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若趁勸劉備之機不回曹營,諸葛亮會如何待之?

liu12666


創業的道理上,不是所有人都會願意跟著你走到最後的。有些人中途撤資了,有些人嫌待遇低跳槽了,還有些人學到了一些心得自立門戶了,這都是很正常的現狀。

劉備創業期間,離開他的人數不勝數,其中比較著名的一位就是徐庶了。在《三國演義》中,徐庶剛出山沒有多久,幫助劉備立下幾次大功以後,就被曹操騙到了北方。

而事實上人家徐庶是看不上劉備了,自己主動走的。當時劉備從新野逃出,帶著十萬百姓,狼狽不堪。這個時候呆子都看得出,劉備是成不了氣候的了,徐庶在這個時候離開,合情合理又合法,跳槽到曹操那裡去又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何樂而不為?

徐庶前來勸降劉備時,並沒有打算留下。

《三國演義》裡徐庶的老母被曹操給抓了,這是徐庶離開劉備的理由。就算真的是這樣,此後徐庶到了曹操那兒,他老母卻因為徐庶的這個愚蠢行為選擇自盡。

自此徐庶選擇不再為曹操出一策,其實曹操壓根就不在乎徐庶的什麼計策。他手下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多一個徐庶不多,少一個徐庶不少。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

可是劉備就不同了,劉備手下根本就沒什麼像樣的謀士,好不容易來了一個徐庶,卻又被曹操給騙走了。

等到後來劉備有了諸葛亮以後,他的事業才逐漸崛起。諸葛亮大敗曹軍以後,曹操那邊居然派遣徐庶前來做說客,希望劉備能夠投降。

徐庶沒了母親的羈絆,隻身前往劉備軍營,這個時候他卻沒有選擇留下,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很簡單,徐庶壓根就沒有留下的理由。

  1. 從道義上來說,是他自己主動背叛了劉備,為了追求曹操那裡的功名利祿,他才離開的劉備,所以沒有理由留下。
  2. 從現實角度來說,他還是不看好劉備。曹操再怎麼奸雄,好歹是稱霸中原的諸侯,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事情,劉備還只是一個地方割據勢力,完全不能相比。
  3. 從演義的角度來說,徐庶因為背棄劉備而失去了母親,這是他一生的痛楚,他不敢再面對這件事。而且劉備已經有了諸葛亮,不會再需要自己了。

由此可見,徐庶壓根就不可能重新回到劉備身邊,所以這也是曹操放心大膽讓徐庶前往劉備軍營的理由。

徐庶若真的留下,與諸葛亮會和睦相處嗎?

不少人把龐統之死歸罪於諸葛亮,這可真的是天下奇聞,新時代難道就沒有是非觀了嗎?還是說純粹為了標新立異呢?

其實龐統之死,那就是一個意外,他自己帶兵到前面試探軍情,川兵們也不知道敵軍的大軍師會親自前來,所以射殺龐統只是一個巧合罷了。

諸葛亮和龐統分工不同,諸葛亮負責守住荊州,而龐統則負責奪取益州,這兩個人一個管理全局,一個只管軍務,而且分別在不同戰線,怎麼可能引起矛盾呢?

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見,共訴舊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來招降使君,乃假買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進。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計。”玄德欲留徐庶。庶謝曰:“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謀,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庶請辭。”玄德不敢強留。---《三國演義》

徐庶是推薦諸葛亮的重要人物,劉備曾經問徐庶,諸葛亮的才華跟他比起來到底怎麼樣。徐庶告訴劉備,拿徐庶跟諸葛亮比,這就好比是駑馬比麒麟,寒鴉比鳳凰。

能說出這樣的話,可見徐庶本人對諸葛亮是非常欽佩的,此外徐庶與諸葛亮的關係應該也是非常好的。

如果徐庶在勸降劉備的時候,突然決定不走了,那麼劉備必然要給他安排一個和諸葛亮差不多職位的差事。

曹操手下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等等這些謀士,都能夠和平共處,為什麼諸葛亮和徐庶就不能呢?

所以說即使徐庶留下來了,諸葛亮和徐庶這兩個聰明人,也一定會和睦相處。至少不會因為地位差距發生爭辯,畢竟大家都是明白人。

劉備不會讓諸葛亮和徐庶產生矛盾。

劉備馭人之術是非常高明的,關羽張飛黃忠馬超趙雲這些人都是世之虎將,卻能夠在劉備帳下和平共處,這本身就是奇蹟。

所以說劉備也一定可以調和謀士之間的關係。比如說諸葛亮和龐統的關係,這兩個人都是絕頂聰明之人,劉備都想要用,就必須要用在不同的方面。

  1. 荊州的軍政大事,劉備全部交給了諸葛亮,可見他對諸葛亮的才能和忠心是非常信任的。龐統剛剛加入,是不適合擔任如此重任的,必須要讓他立功。
  2. 所以劉備帶著龐統進入了益州,劉備希望龐統能夠在益州立下大功,從而得到徹底的信任,繼而能夠像諸葛亮一樣得到重要。
  3. 臣子一家獨大,對君王來說總歸不是什麼好事,朱元璋撤掉宰相就是這個原因
    。劉備當然也不希望手下只有一個絕頂聰明的諸葛亮,這樣不利於後世君王的管理。

所以劉備會不斷培養一些平衡集團內部的力量,龐統活著的時候,那就是重點栽培對象。如果徐庶能夠回到劉備身邊,那必然也是重點培養對象。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原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

可惜的是龐統、法正這些人死了,徐庶又沒有回來,劉備只能用次一檔次的李嚴來制衡諸葛亮,但是很顯然,沒什麼效果,不是一個等量級的對手。

總結:徐庶與諸葛亮關係很好。

在沒有出山之前,諸葛亮和徐庶就是好友。此後徐庶出山投靠劉備,又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這兩個人在一起共事了一段時間。

雖然不知道他們相處的怎麼樣,不過的確是徐庶推薦諸葛亮出山的。由此可見兩個人關係還是相當不錯的。

當然,不能忽略一點,也就是將來如果兩個人在權力鬥爭的過程中,產生了摩擦,那就是無法避免的矛盾了。

《三國演義》

《三國志》


江湖小曉生


這裡有幾種可能性:

一,徐庶不走,就不會發生走馬薦諸葛的事。

二,如果徐庶不走,依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不一定會三顧茅廬,誠心誠意去請諸葛亮。

三,徐庶不走,就是劉備去請,諸葛亮也不一定會出山。

四,劉備雖有心復漢室,但心胸不寬,無戰略圖謀,以為有了徐庶就行了,別無所圖了。


叢中笑6603


這對於諸葛亮著實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劉備何嘗不是這樣,把徐庶的地位放在自己的前面吧,徐庶諸葛亮都不好意思,畢竟徐庶輔佐劉備於前,而且也有殺二呂,兵敗曹仁的戰功。諸葛亮敗夏候惇,火燒博望坡聲勢更大。而且,名正言順地當了軍師,掌握了大印令牌。權宜之計,只有把關張趙三人撥付一人歸徐庶指揮讓他另起壚灶,再看戰功結果,然後慢慢協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