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们喜欢看西方文学名著吗,看过后心里有没有启发?

小小天使田思悦


我觉得有一些还是很不错的,并不是那么晦涩难懂啊。

雾都孤儿》·狄更斯

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之后,最后走向happy ending的结局。

这本书其实反应了在当时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比如社会救济问题,孤儿院的孩子吃不饱,每天都得饿着肚子。

还有青少年的问题。

一些不好的人或者帮派专门欺骗那些不涉世事的孩子,引诱他们犯罪。

这些问题其实到了今天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些现象难道我们没有吗?

依然存在的。

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也是我看过的第一本西方文学名著。

之后我还反复读过两三遍呢。

结局让我感受到了,世上还是有善良的人存在的。

《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从开篇讨论那幅画是帽子还是大象。我就觉得这本书真的太可爱了。

我在飞行员的身上仿佛看到了我自己。

小王子和玫瑰的感觉,就像是展现了一种夫妻关系,或者是一种爱情吧。

一开始被对方身上的美或者是闪光点所吸引,觉得你是独一无二,最后却又觉得你身上有些不好的缺点于是逃离了。

但是在逃离的过程发现,其实对方并不是特别的,因为世上有着很多和她/他相似的人,可是在我的心里,你还是独一无二的,于是最后,我还是选择在你身边。

可能爱情就是如此,生活即如此吧。

不管是西方名著也好,中国名著也好,他们的存在都有他们的意义,不同的人看一本书都有不同的理解。


画成圆


中外名著各有千秋,我平时除了喜欢看中国的书籍,也喜欢看一些国外的名著,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简 爱》等等。

《悲惨世界》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有八十四万字,读完这部著作以后,对我心灵上的触动是非常大的,下面我来谈谈我读完这本书所受的启发。

一、因饥饿引发的一系列连环灾难

主人公冉·阿让在父母去世后,无依无靠的他就住到了姐姐家里,然而姐姐的生活也过得比较艰难,她有七个孩子需要她和丈夫抚养,加上冉·阿让一共就是十口人。后来,他的姐夫也不幸去世了。于是,冉·阿让就做了一名修剪树枝的工人,收入却很微薄。

七个年幼的孩子经常吃不饱饭,有时还从别处偷拿了食物跑出来,害得冉·阿让追在他们屁股后面给他们结账。

一天,冉·阿让看见七个可怜巴巴的孩子快要饿死了,他看了看姐姐家中,穷得连一片面包都没有,于是他偷偷钻到一个面包店拿了一块面包。从此,冉·阿让就被当成小偷,关进了监狱。

当他被关押时,他只听说过他姐姐和七个孩子的一些简单状况,似乎很糟糕,再后来就没有任何消息了。

被关进监狱的冉·阿让被判了五年,期间,他企图越狱四次,每次越狱都会多增加几年,四次逃跑连着增加了十四年,加起来就是十九年。十九年,已把一个小伙子变成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人,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

出狱后的冉·阿让拿着他坐过牢的黄色护照,处处遭人冷眼,在他想要住旅馆遭到拒绝后,他就想住到拴马的马房里,即便是这样,旅馆的女主人还是死活不同意,最后把他撵了出去。

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就顺着原路返了回去,他想继续回到监狱里住一宿。他朝着监狱的看守说,他只住一晚,等天一亮,他就会离开。看守监狱的人就对他说,监牢又不是客栈,于是,他就灰溜溜的走了。

疲惫不堪的冉·阿让后来找到一处狗窝,刚想稍稍休息一下,可是,那狗却一直朝他狂吠个不停,他觉得连狗都在欺负他,不得不起身离开。

没人收留、被狗咬的冉·阿让被一个叫米利埃的主教收留了,这位善良的主教才不管外面什么风言风语,他极力地对这个别人都嫌弃的人给予了帮助和照顾,他让他和自己一起用餐,还让他住进自己的住所。

在监狱里呆了十九年的冉·阿让,已经快被磨成一个心智不健康的人了,他认为,善良和恶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将来还是会被人嫌弃的,于是,他就悄悄偷走了主教家中的银器。

逃跑的途中,被警察认出他可能是个小偷,经过一番询问后,于是就把他带到主教面前,然而主教却说这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因此,也让冉·阿让再次免了一场牢狱之灾。

走出主教住所的冉·阿让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没事了,十九年劳役,使他的心一面在上升,一面也堕落了。他怀着怨恨的心理,在半路,捡了一个叫小瑞尔威的四十个苏,却不承认是他拿走的。但很快,他就良心发现,想把钱还给小瑞尔威。他蹲在原地等了好长时间,都没有等到那个孩子,于是,他懊恼的哭着喊道:“我是一个无懒!”

二、市长与苦役犯之间的身份转换

此后,冉·阿让到了一座叫滨海蒙特勒伊的城市,他为自己起了一个叫马德兰的高大上的名字,他自己开工厂,一步步从小做大,成为当地一个有名的企业家。

当上企业家的他还经常做慈善,为穷人们发放救济,于是人们就推崇他当市长,虽然他推迟了好多遍,可是,连国王都表态让他当市长了,他就难以拒绝了,最终成为滨海蒙特勒伊市的市长。当上市长的他,关爱妇女和穷人生活,备受大家喜爱。

在马德兰的工厂内,有一个叫芳汀的女子,由于她未婚先孕,有一个私生女儿正在别人家里代为看养,那个替她养活女儿的人家是孟费一个叫德纳第夫妇,虽为代养,实际却经常虐待她的女儿。

后来芳汀工厂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件事,因此她就受到了大家的非议,由于有人制造诬陷芳汀的恶名,最后在马德兰的一声令下,芳汀这个苦命的女人就失去了一份养活女儿的工作,她还受到了德纳第夫妇的威胁,声称她的女儿柯赛特生了重病,要求她打不少的钱过去,

没了工作的芳汀走投无路之下,就到江湖上的牙科那里卖了她的两颗洁白光亮的牙齿,没了牙齿的芳汀,长相丑陋不堪。

在德纳第夫妇的多次写信威胁逼迫下,她不得不去讨个赚快钱的工作,可是,一时半会儿,又找不到赚快钱的活儿。于是,她就做了一名娼妓,沙威要把她关起来,而马德兰听到芳汀的诉说后,才知道这个苦女人的遭遇,于是,他就极力阻拦。

沙威是一个警察,其实,他早就看出了马德兰的端倪,只是一直苦于没有证据。沙威是在监狱长大的,父母都是被关押在监狱的犯人,可他从小就是一个极具正义感的人。他因为马德兰阻挠他关押芳汀,就更增进了对他的恨意和揣测。

经过一番细致的分析后,沙威也觉得不可能,一个是市长,一个是苦役犯,这两个职业怎么都不可能是一个人。

当时,正好在阿拉斯的一所监狱有一桩案子,在审理一个叫“冉·阿让”的犯人的庭审,沙威就对马德兰说,之前是他误会了他,可是当马德兰得知这件事情后,他就赶忙跑去庭审现场,证明了自己才是那个犯人冉·阿让,于是,那人被当庭释放。

市长马德兰的身份,重又回到苦役犯冉·阿让的身份,在苦命女人芳汀去世后,他虽然在庭审现场已承认了自己就是冉·阿让,原本想去赎罪的他,又想到芳汀还有个孩子在别人家中,于是他就把那个叫柯赛特的孩子从德纳第夫妇那里赎了出来。

三、冉·阿让一生流离失所 最终独怆然离世

冉·阿让和柯赛特在躲避警察追捕的路上,吃尽了一切苦头,一路上,他为柯赛特遮风挡雨,俨然把她当成自己的亲生孩子对待。而小柯赛特也特别依靠他,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把他当外人。

后来,他把柯赛特养大成人,柯赛特嫁给了马吕斯,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她长大了,他也老了。为了能彻底的得到光明,冉·阿让就把他之前是一名苦役犯的事告诉了马吕斯,马吕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完全可以一直把这个秘密保守下去。

但是善良的冉·阿让却说,“过去,为了活命,我偷了一块面包;今天,为了活命,我不盗窃名字(割风)。”他曾经叫过割风,但这个名字是别人借给他的,他不想占有。他认为诈取一个名字,据为已有,是不诚实的。

马吕斯和柯赛特得知冉·阿让卧病在床,痛哭不已,冉·阿让却对他们说,“死不算一回事,可怕的是不能活了。”冉·阿让的悲惨遭遇不能不令人唏嘘,面对一切不幸,他大概早已看淡了生死,只是,他不舍得离去,表明他依然是爱着这个世界的。

最后,冉·阿让去世了,他带着一生的委屈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善良而诚实,就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导致终生都甩不去的阴影。

直到他离去的那一刻,他都没能再见到他的姐姐,和他的七个外甥,他们去哪了,他们在当时是否还活着,或者已经遭遇了什么变故,他也一概不知。

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一句话,"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写完这篇感悟,泪流不止——再见,伟大而高尚的冉·阿让


枫叶文史阵地


你好!但凡被冠以“名著”的书籍,都是值得我们去阅读的,古今中外,无论东、西的名家作品,都是浓缩了某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写照和人生百态,虽然中西文化不同,但文学无国界,浏览西方文学名著,可以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世界文化和文明。

很早以前,我看了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不过我看的是改编后的电影,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该小说的中心思想,反而更加生动饱满的呈现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

《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了在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法国,该圣母院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弗洛罗,对一位靠街头跳舞挣钱的姑娘艾斯梅拉达“因爱生恨”的故事。看完以后,让人感慨万千,既为底层劳苦百姓的蝼蚁命运悲哀,又因封建统治政权的荒淫残暴而愤慨……

要说看后有啥启发?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对“人性和人心”的深省。

书中的副主教——弗洛罗,一个典型而又隐蔽的“双面人”。他一面以救世主的姿态收养了样貌奇丑的畸形儿——卡西莫多,当他的养子,让他从小就在圣母院楼顶上敲钟,但在他逐渐成年的过程中,耳膜不幸被巨大的钟声刺破,导致这独眼、驼背、瘸腿的孩子对世界的倾听,从此隔绝。但他依然尽心尽力效忠于他养父,卖力的敲着钟,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养父唯一对自己好。

这也是卡西莫多最悲哀的地方,他被带着“好人面具”的养父利用,与世隔绝的方式寄养、伤害,让他被迫活成了最孤独、最自卑、毫无存在感的个体。而他还对这养父感激涕零。

后来,当不再年轻的副主教偶然在路边见到了跳舞卖艺的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那一刻,他的双眼魔怔了,一股从来都没有过的欲望突然涌上心头并迅速占据了他整个灵魂。他不顾主道,心生邪念,想疯狂的占有这个姑娘,尽管他用尽各种陷害、威逼、利诱的卑鄙龌龊手段,但美丽率真的艾斯梅拉达始终不肯就范……

副主教弗洛罗无疑是最可笑和可恶的,一边在他信奉的主面前虔诚祷告、向他身边的仆人们证明他是圣洁的,一边又淫荡的想着如何霸占动人的艾斯梅拉达。这样灵与肉的分离、高尚与卑鄙的纠缠,注定了弗洛罗是矛盾的、罪恶的化身。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弗洛罗”这样的伪善之人还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最近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那些“✘✘性侵✘✘”新闻,那些罪魁祸首一开始都是以“好人、好事”的身份登场的,他们用一系列的光鲜亮丽、光明磊落来粉饰着自己险恶的用心。都说人心隔肚皮,虽然我们不能总以恶来揣测别人的善良,但防人之心还是不可无的。

虽然,现实中的巴黎圣母院在去年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毁,但仍然不能阻止人们对历史和文明的探寻。当然,《巴黎圣母院》里还有许多启示我们的地方,以上只是我解读的一个角度罢了,毕竟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是梧桐兮兮雨,一个喜欢文字的女子,欢迎留言与我互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