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考上重点高中的人的初中都是怎么过来的?

赵杰


小女2018年以高于当地重点线约40分的成绩考上重点高中。我们是当地远郊五线小城的普通工人家庭,基本没钱搞啥补课,只有家长自己抓。初中三年我家把电视卖了,每年只有春节回老家时才有电视看。娃娃只用老年手机。我们拒绝一切社交活动,每天下班陪着娃娃,娃娃做作业我们看书。基本每次考试都和娃娃一起讨论,从知识点到错题。基本每天都听娃娃八卦同学关系等等。反正就是把自己当成初中生和娃娃一起成长。还有就是绝对相信老师,把老师的要求当圣旨,绝对不在娃娃面前抱怨老师说老师坏话,哪怕是其他学校老师。


550240803


在普通高中任教5年,省重点高中25年,应该可以回答这一问题?

学习是个系列工程,不要指望某个名师高人指点,更不要相信什么一对一辅导,哪不是锦上添花,就是垂死挣扎。

作为家长,还是要立足,从小的家庭教育做起,以后在仼何阶段,发现问题,都可从前面的家庭教育缺乏中,找到原因,并针对性的解决。

3岁前的听话,6岁的的是非。使得进小学前,这个孩子具有了:1、听从老师教育。2、有荣誉感,不甘落后。3、从努力中找成绩,从成绩中找乐趣。

这样的学生,内在动力是十分强大的,不需要家长督促,老师担心。永远是老师的最喜欢,也得到最佳的教育关怀。

末成年孩子,要搞好学习,靠什么?1、预习,学到老师教学前面,带着问题听课。2、听课,是一切学习环节中,最重要的。充分调动自己的眼、手、嘴、脑,紧跟老师。3、课后作业:高效、快速、准确。好学生的作业本上,只有清楚的书写和老师的红钩。

为了保证学习好,充分的睡眠,积极的体锻,良好的身体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学生会有良好的循环,学习轻松而愉快!

要相信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所以要从小抓起,越早越有效,今后越轻松愉快。重高、名大学、好工作、高收入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被叫作黄老师的1948


一年时间,从年级25年,到中考时年级第3名,逆袭考上市里排名第一的重点高中,笔者暂且找个代称“凉中”吧(值得一提,笔者的上一届师兄师姐们只有1人考上,再上上届,只有3人考上)。笔者很乐意分享当中的细节。

1.笔者初一初二的学习十分放松,因为担任班干部,班务杂事多,虽然重视排名,但比较容易满足现状,年级排20多名,因为只有年级前三的同学才有机会,所以也未曾想过能考上凉中。

转折点来自刚上初三的时候,与另两个班干部一起和一位很尊敬的老师聊天,他感慨到如果你们三人能考上凉中的话,我就很满足了。那次谈话在心里种下了一颗“考上凉中”的种子,此后一路披荆斩棘,顽强向上。

2.初三,换了班主任,新班主任为了稳定起见,希望我们继续担任班干部,并承诺不用干什么班务管理,承诺市里的优秀学生干部名额留给我们(能给中考加分),我们三私下商量了,觉得还是得抛开杂务,专注学习,拼一把,希冀能进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

3.学习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旦发力,分数不会辜负汗水。初三开始有月考,前两次月考,笔者的排名没有多少突破,但是期中考试进步了几个名次,初中排名首次进入年级前20名。再接下来的月考,竟然还能进步几个名次,接下来的期末考试,竟然进入年级前10年。

其实在期中考试后,还发生了一个插曲:有个讲室外雨天防雷安全的讲座,讲师声情并茂的讲了温水煮青蛙的故事,问有没有同学愿意到讲台上分享看法分享梦想,笔者那时也算热血青年一枚,跑上讲台,在全校师生面前,喊出了人生的一个重要梦想:考上凉中。下讲台后,整个人都是懵的,但是“考上凉中”不再是心里的种子,而是要发芽,要茁壮成长,要开花结果。

回首初三上学期的学习如同一潭湖水,偶尔有微风轻拂,波澜不惊。那时没有补习班,没有补习老师,一切都是反思总结得来,有些无(误)师(打)自(误)通(撞)的感觉:

(1)重视年级排名,期中试开始研究排名榜,发现前10名相对稳定,10名外,排名变动大,自己到前10名的总分差距不过20分,分摊到各科,就是努力一把的事情;

翻出前两次月考卷,逐个科目做了分析,类似于纵向分析:找出优势科目和薄弱科目,找出非知识点丢分的分数,找出知识点不会所扣的分数。分析结果,给笔者带来极大的信心,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把排名排上去。

(2)各科逐渐摸索出少失分的秘籍。

比如语文重基础知识,不让选择题失分,做错题本,分类摘抄拼音 字词 成语 病句等错题错因,隔几天复习一次;

比如数学,陷阱题失分多,错题本做“陷阱现形”的分析,错题本还摘录了灵活解题的题型及方法,还收集难题和压轴题,也是常常积累常常复习;

比如英语,单词记忆做减法,把不会的摘抄出来 常记牢记,注意完型 阅读等题型的审题思路和做题技巧;

比如物理,是笔者的死穴,是不开窍的学科,怎么办,笔者用的是笨方法,摘录所有错题和有疑问的题目,甚至实验探究题也抄下来,背诵答题标准用语。

方法很多,但是适合自己的,才是行之有效的,才能高效。

(3)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插空利用课间的零碎时间和课后时间。比如错题摘录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比如简单的作业可以利用课间时间,有比如一天上了5个科目,白天完成2个科目,晚上只需做剩余3个科目即可。

4.初三下学期,笔者继续打怪升级,中考前稳定在年级前五,甚至一度排到年级前2名,这是最佳战绩了,因为第一名实在强悍,撼不动(这个第一名也曾是年级30名开外,存在感低但很踏实,一步步赶上来,终于在初三稳坐第一名)。当时所有的老师几乎都认为只有第一名能上凉中,其他的都是未知数,实际上他也被凉中提前录取,老师们乐观地说,参考上一届,他们已经提前完成升学指标[捂脸]。

(1)和真正的高手过招,可以激发潜能。年级前10名的同学都很稳定,有你追我赶、不肯相让的劲头,一个松懈,一个粗心,就会被反超。

(2)年级第一被凉中提前录入,也激发了同学们的斗志,或者,真的有机会考上凉中。最后的中考冲刺阶段,学习更加起劲。甚至有同学吃起了补品。

(3)最后冲刺阶段,心态很重要。良好的心态来自“知道自己知道”和“知道自己不知道”,笔者抱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态,应对每一次模拟考,有些坐看云卷云舒的心态[我想静静]。

因为初三养成的分析试卷和做错题积累的习惯,还因为一直在琢磨自己和前10同学的差距的习惯,基本对自己的定位清晰明了,只要正常发挥,就是前五的水准,唯一的未知数就是我们前十名集团,在全市里的中考生当中有没有竞争力。

5.中考。中考印象最深刻的是考数学,蹭蹭蹭的地干掉前面所有的题目,直至最后的压轴题的最后两小题,笔者先慢慢检查全卷 没有问题,还剩20分钟,做最后攻关。终于,排除了多种思路,作了一条辅助线,所有关卡土崩瓦解,答题完毕,还剩3分钟,手在发抖,一直到收卷。中考数学离满分只有1分之距。笔者的数学不是强势科目,竟是所有科目中发挥得最好。

答完政治(现在应该叫思想与法治),笔者说,好难,估计没几人考过80分,分数出来,笔者81分,另一位同学85分。因为笔者的政治是最强势科目。

笔者那届,共5人考上凉中,是前后5届中人数最多的。(当初放弃继续担任班干部的两个同学,有1人考上凉中,1人上排名第二的一中)

以上是笔者的中考走过的路。感谢奋斗过的青春,感谢那年全力以赴的中考。那是人生的一笔精神宝藏。

2019年11月,笔者曾经就读的高中,由清华大学授牌“优质生源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