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昨天在書店看見這一場景。一名6年級的男孩執意要買一種資料,他的媽媽卻堅決讓買另一種,並說道:“這套題好,媽媽朋友是老師,人家推薦買這個。”

男孩提高嗓門說:“我就要買我挑的這個。”

媽媽看都沒看兒子挑的書,狠狠地瞪住兒子說:“不行,你挑的那個不好。”

男孩挑釁地看著媽媽說:“我知道不好,但我就要買,這是我的權力。”

媽媽氣不過,用手搶兒子手裡的書,兩個人把書扯來扯去,誰都不肯退讓一步。

通過觀察,母子二人明顯陷入了一場“權力鬥爭”

“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什麼是親子關係中的“權力鬥爭”?

親子關係中的“權力鬥爭”通常表現為,父母和孩子針對一件事或一種觀點,彼此都想要掙得控制權,然而,他們不會去想事件或觀點的合理性,只要自己能“說了算”就行。

比如,一個孩子本來挺愛吃蔬菜,可他的媽媽卻逼他每日三餐必須吃蔬菜,還規定特定的品種,孩子覺得自己被限制,於是和媽媽對著幹,告訴媽媽:“你休想讓我再吃一口菜。”而媽媽認為,自己的搭配科學合理,你是我孩子,我讓你吃,你就必須吃。最終,兩個人每天圍繞吃不吃蔬菜唇槍舌戰。他們從來不去想怎樣用彼此都認可的方法,每天保證吃足夠量的蔬菜,又吃的很可口,因為,他們彼此的目的都是為了自己在吃蔬菜這件事上有決定權

陷入“權力鬥爭”的父母和孩子,誰都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想法,更不會退一步去思考如何處理問題,那一刻,他們非常情緒化, 你讓我往東,我便往西,還一定要有個你輸我贏。結果是,彼此心理上誰都不退讓,掙個面紅耳赤,最終,事情沒解決,還兩敗俱傷。

“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權力鬥爭”給父母和孩子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

“權力鬥爭”中的父母

  • 捍衛權利

常常陷入“權力鬥爭中”的父母,內心活動一般是這樣的:“我是你爸(媽),供你吃穿,養你長大,所以我說的話你一定要聽,這是我做父母的權力。”

因此,當孩子違背自己的意願時,父母會覺得自己的權力受到了挑戰,於是,逼著孩子聽自己的話,以獲得心理上的控制感。這時,父母很難站在孩子角度思考問題。

  • 被沮喪和無力感衝擊

陷入“權力鬥爭”的父母,多數以孩子為中心,他們沒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所以需要在孩子身上取得控制感,而在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則會價值感降低,內心升騰出沮喪和極大的無力感。

處於“權力鬥爭”的父母,時常覺得孩子和自己對著幹,自己的感情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他們表面在和孩子爭權,內心卻非常脆弱。

“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權力鬥爭”中的孩子

  • 覺得自己不被愛

孩子和父母“權力爭奪戰”結束後,會感到自己就是父母的提線木偶,他們根本不會為自己考慮,於是,深深地覺得父母根本不愛自己。這種不被愛的感受會蔓延到孩子生活的時時刻刻,讓他們被拋棄感包圍。

許多孩子往往不會向父母表達自己不被愛的感受,而是當與父母再一次進行權力鬥爭時,他們把“不被愛”的感覺用吼叫、爭吵來表示。每一次權力鬥爭都會加劇孩子不被愛的感受,長此以往,孩子在一個自己營造的“不被愛”的環境里長大,他們很難再會平靜地與父母交流。

  • 更加叛逆

常與父母“權力鬥爭”的孩子,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他們在生活中,很少有選擇權。孩子看到的是父母態度強硬地要求自己選擇,卻不問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們長期被壓制,於是,選擇挑戰父母的權威,與父母背道而馳。

常聽到家長說:“我的孩子太叛逆了,我說什麼,他都不聽。”這類家長,往往不會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面對叛逆的孩子,他們想要的是修正孩子,而不是尋求孩子叛逆的原因。殊不知,讓叛逆孩子聽自己的話,是在加劇他們的叛逆。

“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 缺乏自由,創造力低

教育家陶行知說:“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一個常與父母“權力鬥爭”的孩子,他們的頭腦、雙手、雙腳、空間、時間是被嚴格控制的。這些孩子缺乏自由,也不能體驗到生活的快樂。他們收穫的知識都來源於課本,思維的侷限性,使他們創造能力發展緩慢。

  • 長期陷入負面情緒,影響身心健康

孩子和父母“權力鬥爭”後常會感到,悲傷、焦慮、憤怒、無助等。大多數孩子面對這些父母情緒不會正確處理,而是讓負面情緒長久保持在心理。心理學家認為,當人長久處在負面情緒裡,他的身心健康會收到嚴重影響。

當一個孩子長期被悲傷、憤怒、無助縈繞,他會形成“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做什麼都不行,也沒有動力去做,他們常常陷入懷疑人生中,埋怨自己的無能,又仇恨父母。

“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父母和孩子交流時,如何謹防和孩子陷入“權力鬥爭”,並擁有融洽的親子關係?

1、消滅自己想要控制孩子的想法

威廉·格拉瑟在他的《選擇理論》一書中講到:“親子關係中,父母唯一能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因此,父母一定不要想著控制孩子,就算控制了孩子,孩子心理上會與自己越來越疏遠。父母永遠無法控制孩子心理上與自己的距離。”

許多父母普遍存在一個錯誤的認知:“孩子是自己的,所以,他們得完全服從自己。”擁有這種認知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會想要在個個方面控制孩子的行為,殊不知,自己的控制,已經讓孩子和自己的心理距離越來越遠。

因此,父母和孩子交流時,一定不要持“我要控制孩子”的想法。父母首先要告訴自己,孩子與自己是平等的,我是孩子的建議者,而非決策者。當父母能報以這樣的態度與孩子溝通時,孩子就不會在心理上抗拒家長,父母和孩子也就不會有“權利鬥爭”。

“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2、採用“非控制型”談話方式

什麼是“控制型”談話方式?簡言之,父母和孩子交流時,父母以命令的方式控制孩子的言行舉止,讓孩子服從自己的安排。比如:

趕緊把電視關了。

你這次考試必須考優秀,否則別想給我提要求!

明天,不許穿這件衣服去學校,穿我給你新買的那一件,

把你的壓歲錢給我,我替你保管。

“控制型”談話的特點是,父母不給孩子選擇的空間,父母和孩子交流時,孩子完全處於聽令的狀態。

那什麼是“非控制型”?採用“非控制型”談話,

的父母,首先會肯定孩子的選擇,然後針對孩子的選擇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後提出合理的建議。如:

電視現在播放的節目很有意思是嗎?不過,我們約定好的,看電視時間,一次不能超過半小時,不然對你視力造成損傷。你現在可以關掉電視嗎?

你這件衣服確實很好看,但是現在已經是深秋了,穿這一件會感冒,媽媽會替你擔心的。你明天可以換一件厚的嗎?至於穿哪一件,你自己決定。

總之,“非控制型”談話就是,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給孩子提出建議。當父母願意用“提建議”的態度與孩子交流時,孩子會放下心裡的戒備,與父母真心交流。雖然,父母採用“非控制型”談話,不一定能獲得自己理想的要求,但孩子會慢慢的樂於接受自己的合理要求,這比孩子與父母“權力鬥爭”好過一百倍。

“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3、談話時保持冷靜、堅定

當父母和孩子陷入“權力鬥爭”時,父母常常是面目猙獰的大喊大叫,於是,孩子也大喊大叫。本來是可以相互溝通的一件事,變成了父母與孩子間的權力鬥爭。

父母一定要學會,在和孩子交流時保持冷靜和堅定。當保持冷靜時,孩子就願意聽自己說,當保持堅定時,孩子就知道父母的底線是什麼。

那父母如何保持冷靜和堅定呢?《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一書告訴我們,父母保持冷靜需要做到這幾步:

提醒自己保持冷靜是自己的選擇

回覆孩子前先深呼吸三次

放慢說話的速度

表達自己的看法

控制自己的音量,不要抬高聲音

同樣,這本書告訴我們,父母態度堅定需要做到:

與孩子目光接觸並默認孩子的一些想法

目光接觸時保持嚴肅

表達自己想法,但一點不要惡語相向

多用“我”而非“你”

父母與孩子溝通保持冷靜和堅決,孩子會知道,自己與父母是平等的,父母僅僅是發表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並不是不接受自己這個人。

“孩子和我對著幹”,更多的是你們陷入“權力鬥爭”無法自拔

沒有哪個孩子生來和父母是仇人,也沒有哪個孩子生來是想和父母“對著幹”。父母和孩子交流時,一定要運用巧妙的方式與孩子理性溝通,切勿掉進“權力鬥爭”中。權力鬥爭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與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同時給孩子造成一生的負面影響。

青芒:用心理學改變生活的終身寫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