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中國最專業的財經媒體也洗不白你

2020年了,沒有哪種愛情是不可以被接受的

除了“養成系”

除了被製造的“愛情”


1

高管性侵養女這件事已經發酵了一段時間,坦白講,第一次看到“高管性侵養女”這則標題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沒什麼波瀾的,畢竟2020年了,寫東西的人也好,看東西的人也好,對於這種“扶不扶”式的高能反轉標題,都累了。誰是清官、能不能斷什麼事我們不清楚,但羅生門之中的撕扯,我們見得太多了。

只是我後來還是關注了這個事件,因為我一直很喜歡的財新發了道歉信。原版財新的文章已經被刪除,我只能在微博上找到原文的截圖,讀完我問我的同學,你讀完這個文章對這個事情有什麼感受,他說:

對不起,中國最專業的財經媒體也洗不白你

當然,我更多的朋友表達了另一種看法,同情和憤怒佔了多數,其中女孩子們的反應格外激烈。我想也是,可能某種痛,的確是跨性別無法體會的。

對不起,中國最專業的財經媒體也洗不白你


2

這次事件,有兩篇文章博得了最多的眼球,分別是南風窗的《涉嫌性侵未成年女兒三年,揭開這位總裁父親的“畫皮”》,以及財新的《高管性侵養女事件疑雲》。這兩篇文章代表了兩種不一樣的視角,南風窗以女孩的視角切入,從受害者的角度講了一個禽獸禍害小女孩的故事,財新則從高管的視角切入,講了一個心機小女孩摧殘傻白甜Daddy的故事。

對不起,中國最專業的財經媒體也洗不白你

可是兩篇文章都讀下來,甚至緩了一天以後,我仍然沒辦法平息我心中的那種憤怒和悲涼,和很多彼此對峙的性侵題材文章不同,這兩篇文章的共性是,不管哪篇文章是成立的,14歲女孩發生性關係、被看戀童視頻、被這個中年大叔精神圈養都是不可洗白的,哪怕財新的文章是成立的,也無法否定鮑某是一個變態人渣的事實。

看完氣到說不出話的感覺,真是太難受了。


3

而讓這種難受的感覺更上一層樓的,是4月13日,財新迫於壓力發佈的道歉聲明。

對不起,中國最專業的財經媒體也洗不白你

如果你真的讀完了這兩篇文章,你就會發現,這個道歉根本就沒辦法穩住立場。

首先,這個道歉翻譯過來就是,“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你覺得我們寫的有失偏頗,但我要告訴你,我看到的事實就是這樣,我奉行新聞專業主義寫出來的就是我的所見所得,是真相本相,新聞專業主義你懂嗎?你們不爽是你們不專業。”

這個道歉讀起來讓人挺難受的。

我想這個道歉也不需要面對讀者,我更希望財新能對小女孩道歉。

其次,最讓我憤怒的是,財新這篇文章默認了“小女孩愛上大叔”是正常的。這算什麼?齊魯大地的一樹梨花壓海棠嗎?

我們可以換一個視角解釋這個問題,“霸道總裁愛上我”聽起來沒問題對吧,是不是還有一種甜甜的感覺?但是“霸道總裁愛上14歲的我”呢?聽著是不是就變味兒了?那“霸道總裁愛上和14歲的我啪啪啪”呢?簡直恐怖好麼?

財新在這次報道中做的最大的惡,就是用自己看到的事實,在自己的文字環境中正常化了14歲少女和中年男人的性關係,讓“霸道總裁愛上和14歲的我啪啪啪”等同於“霸道總裁愛上我”。這一手偷換概念玩的確實是漂亮,但不管誰是誰非,站在一個14歲女孩的立場上去看這一手偷換概念,都讓人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憋悶和悲涼,

這和技術作惡有什麼區別?

對不起,中國最專業的財經媒體也洗不白你

最後,我想跟大家說一說新聞專業主義。每一個新聞專業的科班生都一定考過相關的名詞解釋,所謂新聞專業主義,指的是一種獨立於任何權威之外的新聞從業理念,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和強烈反權威精神。它要求記者以客觀、真實、準確的態度去報道事實,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實的原生態展現在讀者面前。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相信可以從非黨派、非團體的立場客觀地報道新聞事實。新聞專業主義的目標是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

這篇道歉稿說自己是新聞專業主義,但我卻未曾從他們的文章中看到新聞專業主義。新聞主義要求客觀、真實、準確,但我在行文之中只看到了鮑某的一家之言;新聞專業主義要求客觀公正,但他們決口不提14歲少女和大叔發生性關係的不合理性,反而把它擬合成了一段畸形的愛情;新聞專業主義的核心是服務於全體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團體,可悲的是,在鮑某怎麼洗都不可能洗白的情況下,在不管怎麼算都是小女孩是受害者的情況下,財新仍然選擇了一個很詭異的立場,而這個立場,讓我嗅到了“利益團體”的味道。

作為一個新聞人,看著自己最喜歡的媒體發出一份打臉的道歉稿,我心底一片荒涼。


4

說到底,媒體人都習慣了吃瓜,吃瓜其實也沒什麼,但要分時候。有時候我們嬉笑怒罵搏一搏共鳴,也有時候我們抖一個機靈期盼更多的流量,這都沒什麼。但真正落到這麼一個有血有肉的故事上時,我卻仍然能感受到文章背後的沉重。

我依稀記得上學時學到的媒介倫理原則:生命至上原則、真實性原則、最小傷害原則、善意原則和良知原則。文章只能求客觀但永遠不可能客觀,在它成文發表的那一刻就不可避免的混雜著寫作人的思維和立場,這永遠無法避免。但我想說的是,即便我們永遠無法僅憑文字還原真相,也請不要忘記這些原則,更不能在懸殊關係中,把矛頭指向弱者。


5

最後,我想回到這個事件本身。這場悲劇說到底,其實是復刻了封建時代的童養媳制度,在那個時代,權位高的人會找來貧窮人家的孩子做童養媳,玩的一手養成系,但在這麼一個至少溫飽沒問題的時代,這種現象卻仍然變相存在著,他們或許是14歲的少女,也可能是讀大學的女學生,甚至是足球隊裡的男性研究生,在這一段段的悲劇中,不變的是高權者對低位人的控制,是低位者對高權著的依附。

對此,或許知乎某答主的一句話最為合適:權力不平等的情況下產生的感情,既不動人,也不值得歌頌,任何人都應該對此警覺。你不是14歲的李星星,但是你可能是職場中的李星星,商場、情場……每個人都隨時可能被權利(信息差)玩弄於股掌之中。

所有關於性的暴力,都是以全社會的方式共同完成的。

希望媒體的力量不再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