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子沒有繼位去世後,太子妃和兒子怎麼安置?

歷史的泡泡糖


被立為太子,除了兩種情況,基層上就是帝國未來的繼承人了,第一種情況,兄弟們都很猛而且都想坐那個位子,太子沒那麼猛被弟兄們涮下來了。第二種情況就很可惜了,太子沒有熬到繼位就去世了。


第一種情況基本上沒得商量,被趕下太子的位置後,一人倒黴,全家受苦。比如康熙朝的“九龍奪嫡”,太子胤礽被廢后,幽禁於深宮,雍正即位後,倒是很厚待胤礽一家,兒女都被封了爵位,這也只是表面文章,到了乾隆時期,又把胤礽的兒子弘皙革去爵位,圈禁而死。

第二種情況是有點可惜,比如太子朱標。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江山,什麼事都替朱標想到並安排好了,偏偏天不假年,英年早逝,朱元璋痛心不已。但是卻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也就是自己百年後的繼承人,母憑子貴,朱標的太子妃就成了未來的太皇太后。


胡家小胡


假如太子在皇帝之前就病死,他的正室和兒子都會得到妥善安置,尤其是太子是正常病死而且儲君地位較為穩妥的情況下。

太子妃會被另外賜予封號,封為王妃等,保障她的衣食住行不被降級。太子的子嗣會被封王,女兒封為郡主。這樣的安排,一般情況表示太子一脈會成為普通的宗室,帝位繼承權轉移到其他支脈手上。後繼之君一般會對先太子的家眷予以照顧,即使是表面文章上也得做到,這是一種禮儀和姿態。比如武則天的長子李弘去世後,他的太子妃裴氏在武則天手下的生活,待遇也不差。裴氏病死後,武則天下令裴氏和李弘合葬,並且追封裴氏為哀皇后。

這是第一種安排。

還有第二種安排。就是在明確使用立嫡立長的情況下,繼承權會繼續在太子一脈中傳承,而不是轉移到太子其他兄弟手中。最為明顯的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後,他的正妃還是稱為太子妃,他的次子朱允炆被冊封為皇太孫。朱允炆後來帝位被奪,則是後話了。

還有一種特殊的安排,就是太子的後人後來憑藉政變等手腕,重新奪得帝位。

比如朝鮮的仁粹大妃,在丈夫死後,她的兩個兒子失去繼承權,小叔子成為新的繼承人。她後來憑藉手腕運作上位,把小兒子推上王位,自己也成為大妃(等同於王太后)。

其實最多的時候,太子一死,太子一家只求能保命,不被後繼之君惦記就行。


熊沾沾


理論上太子是大宗,會立太子的嫡長子為皇太孫,等皇帝爺爺駕崩了,皇太孫就是下一任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