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最後一公里”

一晃,踏上講臺已25年了。記得剛參加工作時,除了上課,還有一項日常工作,就是騎自行車跟著老教師家訪,在學生家裡聊家長裡短,同時也說說孩子的學習情況。那時候,教師、學生、家長的關係單純、親切、和諧,幾乎沒有讓教師頭疼的“問題”學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美好的關係慢慢淡漠了,電話、微信也逐漸替代了家訪,種種不可理解的教育現象頻頻上演。身處漩渦中的教師幾度迷茫,幾度彷徨。

究竟哪裡變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果斷回到原點——去家訪,這就是敦煌市第三中學“百名教師訪千家”的初始想法。截至去年底,共有教師1238人次走進358個家庭,送出精心挑選的紀念品300多份,達到了預期目標。其中,有些案例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個典型的農村三口之家,孩子的教育不盡如人意。家長有時不讓玩手機,孩子就不寫作業甚至威脅不上學。這個學生表面上看是玩心重,但更深層次的是家庭對獨子的溺愛,父親沒時間管,母親不忍心管,聽之任之,以致如此。有的家庭是姥姥、姥爺帶孩子,也容易產生隔代撫養的教育問題。

還有一次,我走進一個奶奶、父親、孩子三代三口人的特殊家庭,非常簡陋的房子裡整整一面牆貼滿了孩子的獎狀,但全家基本靠父親種十幾畝葡萄來維持。雖然瞭解到他們享受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但我仍有隱隱擔心,隨著他父親年齡增大,這個孩子的“獎狀”能否繼續?

家庭及社會的教育觀念、家庭教育方法、家校溝通等的不完善,都是問題產生的原因。

再看今天的學校教育,學生沒學好,教師就批評學生,埋怨家長沒有管好;反過來家長認為孩子沒學好,就是因為教師沒有好好教。久而久之,矛盾越積越深。那麼,從學校、教師層面怎樣解決這一問題?

第一,重新定位教育的邊界和教師的任務。認為教師的服務對象只是學生的觀點是不完整的。學生不是孤立於家庭之外的存在,教育離不開家庭,但是家庭教育千差萬別,有懂教育和不懂教育的家長,還有不進行教育的家長。所以,教育的邊界必須延伸到家庭、社區乃至社會。

第二,俯下身子做接地氣的調研——家訪,加強家校聯繫和溝通。大多數矛盾來自誤會,大多數誤會來自不溝通,最有效的溝通就是教師身臨其境、實地瞭解。教育脫離了學生個體和每個家庭的實際,這是當前教育面臨的困境之一。

擺脫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家訪,為什麼?一是有利於發現學生問題的根源,可以有的放矢,對症下藥;二是有利於指導家庭教育,解決家長思想觀念、教育方法等問題,形成教育合力;三是有利於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四是有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走進學生家庭,瞭解社會百態,直面各種問題,會讓教師認清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找到專業成長的渠道。

我們常說:打通“最後一公里”。在我看來,教育的最後一公里就是學校到學生家庭的“一公里”,這需要每一位教師的積極行動。

(作者單位系甘肅省敦煌三中)

《中國教師報》2020年04月15日第9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