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各國糧食安全正在經受大考。我國玉米價格怎麼樣?玉米供給是否存在缺口?全國各地耕地目前情況怎麼樣?


CCTV-17《鄉村振興資訊》“2020·特殊的春耕”系列專題報道,看各地如何有效給耕地“減壓”,為糧倉“加油” 。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玉米漲價

“肉盤子”能端得穩嗎?


玉米是三大主糧之一,也是動物飼料的主要來源。玉米穩,“肉盤子”才能端得穩。最近玉米價格不斷上漲,全國均價超過1900元每噸。


什麼原因導致玉米漲價?餐桌上的肉食消費會不會受到影響?


生豬養殖對玉米需求持續增加


山東萊西


玉米價格的漲跌跟生豬養殖密切相關。 90後小夥李增傑是山東省萊西市最年輕的生豬養殖大戶,現在他每天最關心的是養殖場1000多頭豬的口糧問題。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豬場生豬存欄1000多頭,比去年翻一番。對玉米需求量也增加一倍多,每個月能消耗20多噸的玉米。

———山東省萊西市中由格莊村 生豬養殖戶

李增傑


2019年至今,生豬養殖企業利潤可觀,養殖戶補欄熱情持續高漲。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對全國400個定點縣監測,2月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1.7%,比去年9月份增10.0%。全國有27個省份,能繁母豬存欄環比增長,比1月份增加5個省份。


畜禽養殖業對玉米需求量的增長,推高了玉米價格。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飼料對玉米需求拉動增長。今年生豬生產能力恢復後,玉米需求會進一步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研究員
李國祥


運輸不暢導致玉米供求關係出現階段性改變。李國祥分析,疫情期間玉米供給對接不暢,是造成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隨著產業鏈各環節復工復產,玉米階段性供給不平衡現象將有效緩解。


農民手中積壓餘糧已基本售罄


黑龍江明水縣


黑龍江省明水縣明水鎮曾出現玉米銷售不暢問題。當地通過村屯大喇叭、手機短信等載體引導群眾賣糧,加快餘糧變現,現在農民手中餘糧均已銷售。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累計收購玉米8621萬噸,農戶手中的餘糧大約還有一成,後期出現賣糧難可能性不大,秋糧收購有望圓滿收官。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我國玉米大部分用於動物飼料,其次用於加工領域。


乙醇生產企業玉米消耗量下降兩成


吉林省吉林市


吉林省吉林市博大生化有限公司主營乙醇燃料,年產能50萬噸左右,對玉米消耗量每年能達到150萬噸。


為供應疫情期間國內消毒產品需求以及自身經營調整,經審批後,2月初該企業將3條生產線改造成酒精消毒劑生產線。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2月1號當晚進行液體消毒劑的生產,目前為止生產接近1920噸(消毒劑),消耗玉米大約6000噸左右。

——吉林省博大生化有限公司 黨委副書記
周海山


雖然酒精消毒劑產量增加,但受乙醇燃料市場需求下滑影響,一季度企業玉米消耗量較往年同期減少近10萬噸。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玉米(需求)主要來源於養殖行業增長,玉米(產需)基本上平衡,不存在缺口。還有可能加工業需求不強勁,存在略為寬鬆狀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研究員
李國祥


玉米供需基本平衡
變調減為穩面積


專家分析,我國玉米供求關係從階段性過剩轉為目前供需基本平衡,國家政策也發生改變。


鐮刀彎地區是東北向華北、西南、西北、鐮刀彎狀分佈,是玉米結構調整的重點地區,近期農業農村部下發的《2020年種植業工作要點》中明確,鞏固“鐮刀彎”地區結構調整成果,防止非優勢區玉米麵積大幅反彈。提升優勢產區玉米產能,確保全國玉米麵積基本穩定。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我國結束連續4年玉米調減政策,變為穩定玉米種植面積。但農民的種植意願卻發生轉變。


從種植大戶看種植意願 結構如何調優


遼寧開原


遼寧省開原市河東村種植大戶朱長江,去年玉米每畝純收入200元左右。為增加收入,他只能擴大種植面積。看身邊種植戶逐漸改行,他對未來感到迷茫。


當地另一個種糧大戶田永東,去年同樣種植900畝玉米,對收入非常滿意。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去年我家玉米每畝地純利潤將近400元左右 ,平均玉米好的地塊畝產能超2000斤,產量比別人家高出三四百斤。

——遼寧省開原市興開街榆樹堡村
田永東


田永東種地能多賺錢,因為愛折騰,縣裡只要有科技培訓他都參加。2019年趕上縣裡推廣高產玉米品種,他試著種植,沒想到取得了大豐收。


從種植大戶玉米賬可以看出,產量不同,收益將成倍增長。即使土地流轉成本高,收入也更有保證。產量和質量是提高玉米種植戶收益的關鍵。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春耕備播之際,是決定種植戶們全年收入的重要節點。黑龍江省富錦市大屯村的村民們還沒決定好種什麼。


黑龍江大屯村


種玉米收益不高,種植戶種植意願發生波動。當地的農業部門給出指導意見,選擇種什麼不光要看補貼和市場價格,土地自然條件也不能忽視。


大屯村地勢較高、耕地含沙量高且有許多坡形地。玉米抗旱能力更強,產量相對穩定。

當地農業部門積極與玉米深加工企業對接,引導有意向種植玉米農戶,針對企業需求開展訂單種植,每畝地的純收入也能有所提高。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幫農民算好經濟賬 ,引導農民科學合理用地,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玉米規模種植,靠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大力發展專用品種種植 、訂單農業。通過訂單農業帶動玉米麵積穩定和增加。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植業處 處長
姜慶海


關於玉米種植戶們種植意願下降,相關部門一直非常關注,近年來也一直探索解決途徑。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政府已經說,肯定不要讓種糧農民吃虧。也探索了很多路,比如提高價格、增加補貼、給予保險。一些還在謀劃階段,一些還在討論論證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研究員

李國祥


今年疫情背景下,既要保證糧食產量又要確保口糧安全。對當下糧食生產提出挑戰,東北地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1/4以上,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想穩住東北大糧倉,除保護農民的種植積極性外,還得保護好孕育莊稼黑土地。


黑土地變“瘦 薄 弱” 保護耕地不能再等


由於過度開墾、不合理耕作方式,曾經 “手抓一把攥出油”的黑土地正面臨土層變薄、肥力下降等問題,東北黑土地明顯退化。

《鄉村振興資訊》:東北黑土地現狀


保護性耕作 給黑土地蓋上一層 “厚被子”


今年3月24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將東北四省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玉米生產作為保護性耕作推廣重點,兼顧大豆、小麥等作物生產,力爭用五年的時間,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使70%左右的東北適宜區域黑土地得到有效保護。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保護性耕作,主要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情況下進行免耕、少耕播種,在保護土壤的基礎上進行播種。


保護性耕作
農戶能接受嗎?


東北地區馬上進入播種關鍵期,保護性耕作需要覆蓋秸稈,會不會影響播種,農戶是怎麼看?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傳統種法秋收能穩定一點,新技術咱沒使過。

——吉林省梨樹縣八里村 村民
李春波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傳統觀念中,現有秸稈在地表覆蓋會影響作物的長勢。保護性耕作前期的苗,長得沒有裸露的苗長得好,但後期完全趕得上。秸稈覆蓋以後,可以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院長
李保國


目前,保護性耕作在遼寧、吉林一些地方已進行試點。盧偉是梨樹縣一家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從開始不接受到成為保護性耕作“代言人”,他體會到從種植方式到產出帶來的變化。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我們種地模式採用傳統種植模式,後來發現地種得越來越硬。採取保護性耕作,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增加土壤有機質,抗旱保苗。

——吉林省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 盧偉


大型農機哪裡找?


保護性耕作技術需要藉助大型農機來實現免耕或少耕,單個農戶從哪裡獲得大型農機?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有的農戶加入合作社或由合作社託管,有的向合作社購買服務,最後完成這項技術。

——吉林省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 盧偉


土地託管159萬畝土地保護性耕作正在展開


遼寧鐵嶺


天氣轉暖,整地散墒播種是東北地區農戶的“常規操作”。在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農田裡,農戶等著再過幾天地溫適宜,可以直接免耕播種。保護性耕種,當地老百姓管這種方式叫“懶漢種田”。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免耕播種省去旋耕起壟的過程,實現了一是秸稈覆蓋,二是不動土少動土。

——遼寧省鐵嶺市現代農業服務中心 副主任
王立寬


劉文是昌圖縣眾鑫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這些天都有村民找他,諮詢土地託管的事兒。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國家讓小農戶融入大農機,散戶沒有先進機具的,國家出臺政策託管補貼,只要小農戶用大型合作社耕種,國家給適當補助。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眾鑫農機合作社 理事長
劉文


省裡有專項資金,農戶把土地託管給合作社,每畝地有幾十元錢補貼,農戶支付一定託管費以後等著秋收。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現在一畝地用最好的農藥、種子、化肥,一畝地需要450元,合作社種一畝地只需要400元。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眾鑫農機合作社理事長
劉文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我家地託管給合作社,從種到收,啥也不用管。秋天把玉米送到家,挺省心。

——遼寧省昌圖縣什家村 村民


邱福仁


通過託管把分散土地集中到合作社,農機大範圍操作更方便和節省成本,目前,鐵嶺市成規模農機專業合作社共有450家,今年春耕期間將投入免耕播種機等機具60000臺套以上。


保護性耕作後
生產成本是否增加?


保護性耕作後,由於免耕,少耕,原本需要清理秸稈、開溝、施肥等6個生產環節,減少到2個。減少農機進地次數,也節省生產成本。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實行保護性耕作,幾年後可減少化肥用量,每公頃能減少成本400多元錢。產量明顯提高,每垧地提高10%左右。綜合算下來,每垧地可增收2000多元錢。

——吉林省梨樹縣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負責人 盧偉


增減之間
實現糧食生產與生態保護雙贏


節省成本同時提高效益,中國農業大學在東北四省區80多個鄉鎮示範了50多萬畝的保護性耕作面積,結果顯示,正常年份產量變化不大,但乾旱伏旱較重年份,保護性耕作增產率達28%。

穩住大糧倉,保護黑土地,不讓種糧農民吃虧!

保護性耕作以後,由於保水效果明顯,抗害增產效果突顯出來。遇到旱作的年份增產效益增加20%到30% ,好土壤把好的水保住了,這是增產根本原因。

——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 院長
李保國


土層保護好了,土壤中水分在遇到乾旱、風沙等自然災害年頭就派上了用場。


“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通過科學耕作

保護和提升耕地質量

調整種植結構

實現藏糧於地、增產增收

為中國飯碗提供最堅實的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