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那麼多人沉迷綜藝節目無法自拔?可能是這三感。

怎麼那麼多人沉迷綜藝節目無法自拔?可能是這三感。

這年代的人對綜藝的依賴感和從中獲得的幸福感,或許就像十六世紀末人們剛開始接觸沙發這種坐著抑或躺著都很舒服的東西時的好感:只要投入其懷抱便能獲取很難以抗拒的歸宿感

怎麼那麼多人沉迷綜藝節目無法自拔?可能是這三感。

在不影響工作學習的前提下,很多人習慣了塞上耳機,在學習工作的空檔看喜歡的幾檔綜藝。

怎麼那麼多人沉迷綜藝節目無法自拔?可能是這三感。

實時全網流行的綜藝網劇等往往成了年輕人交流的共同話題,別人的共鳴或者是分歧都會給自己一種“正常生活”的感覺,而這些共同看過的綜藝當中有意思的點恰恰成了所謂的“社交貨幣”。

怎麼那麼多人沉迷綜藝節目無法自拔?可能是這三感。

最近十年,年輕人逐漸成為綜藝節目製作方和播出平臺最想“捕獲”的群體。曾在最初很長一段時間裡,起步於“晚會”形式的大陸綜藝以中老年群體為主要受眾。

綜藝往往展現的是陌生的熟悉感或者熟悉的陌生感。比如《中餐廳》這樣的綜藝選取的是很普通的做菜開餐廳作為節目背景,給人以很熟悉的感覺。但節目的吸睛點就是明星在這種場景下的實驗感和泰國的地域陌生感。

怎麼那麼多人沉迷綜藝節目無法自拔?可能是這三感。

看綜藝和逛超市一樣,有需求才會去接觸瞭解甚至購買。有人喜歡《圓桌派》、《鏘鏘三人行》和《曉松奇談》這類的脫口秀,原因或許很簡單,他們認為這些節目“長知識”“有見地”的點。也有人喜歡看《極限挑戰》和“跑男”,相信其中一大部分的觀眾都是奔著喜歡關注自己的明星才會去看的,每個人都有了解自己所想了解的人的慾望。

怎麼那麼多人沉迷綜藝節目無法自拔?可能是這三感。

互聯網的崛起是主因。它先是直接促成了一代人“互聯網原住民”的命運,又把一部分原來的電視觀眾變為了“互聯網移民”。原本依託電視播出的綜藝面臨著觀眾大面積流失的危險。整個行業因此正把網絡作為新陣地,試圖收割互聯網上更龐大、更有潛力的群體。

《奇葩說》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它的橫空出世,讓2017年成為業界公認的“純網綜藝元年”。此後,行業內尋求“上網”的步伐大大加快,網綜獲得了空前發展。這又反過來刺激了傳統體制內的電視綜藝,間接催生了後者的泡沫化繁榮。整個2018年,省級衛視共有400多檔綜藝節目上線,這一數字接近上一年的兩倍。

看《奇葩說》的過程,恰恰激活了觀眾內心對於高烈度生活的飢渴。但他們絕大多數不會在日常生活中像這樣地抓身邊人話語中的漏洞——那些話,他只是覺得很無聊很乏味,並沒有太多想吐槽的。而正是這點,讓綜藝成了彌補慾望空洞的良好藥劑。

怎麼那麼多人沉迷綜藝節目無法自拔?可能是這三感。

對於愛看綜藝的年輕人來講,綜藝或許就是他們自愈的途徑。現在的人很難去準確地定義這個年代裡追綜藝這件事在這些年輕人生活中的位置,或許它可能就是平淡生活裡的一個變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