他們標榜個性的響亮口號。


而火爆的表情包文化,除了90後面對生活的娛樂,更多的難道不是一種自我嘲諷和安慰嗎?


“其實90後追求的可能也不是標新立異或與眾不同,他們渴望愛和關心,但不幸的是,大部分人誤解了他們。”一位長期觀察90後群體的心理諮詢人士說。


而對“90後”的評價依然存在很多爭議,明顯的群體意識、內向認同、現實主義傾向與多元化信仰,在為“90後”背書的同時,也使“90後”呈現了與眾不同的複雜面目。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偶像崇拜和自我崇拜


曾經有一個母親如此評價90後兒子的追星行為:


“兒子的追星由劉歡、成龍、周杰倫、周星馳,一路追到了NBA太陽隊的史蒂夫•納什,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一步步成長。”


90後崇拜偶像並不是以金錢為唯一指標,而是他們堅守夢想的執著精神,是“活著就是要改變世界”的強烈認同和歸屬感。


從小到大,每當在生活中遇到問題的時候,偶像的力量總是會給他們激勵和方向。


在偶像崇拜中,90後脫離了以往的生活壓力,進入了一個夢想的空間,在這個珍貴的“發洩”儀式上,90後完成了對夢想的集體紀念。


在他們看來,偶像是理想的化身。


若是在現實中不愉快,或是讓自己難過,便可以暫時脫離。而“理想,偶像和自己”的關係,則可以超越現實,成為生活的原動力之一,這是90後的重要思維邏輯。


無厘頭的火星文,自嘲的表情包,現實主義以及“偶像與自我”互動的思維模式,使90後形成相對特殊,自成一派的精神內核。


或許這是90後自我陶醉的方式,可是現實有時候總是有點殘酷。


有句話說,“70後存錢,80後投資,90後負債。而90後的父母在替孩子還貸。”這是一句戲謔,也是一個普遍性真相。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對於工薪階層的90後而言生活並不容易。高昂的CPI,固化的社會階層,還有剁手的淘寶,可憐的餘額...乃至晨起枕頭邊的幾根頭髮,都足以讓人他們感到心塞。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結婚了沒”逐漸成了90後的問候語,逢年過節成了逢場作戲,其中滋味如人飲水。


▍競賽


2013年,大學剛畢業的周煜暉就考上了杭州的公務員。選擇去海事局報到。但他後來卻辭職去開旅館了。


“走過千山萬水,才發現人生充滿無限可能。而旅途中的朋友,能讓我增長見識。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後能與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度過,生活有趣多了。”


幸好,父母也沒有因此阻撓他的決定,周煜暉很努力地付出,經驗和能力也越積越足。他說:““如果不勇敢去嘗試,怎麼會看到今天呢?”


2020年,科比去世了。科比在90後當中有龐大的粉絲群體,被很多人奉為偶像。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很多人變得迷茫。在這個變得越來越不確定的世界,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值得信仰的?


隨著90後一代偶像的退役或者消逝,90後從前建立起來的價值體系,正在逐漸瓦解。


90後正在發生改變。


“近年,我發現,新90後正在崛起。他們大多數受過良好的教育,有獨立的判斷能力,更有格局、遠見和擔當。他們接觸的信息更多,更包容,更開放。他們的身上,大多數沒有強烈的一些負面特徵,與其他年代的人和諧共處,這種‘大同’,承載著一些普世價值。”某位教育人士說。


而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的是,時下風靡網絡李子柒,正是一名新90後。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1990年7月6日,李子柒生於四川綿陽。很小的時候父母離婚,4歲時父親去逝,李子柒從小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爺爺去世後,李子柒只有奶奶一個親人。


14歲時,李子柒就輟學打工去了,她做過餐館服務生,也做過酒吧DJ。一晃八年,2012年得知奶奶生了一場重病,她立刻拋下所有,連夜趕回家,從此留在老家照顧奶奶。


這個選擇也成了李子柒人生的轉折點。


2017年她拍的《蘭州牛肉拉麵》火遍全網。


在2019年9月,李子柒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我與中國”全球短視頻大賽中獲得最佳人氣獎。


李子柒說:“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有了越來越多的責任感。想力所能及地去做更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北方姑娘劉媛媛比李子柒小一歲,雖然小時候成績很差,但是努力過後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參加了超級演說家,並且做了《年輕人能為世界做點什麼》的經典演講: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讀書時被耳提面命,逢年過節被逼婚,結婚買了房子,要花自己年輕時最好的20年來償還貸款,讓每一個年輕人都忙著生存,沒有夢想,沒有時間關心政治,沒有時間關心環境,沒有時間關心國家的命運,還哪有什麼精力去為這個社會去做什麼。


每一個普通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個好人是有非常非常嚴重意義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生下來就註定有意義!”


但生活並非一帆風順,此前在剛畢業的時候,他蝸居在哥哥租的房子裡面,整天當心哥哥不租了,自己沒地方住。


但因為熱愛和堅持,所以她也沒有放棄,後來參加了超級演說家 一戰成名。


離北京數千餘里之外的石煒剛,1999年出生在浙江省桐廬縣,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查出患有腦癱。然而,這位“與眾不同”的“90後”憑藉自己的不懈努力,在今年高考中以635分、超出浙江省一段分數線47分的優異成績被北京化工大學錄取。他的自強不息讓他活出了更加充實和精彩的人生。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這,就是90後,一個充滿了矛盾和奇蹟的群體。


已經是凌晨一點鐘的大街上了。一個90後少年開著一輛跑車飛馳而過,另一個九零後則努力的蹬著單車。


“堅持”與“放棄”,這是一場競賽。


競賽,發生在90後多個賽道上。“信夢想還是世俗、賺快錢還是堅持原則、開放還是封閉”等命題,始終縈繞在90後上空。


計劃生育的浪潮對90後的影響逐漸遠去,流行文化,網絡文化,非主流文化多次文化的侵襲讓敏感,內向的90後走向個性,多元化。在移動互聯網的大門打開後,90後開始了草根式的逆襲。


通過偶像崇拜、興趣圈子,共同價值觀形成的內向認同,合力形成了現在所看到的“90後氣質”。


可以說,當代90後的氣質,是獨生子女現象,父母意志,社會文化共同塑造的,這是一種典型的“工業文明”和“互聯網文明的混合體”:有計劃,集體主義和傳統、也有個性,自由和獨立。


但“新90後”也在成長。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就比如我,一個出生於1993年的90後,小學的時候我每年都是三好學生,初中的時候我叛逆打架。高中我逆襲獲得了班級第一名,高三下學期我因為考試壓力過大而抑鬱休學。


高考前兩週回學校參加高考,大學勉強上了一個三本大學。從剛剛進大學的嚴於律己,漸漸變成了放蕩不羈。


工作數年,我雖然偶爾有迷惘,但卻一直在堅守自己的理想,還要面對相親的壓力,房貸的壓力,和三十而立的困惑。

雖然身上刻滿了原生家庭和時代的印記,但我一直都相信自己的價值。


所以,親愛的90後,不管現在的你在哪裡,經歷過什麼,請一定要相信。


人格獨立,與精神自由,家庭幸福,事業成功,是我們每個人,生而為人,與生俱來的權利!


餘生,與你們為幸福而戰鬥!


也歡迎留言寫下你的成長故事,與更多人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或者請聯繫我,讓你的故事通過“君子之道”告訴更多人。


給今天的文章點個吧,說說你是怎麼理解“90”後的?


歡迎在留言區告訴我,我會一一回復的。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90後為什麼成為了“90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