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川的选择



杨川(右二)
 


 


当抗疫撞车博士论文答辩,他毅然踏入了前一个战场;当救人生命与个人事业发展冲突时,他决然选择了前者。他说“如果那张证书让他丢了医者的誓言,丢了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宁可不要!”这位医德高尚的医生就是汉川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杨川。
 

今年36岁的杨川,2011年从武大取得硕士学位后入职汉川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他曾完成汉川市第一例尿流动力学检查,还多年坚持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泌尿外科患者提供治疗,更换导尿管、膀胱造瘘管、肾造瘘管等。2016年,在医院支持和个人努力下,他报考了武大在职医学博士。


 

疫情开始之前,他的4万多字博士论文已完成1万多字,原计划抓紧写完后参加今年上半年的博士论文答辩。如果参加抗疫,将无暇继续写博士论文;如果论文答辩推迟到下半年,仅有的两次论文答辩机会就只剩一次。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面对危及国家和人民群众安全的疫情,杨川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他向学校提交了推迟论文答辩的申请,迅速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最前沿。
 

杨川的妻子吴丹是医院病案科的疾病编码员,为了全力投入战斗,夫妻俩将5岁半的儿子和2岁半的女儿分别托付给孩子的爷爷和外婆照顾。父亲本患有心血管疾病,同时还要照顾因摔伤致手臂骨折、生活难以自理的90岁高龄的爷爷。接过孩子后,父亲对他说:“你是党员,面对疫情,你必须向前冲,工作时做好防护!”
 

1月21日,医院开设发热门诊,杨川向泌尿外科主任喻华主动请战支援一线,获得批准。经过院感培训后,1月27日,他正式进入抗疫前沿阵地——发热门诊。同一天,汉川市设立新冠肺炎24小时健康咨询热线,妻子吴丹进入热线阵地。
 

在发热门诊,杨川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而护目镜上的雾气,让本来戴有近视眼镜的他视物模糊,克服困难后,他进入发热诊室,直面感染患者或疑似患者。当日白天的门诊量超过100人,依据当时的新冠诊疗指南,相当一部分疑似患者需要住院治疗,而医院的常规感染病床近于饱和,这让他真切地感受到疫情的严峻。
 

为了尽快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医院决定以空间换时间,迅速新建改造多个感染病区。1月29日,刚从发热门诊下夜班的杨川,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医院防控指挥部调令,立即驰援欢乐街院区感染Ⅵ病区并担任医疗组长。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院感培训、病区整理和物资人员调配,2月1日,感染Ⅵ病区正式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感染患者。
 

杨川坚持病区每日交班查房,落实核心制度,汇总辅检结果,会诊转诊上报。在无特效药治疗新冠肺炎的情况下,他响应医院专家组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积极在感染病区对患者进行宣教,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康复信心。对于心理压力大的患者,每天下班前,他都会与患者电话沟通以了解其心理状态。


 

71岁的患者曹爹爹,由于入院后连续几天发热,对康复失去信心,不配合治疗,也不进食。杨川得知情况后,立即进入病房进行沟通,同时让其家人打电话进行鼓励,经过近1个小时的沟通及心理疏导,曹爹爹终于重拾信心,接受治疗。在杨川的大力推广下,病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为了让新冠肺炎患者尽快康复,汉川市人民医院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进行硫酸-羟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一项研究。该项研究对患者入组的要求比较严格,入组后的病情反馈、跟踪治疗、复检程序、病历书写等相对复杂,杨川深知数据的真实性对研究结果至关重要。在繁忙的医疗工作之余,他每天都和上海瑞金医院的研究员对接信息,随时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入组并完成研究的患者全部来自他所负责的病区,并顺利康复出院。
 

持续2个多月的抗疫战斗终于迎来阶段性重大成果。现在,杨川正继续投入到新冠肺炎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整理工作中,并参与无症状感染者的筛查和治疗。工作之余,他又开始了博士论文的续写,向着理想进发。(记者贾国红  通讯员邹行斌)


(责任编辑: 何雅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