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教育流量“井噴”:技術保障如何跟上?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14日訊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仍在進行中,不少線下教育機構和學校還基本處於停擺狀態,但學生的學習一刻也不能耽誤。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全國各類學校和課外機構紛紛把課堂搬到了線上,將屏幕變成了黑板,“雲開學”、“網課”等關鍵詞頻頻登上熱搜榜,在線教育成為疫情期間全國2億多學生的“剛需”,既有效避免了師生感染病毒和疫情擴散,也基本達到了停課不停學的目的。

在線教育摁下快進鍵

據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疫情期間教育學習App行業的日活量從平日的8700萬上升至1.27億,升幅達到46%,新增流量大多來自下沉市場,三、四、五線及以下城市的佔比分別為29.2%、24.2%、15.5%,位列城際分佈前三。

顯然,突如其來的疫情,為整個在線教育按下了快進鍵。

“這是一次大規模的教育實驗,直接把在線教育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

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系統穩定急需技術賦能

“我做錯了什麼?鼓起勇氣開直播,上線了,掉線了,上線了,下課了,一不小心靜音了。播了20分鐘,40個學生給我點了4萬個贊,打我幼兒園畢業再也沒見過這麼多小紅花,也不知道他們聽沒聽課?”一位老師說。

同一時間,很多直播平臺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

一位家長表示,在第一堂課開學典禮時,她所在直播間的人數很快超過了800。然而三四分鐘後,直播突然無法顯示,頁面一直處在加載的狀態,在線人數掉到了70,她只好暫時放棄嘗試。

不少家長和學生表示,在線課程本身還是很好的,要是技術穩定就更好了。

為了保證授課與聽講的連貫性,在線教育對技術系統穩定性本就較高,但如此大規模、短時間的流量湧入還是史上首次。俞敏洪曾表示:“要是新東方把100多萬學員直接搬到第三方系統上,它們的系統也根本承載不了。”

為緊急應對這些客戶,在線教育機構紛紛想盡辦法把系統擴容。但由於擴容速度過快,系統穩定性急劇下降,無法登陸、卡頓、宕機幾乎成為了在線教育機構共同面對的難題。在微信、微博上,許多家長吐槽“系統崩了八百回”,老師也高呼“主播太難了”。

技術上準備不足,除了系統崩潰,聽不清、看不清、平臺太多等原因都成為重要槽點。這些技術體驗問題也引起了教育部的重視。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確保網絡正常運行是保障網上教學的基本前提。

現實中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在線教育平臺?

“從技術平臺上看,大道至簡,穩定實用是第一位的。”網易旗下通訊與視頻雲技術品牌網易雲信有關負責人表示,“直接使用直播平臺或常規通訊軟件,很難滿足線上教學場景的特殊要求。事實上,在線教育平臺是一套複雜的軟件系統,需要解決包括平臺搭建、運行維護和定製開發等諸多技術難點。”

然而,教育機構自行搭建在線教學平臺,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成本、人力成本、金錢成本,疫情來臨後迅速搭建的可行性相對較低。此外,用於線上教學場景的音視頻技術在整個技術領域中都屬於難度高、發展快的領域,對於專精於在線教育系統的研發來說,有一定技術壁壘。

實際上,在這背後的另一片戰場上,技術服務廠商們也在堅守陣地。

網易雲信針對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的特點提供瞭解決方案,已應用於包括皖新移動校園APP在內的多個平臺。該方案以音視頻技術能力為核心,輔以互動白板、直播點播功能等拓展能力,並對網絡和終端實施更強的技術保障,進而解決網課的後顧之憂。

比如,針對可能出現的延遲、卡頓等問題,網易雲信採用分段服務質量技術,帶寬探測與擁塞控制的技術手段,提升網絡流暢度。對丟包、延時、網絡抖動等問題採取視頻修復方法,保障在多學校同時進行直播課時,視頻穩定與通話質量。此外,在網絡層面,雲信億級架構能夠有效應對高併發狀態,維持平臺穩定與高可用,輕鬆應對直播大課萬人流量。

阿里雲總共為釘釘擴容了10萬臺雲服務器,如果沒有這些機器支持,能夠同時滿足1000萬人上課就不錯了。

主要從事“在線教室”產品研發與運營的翼鷗教育,在疫情爆發初期,後臺流量就開始暴增,在系統擴容近20倍後,卻導致系統穩定性急劇下降,不得不再次實行限流。

攻克技術壁壘贏得更大發展機遇

在“停課不停學”階段,在線教育發揮了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如何正視其暴露的各種問題,化“危”為“機”,為未來市場鋪路?

一位在線教育機構負責人表示,在線教育平臺要做好,取決於兩個基礎能力,一是優質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服務能力,比拼的是教育內容和服務;二是優質教育的普惠能力,靠的是技術產品。

截至2019年6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數達到2.32億,較2018年底增長3122萬,佔網民整體的72%;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1.99億,較2018年底增長530萬,佔手機網民的23.6%。

這次疫情,對在線教育而言既是挑戰又是機遇。在線教育需求如此龐大,出現系統崩潰也正常。但這也提醒運營者們,任何一個真正具有長遠目光的在線教育機構,在保證內容優質的同時,首先要解決的是穩定運行,在軟件系統和網絡之間做好銜接,以最大可能保障最基本的服務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