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禪修最普遍的錯誤和最大的誤解

打坐有止觀兩條路徑,不管是止還是觀,都強調心的作業做功,也就是你的意識運作的內容是正知正念,是正思維,既沒有陷入散亂掉舉,也沒有昏沉睡眠。

有一個傳統常見的錯誤,就是把心無雜念,理解成什麼都不想,放空,其實,這是做不到的,這違背了心識運作的客觀規律。依據阿毗達磨,我們的心不是處於有分就是處於心路,如果處於心路,那麼當然是意識活動,處於有分心(不活躍不明顯的心,維持有情生命不斷)的時候,你才能心無雜念,但這種狀態與昏沉類似,屬於禪修大陷阱。如果你不熟悉阿毗達磨,也可以用唯識理論清楚解釋,意識只有在熟睡無夢,悶絕,無想定,滅盡定等情況下才會暫時不起,這四種狀態當然不是你打坐的狀態,那麼,你也就沒有必要介意你打坐的時候妄想紛飛了,·初學雜念多,很正常。
把禪修誤解為一念不生心無雜念的看法從古至今就存在,甚至是很流行的存在,主要的原因是望文生義造成的,比如歇即菩提和一念不生說的是證果的狀態,是涅盤狀態,不是你打坐用功的過程狀態,那是終點的特徵,把結果和過程混淆了。並且,這種誤解在歷史上引發過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法諍,早有公論。但是,那時候,不管是藏地還是漢地,阿毗達磨的理論並沒有廣泛流傳,所以在辯誣的過程中法理依據顯得不足。

依據阿毗達磨,修行可以理解為,我們自身在運用意識心(其中最主要的是速行心)不斷的在心上下功夫智慧上下功夫,造修行的善業,積聚福德資糧,圓滿成就時即得果證;

唯識則把這一過程大乘化菩薩化,謂之轉識成智。總之,都是在心地上下功夫。都是用意識在心地上下功夫。

只有對佛理了解學習的多了,我們才有識別正確與錯誤的能力,避免走彎路,出不來。

野狐禪歷劫也枉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