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找房:假凶猛,真混亂!

貝殼找房:假兇猛,真混亂!

■文 |斬崩刀☞財經專欄作家

從長遠來看,人才資源是企業存續的命脈。貝殼研究院院長楊現領在貝殼的成長中不可替代,卻被曝離職。楊現領一直為貝殼做戰略規劃,小到組織房產經紀研討班,場場爆滿;大到打造品牌價值影響力,見效顯著。而且,楊現領還力推研究院在貝殼大數據推廣上發揮作用。

左暉挽留楊現領的希望不大,媒體報道楊現領已有創業的打算。楊現領離職不僅會影響到研究院的發展,而且將波及貝殼的影響力。


貝殼找房:假兇猛,真混亂!

▲楊現領


如果說楊現領的離開屬於潛在隱患,那近日新房平臺運營中心總經理張軍強加入好屋集團就屬於明顯威脅。張軍強加入後就開始推渠道銷售,而這是貝殼一直以來的主要模式。

其實,不管是楊現領還是張軍強,貝殼高管離職的影響才剛剛開始。失去大將對年輕的貝殼影響甚大。這也提供我們一個探討的契機,這家自誕生就飽受爭議的企業,在組織和模式上暴露出來的問題到底有多少?


【01、兇猛的貝殼】


貝殼在壯大的過程中表現堪稱兇猛。2020年資本市場和房產市場雙重不景氣的情況下,貝殼找房又完成D+輪超24億美元融資。

貝殼找房:假兇猛,真混亂!


其中,軟銀願景基金向貝殼找房和自如各投資10億美元,高瓴資本、騰訊控股、紅杉資本出資其餘部分。不得不說仍然兇猛。其實,貝殼在2018年轉換重心做平臺起到現在,先後殺出58系圍獵,硬抗中介、客戶惡評,大有饕餮吞併天下的野心。

當時,58集團CEO姚勁波發起真房源誓約大會,跟貝殼展開明面交鋒。姚勁波聯繫了包括我愛我家、中原地產等房產中介品牌,組成圍獵貝殼的聯盟,爆發平臺大戰。很快,左暉針鋒相對發起新居住大會,將超過800的中介品牌方、店東、店長找來慶賀貝殼一週年。

貝殼找房:假兇猛,真混亂!

在慶祝活動中,還包括圍獵聯盟成員21世紀不動產的代表。就此而言,左暉比姚勁波棋高一著,更有戲劇性色彩的是雙方還開始相互起訴對方。當時,雙方都以盜用房源信息進行不正當競爭為名進行訴訟,先是58系安居客向貝殼索賠9000萬,緊接著貝殼索賠1億元。直到今年4月份,安居客再次發起訴訟,指責貝殼找房盜用安居客網站房源、周邊配套圖片進行不正當競爭行為,要求索賠。

縱觀貝殼成立到現在,58系與貝殼系的競爭只有進行時,不會有完成時。因此,這次安居客起訴貝殼,並不能算特別重要的事例。


【02、分裂的貝殼】


不過,在貝殼兇猛的表象下,埋伏著深刻的分裂危機。貝殼D輪+融資成功,還伴隨著加速組織融合的希望,特別是正式接管鏈家。3月份,鏈家就因多位投資人撤出投資,註冊資本減少接近40%。貝殼作為從鏈家走出的公司,現在反過來開始接管鏈家,但結果並不理想。

在2019年年初,貝殼進行組織調整,建立戰區制,將較為獨立的鏈家、德佑、貝殼新房業務納入同一平臺管理,意圖整合旗下全部城市經紀資源。而貝殼的重心和優勢就是平臺,因此,貝殼定位就是局中統籌,只不過一直沒能做好,而且爆發了嚴重的融合和管理問題罷了。

貝殼找房:假兇猛,真混亂!

▲鏈家COO架構調整後 數據來源:房地產和互聯網思維


貝殼統籌不力的結果就是貝殼組織上出現管理混亂。去年,“浙江24小時”點名批評黑中介問題,將鏈家、德佑、貝殼一起推上輿論的風口。其實,萬德是實際操作者,德佑負責監督,但最後被處罰的卻是鏈家,更有意思的是發出處罰通知的卻是貝殼。

由此可見,貝殼內部的組織混亂,以及由此造成的管理不力。貝殼管理混亂背後是組織融合困難。此前,貝殼建立戰區制,施行組織結構改革,試圖整合旗下全部城市經紀網絡,但不僅意圖沒有達成,反而徹底將板塊不融合暴露出來。

用鏈家官方的說法是,一個做自營,一個做加盟,一個做平臺。因此,鏈家、德佑和貝殼儘管是三家獨立的公司,但背後老闆都是左暉,卻陷入融合難的漩渦,造成管理混亂。總的來看,統一是理想,分裂是事實,管理混亂是後果。


【03、外強中乾的貝殼】


貝殼面臨的融合危機和管理危機是一體兩面,但經過其渠道模式消極影響的擴大,就形成一種外強而中乾的特徵。轉投好屋集團的張軍強剛就職開始力推渠道模式,註定會跟貝殼競爭。因此,貝殼發展在渠道端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一旦控制不成功,甚至可能迅速崩盤。

貝殼的渠道模式可以吊打開發商的銷售團隊。一方面,貝殼可以給出獨家優惠,這是它的一把利劍。貝殼從自己的佣金裡拿出錢來補貼給購房者,一是實現銷售價格低於售樓部價格,吸引了大量購房者;一是通過薄利多銷,獲得總利潤優勢和渠道控制優勢,擠壓開發商空間。

另一方面,貝殼下面經紀人多達幾萬人,在單個城市裡遠超開發商幾十最多上百人的銷售團隊,具有碾壓式的優勢。藉助密網般的經紀人,貝殼基本壟斷了市場,甚至讓開發商無法實現與購房者的對接。這是貝殼能夠實現前一方面優勢的基礎,也是它的終極殺手鐧。

貝殼找房:假兇猛,真混亂!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有200多個品牌入駐貝殼,總量有超過36萬經紀人在使用貝殼,合作品牌包括本家鏈家與德佑,還有轉投來的21世紀不動產以及中環地產、杭州大屋等等。藉此,貝殼有底氣叫板開發商,去年針對綠城的就是典型的表現。

隨著貝殼的經紀人積累越多,掌握的渠道越多,與開發商的議價能力也相應提高。開發商無法組成聯盟,就無法對抗貝殼的優勢,只能接受貝殼單方面的條款。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平臺中介就可能兩頭吃,從中間謀取不合理利益,形成所謂的“黑中介”問題。

對於貝殼來說,走的不是58系流量收費路子,而是按照門店營收收取管理費。在平臺上,貝殼直接無差別開放共享所有真實房源信息,讓同品牌或跨品牌經紀人共同參與到同一筆交易,最後按照貢獻分成。這在客觀上造成混亂,加上經紀人良莠不齊,遭人詬病就不奇怪。

在騰訊《稜鏡》採訪中,有品牌經紀公司高管說,通過貝殼平臺,“它有這個作弊的機會和空間,把這些傳給直營的鏈家”“。不少地產大V等紛紛在自己的賬號上批評貝殼。但不管怎樣,平臺最終是實際獲利的。不過,貝殼的渠道模式建立在其殺手鐧成立的基礎上。

因此,貝殼與其經紀人之間的關係穩定成為利害攸關的問題。恰恰在這個問題上,貝殼存在難以克服的劣勢。在貝殼旗下,經紀人並不是員工性質的僱傭關係,大多數都是加盟夥伴。在加盟關係中,貝殼缺乏直接且強力的措施管控經紀人,而一旦出事,貝殼則是承擔主體責任。

因此,貝殼就像是在鋼絲繩上行走,一不小心就可能跌入深淵。行業內,是以經紀人個人行為為核心的。為了賣房,經紀人可以耍各種手段,讓購房者和開發商與貝殼承擔後果。對此,不管是貝殼本身,還是經紀人,都不可能不知道。

如果停止兇猛,那麼就意味著崩潰;但如果繼續兇猛,那麼威脅就不會消除,結果就是外強中乾、色厲內荏。或許,貝殼應該啟動自己的轉型,以免最終被反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