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得天獨厚!

▲ 黃河之水天上來,河洛文化在這裡交匯。

-崇文尚武 創新創造 時不我待 追求卓越-

溫和 溫柔 溫煦 溫敦 溫謹 溫情

溫文爾雅 溫恭直涼 溫故知新 溫潤而澤

一個“溫”,煦暖和順;

一個“溫”,文質彬彬;

一個“溫”,奉獻博大;

一個“溫”,果敢堅強……

在全國的一眾縣城裡,溫縣一定不是最優秀的那個:歷史不比息縣悠久,文化不及敦煌深厚,經濟沒有江陰發達,生態不如桐廬優美。但若是想找一座綜合指數高,幸福指數高的縣城,溫縣卻是很美好的那個。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慈勝寺,始建於唐代,現存立在大雄之殿前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碑,為國內稀有重要文物。攝影/周雙

溫縣,得天獨厚!

▲俯瞰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攝影/周雙林

這座四季分明的千年古縣,以“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的康養魅力,每年吸引數百萬人次遊客前往。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兄弟書屋。系由我國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夢奎教授與

溫縣,得天獨厚!

▲司馬懿塑像。溫縣是司馬故里,舊址位於溫縣城西13公里的招賢、安樂寨一帶,原為溫縣故城,這裡也是晉宣帝

痴迷歷史的人,渴望在這裡,探尋群雄迭起的三國和西晉;

痴迷民俗的人,渴望在這裡,邂逅幾經流變卻依然鮮活不息的民俗風情;而痴迷美食的人,則渴望在這裡,品嚐古溫風味的碾饌、涼粉、漿麵條、豆沫……

面對如織遊人,溫縣一如面對風雲歷史一樣坦然。

只有走進去,你才能瞭解她。

01

溫縣在哪裡呢?

溫縣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依太行。

溫縣,得天獨厚!

▲ 溫縣地理地形概覽。

溫縣境內地勢平坦,屬黃河、沁河沖積平原,歷史上由於黃河、沁河改道,形成了南灘北窪的地貌特徵。

溫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14-15℃。

溫縣,得天獨厚!

▲ 水長城中的溫縣。攝影/徐宏星

溫縣河流屬黃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黃河、沁河及排澇河系等13條河流。

溫縣在夏時被稱溫國,明清隸屬懷慶府轄。溫縣誕生了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卜商、三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司馬懿、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等歷史名人,是聞名中外的太極拳發源地,是溫、蘇、邢等姓氏起源地。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的村莊春意正濃,油菜花與麥田包圍了農家。攝影/徐宏星

溫縣處於鄭州、焦作、濟源、洛陽四市"一小時經濟圈"中心位置,南與隴海鐵路、北與焦枝鐵路毗鄰,境內有黃河公路大橋和焦溫高速公路,與連霍、焦晉、焦鄭等高速路相通,距新鄭國際機場僅1小時車程。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呂村,140餘畝五彩油菜競相綻放組成大美祖國字樣。“黃萼裳裳綠葉稠,千村新卜榨新油。”金黃色成了

02

溫縣的“張力果敢”,是怎麼煉成的?

“天地開闢,日月重光。

遭遇際會,畢力遐方。

將掃群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背叛曹魏,公然稱帝,還和孫權遙相勾結。魏明帝曹睿不得已,將司馬懿召回朝廷,派他去平定公孫淵。曹睿問司馬懿,搞定公孫淵,需要多久?司馬懿自信滿滿地回答說,去的時候要100天,打仗要100天,回來要100天,再要60天休息,總共一年的時間足矣。

司馬懿的回答讓曹睿很滿意。司馬懿出發時,曹睿親自目送他離開京城洛陽,特意叮囑司馬懿路過故鄉溫縣的時,可以回老家看看。

重回故里的司馬懿非常高興,趁著酒勁,詩興大發,於是乎作了一首詩:“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這是司馬懿有案可查留下來的唯一一首詩。朗朗上口,一氣呵成。“肅清萬里,總齊八荒”是全詩的詩眼。這八個字的味道和感覺,是不是比曹操“周公吐脯,天下歸心”還有氣派,還雄視千古,氣吞萬里。

溫縣,得天獨厚!

▲俯瞰司馬故里安樂寨村。攝影/周雙林

佇立在這方亙古彌恆的土地,耳畔猶響著卜子夏“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叮嚀。卜子夏,公元前507年出生於今溫縣卜楊門村,是孔子的弟子,在“七十二賢”中名列第四位,是繼孔子之後的第二代儒學宗師。子夏主筆編撰了孔子的言行集《論語》,成為儒家“四書”之首,又為《詩經》作序,為《易經》作傳,為《禮義》作文,完成了“五經”註疏。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卜林。

山水畫鼻祖郭熙是溫縣人。

郭熙為北宋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遊於方外,以畫聞名。熙寧元年召入畫院,後任翰林待詔直長。山水師法李成,山石創為狀如捲雲的皴筆,後人稱為“捲雲皴”。 他畫山水注得“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創造出極其豐富優美動人的意境,另外他還長於影塑,在牆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別具情趣。

溫縣,得天獨厚!

▲郭熙《早春圖》。

“文事武略,皆卓越於時。”

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創造了陳式太極拳。《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陳氏太極拳創始人。”陳王廷的《拳經總歌》,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滾拴搭掃靈微妙,橫直劈砍奇更奇。截進遮攔穿心肘,迎風接步紅炮捶;二換掃壓掛麵腳,左右邊簪莊跟腿;截前壓後無縫鎖,聲東擊西要熟識。上籠下提君須記,進攻退閃莫遲遲。藏頭蓋面天下有,攢心剁肋世間稀。教師不識此中理,難將武藝論高低。

溫縣,得天獨厚!

▲陳王廷塑像。

03

溫縣的無可比擬,還有好些……

滋潤著河洛文化的紋理根結,氤氳著一方寶地的風骨神韻。無可比擬的溫縣,讓每一個生活在這裡的人自豪,驕傲。

溫縣設縣,始於春秋時期。公元前650年,狄人滅溫,從西周初期建立的蘇國延續近400年後便從歷史上消逝了。周天子將溫地收回作為畿內之地,到了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因帶兵幫助周襄王恢復王位,周襄王便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包括原、溫等在內的土地賜給了晉國,被稱為南陽。晉國得到溫地,便在這裡設邑,並委任了狐溱為第一任溫大夫。春秋戰國時期的邑,就是秦漢時期的縣。溫縣設縣的歷史至今已有2600多年。

“鄉民種藥是生涯,藥圃都將道地誇。薯蕷籬高牛膝茂,隔岸地黃映菊花。”數千年來,天賜古溫的無價之寶“四大懷藥”生生不息,早公元前734年,衛桓公以被譽為“神仙之食”的鐵棍山藥為貢品進獻周王室。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的四大懷藥。攝影/周雙林

“三分天下有其一。”溫麥良種是全國的糧食品牌。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全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焦作,焦作小麥看溫縣。溫縣培育和推廣的優質小麥種子在全省冬麥播種區三分天下有其一,有著“小麥之鄉”的美譽,在國家小麥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上世紀90年代初期,溫縣小麥單產達到401公斤,玉米畝產達到604公斤,率先成為黃河以北第一個畝產噸糧縣。1996年,溫縣小麥畝產達518.92公斤,在全國率先實現了小麥畝產千斤縣。目前,溫縣擁有小麥育種人才200餘人,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進步獎60餘項,累計培育小麥品種20餘個。

溫縣,得天獨厚!

▲全國首個小麥博物館。攝影/周雙林

數千年的繁衍嬗變,風霜歷練,孕育了古溫的淳樸與厚重;徜徉溫縣城鄉,太極拳發源地、古溫國遺址、司馬懿故里、卜子夏故里、古文化遺址、慈勝寺等122個旅遊單體如珠綴盤;信步阡陌鄉野,謀劃建設中的陳家溝太極小鎮、太極文化傳承區、太極養生區、司馬小鎮、貫辰通航小鎮等多個板塊的黃河生態與太極文化融合新區,形成集太極文化、旅遊、醫養、商業“四維一體”的新型綜合產業。

溫縣,得天獨厚!

▲阡陌鄉野俯手可拾的美。攝影/徐宏星

04

民俗,讓溫縣的春天更美

兩晉15位皇帝的故里安樂寨位於溫縣縣城西南13公里處,原為溫邑故城,隋煬帝時縣城遷至今處。這裡是晉宣帝司馬懿的故居,亦稱“司馬故里”。司馬昭封晉王后,欲圖霸業,選故邑按帝都規模築城建都,稱“古晉城”。古晉城分內城和外城,內城為安樂宮,外城有上花苑。

安樂寨東有招賢村因當年司馬氏在此設招賢館招納天下賢士而得名。安樂寨有著名的司馬懿得勝鼓,為1700年前司馬懿所創。該鼓樂運用統一、對比、迴旋、變奏的藝術手法,塑造了鮮明完美的音樂形象。安樂寨得勝鼓已列入《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國家卷)》。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司馬懿得勝鼓。攝影/周雙林

溫縣,得天獨厚!

“西周虎舞”源於清朝康乾盛世時期,距今約200多年,當地舞虎人經過十幾代的編演,形成了獨特高超的虎舞表演風格,場面十分壯觀。“西周虎舞”已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北冷鄉西周村民間藝人在表演“西周虎舞”。攝影/徐宏星

陳家溝舞虎,俗稱“耍老虎”,老虎山由24條長凳和一把太師椅搭成,高約7米,打虎英雄與老虎在太師椅上進行各種高難度“搏鬥”,現場鑼鼓喧天,氣勢恢宏,驚險震撼。“耍老虎”因鑽火圈、高空表演”等難度大,表演者功夫要求高而一度絕跡,冬季農閒,村裡老拳師組織四十餘名青少年太極拳愛好者經過幾個月的艱苦訓練,重現了當年表演盛況,並將於春節期間巡迴表演鬧新春。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陳家溝太極拳祖祠,村民們在觀看陳家溝舞虎傳統民俗節目。攝影/徐宏星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元宵節戲劇表演。攝影/徐宏星

溫縣元宵節民俗表演包含司馬懿得勝鼓、武德鎮抬鼓、趙堡背樁行水、西周舞虎等非遺民間民俗,還有泥塑、麵塑、糖畫、年畫、麥稈畫等民俗工藝品展。除了好看好玩的,美食也必不可少,豆腐宴、豆沫、碾轉、肉丸、烤紅薯、漿麵條……更有太極拳名家、梨園春戲迷擂臺賽擂主現場助陣,與遊客互動交流。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趙堡鎮趙堡村民間藝人在街頭巡演“背樁行水”。攝影/徐宏星

溫縣趙堡鎮趙堡村“背樁行水”是起源於清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背樁”是將童男、童女固定在樁架上,由成年人扛樁架進行表演。“行水”則是表演者用頭頂裝滿鮮花、綵帶的八角亭式的水架進行表演。表演者多走“一條鞭”“二龍出水”“八字花”等隊形,形式別具一格,場面熱鬧。

溫縣,得天獨厚!

▲溫縣廟會春意盎然。攝影/徐宏星

多彩的民俗,讓溫縣的春天格外熱鬧,感受溫縣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情,最佳時節無疑就是春天了,這時的溫縣,暖風駘蕩、百花競放,經過一個特殊而漫長的冬天後,她將自己的“得天獨厚”,轉化為人間喜慶,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充滿希望和生機的春天。

溫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崔新娟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