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詳解第一代“標準”系列導彈(九)

以德州儀器(現在屬雷錫恩)為主承包商的“百舌鳥”被加速發展,到1981年停產時已經發展成包括20多種改型的大系列,累計生產數量超過17,000 枚,平均單價約 26,500美元,除裝備了美國空軍和海軍外還出口到英國、以色列和伊朗,並曾先後在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美軍 1986 年空襲利比亞的“黃金峽谷”等作戰行動中實戰使用。

時勢造英雄——詳解第一代“標準”系列導彈(九)

不過作為第一代反輻射導彈,“百舌鳥”有以下明顯缺點:導引頭覆蓋頻段太窄:雖然“百舌鳥”所有型號都採用通用的、可將天下尺寸降低到目標雷達波長1/4以下的等角四臂平面螺旋天線,但導引頭覆蓋頻段太窄,為了對付工作在不同頻段的雷達不得不研製許多導引頭,並在出擊前根據已知情報選用。

“百舌鳥”早期型號依靠多達18種導引頭才覆蓋了D~J 波段(1~20 吉赫茲),後期型在這方面改進也不顯著,這是導致她的型號特別多的最重要原因。制導方式單一:“百舌鳥”系列只能沿著雷達發出的電磁波飛向目標,一旦對方雷達採用關機等措施,導彈將失去制導信息來源而無法命中目標。在越南戰爭中,北越軍隊曾多次採用關機、多部雷達交替開機、大角度甩擺雷達天線等措施“戲弄”該導彈,加上針對導引頭缺陷採用的迅速改變雷達工作頻率等措施,使“百舌鳥”的命中率在 1970 年下降到 3%~6%。

導引精度低、戰鬥部威力不足:即使對方沒有采用對抗措施,實戰中的“百舌鳥”多數的落點離目標的距離也超過20米,而她的戰鬥部對無裝甲防護的軟目標破壞半徑只有 5~15 米。這說明“百舌鳥”需要提高導引頭測向精度和戰鬥部威力,而對於任何轟炸行動來說,飛機損失率必須保持在較低水平,3%是不可接受的,5%則是災難性的。

如果北越的薩姆-2導彈同時發射足夠多的數量就能產生恐怖後果。在這種情況下,針對“百舌鳥”的缺陷,以RIM-66“標準-1”/SM-1MR的彈體為基礎,通用動力公司以一種戰時速度展開了AGM-78“標準”系列反輻射導彈的研製。

時勢造英雄——詳解第一代“標準”系列導彈(九)

與“百舌鳥”相比,反輻射版“標準”的主要改進是:大幅度提高了導引頭的頻段覆蓋範圍、靈敏度和視場:“標準”導引頭的天線與“百舌鳥”相同,但覆蓋頻段寬得多,只用兩種導引頭就覆蓋了當時蘇聯主要防空雷達的頻率範圍;導引頭靈敏度提高,能利用信號強度弱的雷達旁瓣波束制導,而“百舌鳥”必須從信號最強的雷達主波束進入,容易被敵方發現並採取對抗措施。

導引頭天線安裝在陀螺環架上,跟蹤視場達到 +/-25°,擴大了載機搜索和攻擊目標的飛行包線,而“百舌鳥”的固定天線視場只有8°,載機必須朝目標俯衝才能發射導彈;制導方式更靈活:“標準”的制導系統有目標頻率和目標位置記憶裝置,在敵方雷達關機時能按照關機前記憶的目標位置攻擊,一旦目標雷達再次開機,又可以通過目標頻率記憶裝置對它進行重新捕獲和攻擊。增大了戰鬥部威力:在導引頭精度得到提高的同時,“標準”的戰鬥部對雷達天線的破壞半徑也增加到了 25~30 米。

總之,“標準”的性能比“百舌鳥”有很大提高,射程和威力都比“百舌鳥”大得多,但它最棒的特點是可預編程制導,在這種模式下,載機的目標識別與獲取系統會在發射前嚮導彈裝訂目標座標,引導頭的接收機只起到更新目標位置和提高精度的作用,即使引導頭失去目標或雷達關機,“標準”仍會飛向目標,只是精度差點而已。

於是在越南戰爭的壓力驅使下,美國海軍很快就給EA-6A電子戰平臺裝上了反輻射版“標準”,而美國空軍的戰術空軍司令部也把自己的F-105F升級成了F-105G“野鼬鼠”。儘管A型“標準”導彈的侷限性很大,但能發射“百舌鳥”和“標準”的F-105G還是相當成功。1968年,安裝了馬克森電子公司引導頭的AGM-78B問世,裝備了新型“標準”反輻射導彈的“野鼬鼠”們獲得了更大的成功。、

時勢造英雄——詳解第一代“標準”系列導彈(九)

據統計,自1968年到1973年之間,美國海空軍的各種“野鼬鼠”們發射AGM-78“標準”系列反輻射導彈摧毀(或協助摧毀)了超過40座薩姆-2防空導彈陣地,但該數字其實並不足以說明“標準”的真實戰績。當攜帶“標準”的“野鼬鼠”在空中盤旋時,北越的雷達操作員只能關閉雷達以求自保,這樣就使美國攻擊機群能在相對低威脅的環境中作戰了。由此挽救的飛行員生命雖然無法統計,但對於攻擊機群來說,掛載“標準”的“野鼬鼠”們的確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