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理想的志愿与家长期望的不同怎么办?

于球球耐摺咧


学生的志愿和家长的期望不同,很正常!

毕竟两代人,有着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相同,那就太珍贵了。

有分歧不要紧,如何处理是关键!

首先强调的是,家长切记不要给孩子规划他们的人生和职业!

你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孩子,也要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最终尊重孩子的决定。

这个时候,平心静气的坐下来,认真交流,平等讨论和聆听,很重要!

作为孩子,也要认真聆听父母的话,相信父母对于你的爱是无私的。虽然两代人有差异,但是父母的人生经验和对于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深刻程度要远大于孩子。


老头和你随便聊聊


我是去年参加高考的,虽然我的成绩不好,但是我可以说说我的看法。

坚持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个前提是你对自己选择专业十分了解并对未来有了一个小小的规划,且对它超级超级有兴趣,如果你不确定你可以从你的性格、兴趣入手,分析分析自己的性格适不适合这个专业,你能否坚持学习并学好这个专业。兴趣是重要的,现在你对你的理想志愿可能存在滤镜,觉得它什么都好,觉得你能学好它,但是现实与理想相反,或许现实会是你的热情慢慢被消磨殆尽,最后变成一个混日子的大学生,没学习这个专业之前,你对什么都充满信心,但现实中却不是,所以先不要纠结一个理想志愿,分析过后再做选择,父母的建议不一定是坏事,也可以考虑考虑父母的建议。先别急着下定论,高考前最重要的就是高考能取得好成绩,只有分数高,你的选择才会多,希望你能选择到你一生都热爱的专业。

最后,祝你高考加油,能取得超级超级好的成绩!


用剃须刀的松鼠


先看个故事,然后再根据未来职业规划来定志愿吧。


那一年,林徽因的儿子高考,她寄予极大的希望,认为他一定能够继承父母在建筑方面的才华,顺利考上清华建筑系。孰料,天不随人愿,儿子居然以2分之差落榜了。


尽管儿子梁从诫显得很平静,但林徽因不相信这个事实。儿子在建筑学方面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考上清华建筑系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怎么可能落榜?


她找了关系调出卷子,仔细地查阅了起来。结果发现有些题是儿子故意答错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她只好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翻阅。结果在卷子的最后有一行小字:“我其实根本不喜欢建筑学,我真正想要考的是历史系。”


当看到这行字时,林徽因沉默了。一直以来,她都是以自我的臆断判断孩子的志向,想当然的觉得自己和丈夫是孩子所崇拜的对象,孩子也会喜欢建筑学,继承他们的事业,于是将自己的愿望施加给了孩子。


孩子是带着父母的建筑学理想进入了考场,但谁来扶持孩子自己的理想?未来的路毕竟是孩子自己的。


思想斗争后,林徽因遵从了梁从诫的意愿,他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系。且曾师从陈翰笙先生攻读世界史研究生,毕业后赴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


后来,梁从诫回忆林徽因说:“她是一个忘我的学者,一个用对成年人的平等友谊来代替对孩子的抚爱的母亲。”父母与孩子平等对话、尊重孩子,对他们培养独立人格非常重要。而尊重孩子的志愿,就是孩子培养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和孩子在商讨志愿时,还需要考虑未来职业规划的问题。


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发布了一篇《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职业报告》,提出了一个“五秒钟准则”。


指的是,一项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钟以内对工作中需要思考和决策的问题作出相应决定,那么,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全部或部分取代。


具体地说,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项技能要求,你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第一项是:社交能力、协商能力、人情练达的艺术。第二项是:同情心、对他人真心实意的扶助和关切。第三项是:创意能力和审美能力。


有没有发现?这三项技能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跟人类本身的“温度”有关。如果你现在的规划中有“温度”的发挥空间,那么恭喜你;如果不需要“温度”,那意味着随时都可能被机器取代,提前规避不失为一件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