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你真的做出正确的选择了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暑假里,“游学”日渐成为不少中小学生的热门选择。游学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游学热,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体现。与此同时,游学产品价格、项目内容、安全保障等方面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日前,一则网文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杭州的孙女士在暑假花了三个月工资,让读小学六年级的儿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游学活动。因为她得知,小学6年里,全班只有她儿子一个人没出过国。近些年,随着游学成为一个热门的假期项目,让不让孩子去游学,甚至去不去国外游学,成为不少父母面临的新选择。
北京市民刘先生,也遇到了相同的烦恼。“孩子说,隔壁雯雯暑假去了日本游学,同班的淘淘去了欧洲,而他只去了张家口姥姥家玩儿……”刘先生很无奈,动辄三四万元的团费,对他来说不是小数目,但看着渴望出国游学的儿子,他只好保证:“明年暑假一定让你出国游学!”
天津的李女士,儿子读六年级,今年暑假去了澳洲游学。从三年级开始,几乎每个假期,儿子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孩子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提升了团队意识和自理能力。”李女士说,只要在家庭经济条件能承受范围内,她都会支持孩子多出去开阔眼界。
近几年,去国内外各地“游学”或曰“研学旅行”日益流行。打开某知名旅行社网站可以发现,“游学”和“跟团游”“自由行”等旅游项目并列,被单设为一个栏目。“英国剑桥牛津15天夏令营”“呼伦贝尔7天6夜亲子营”“游学类清北名师夏令营”……100多项在售的国内外各类游学产品五花八门,产品来自20多家不同的机构。
记者致电某著名教育培训机构咨询暑期境外游学项目,客服人员说:“因为人员爆满,暑假所有境外游学项目均已售罄。”浏览其网站,“‘十一’游学早规划,亲子同行共成长”的广告已经在首页挂载。“我国现有K12阶段(即幼儿园—12年级)人数约1.8亿,游学、夏令营参与比例预计在5%左右,近1000万人次。预计三年内,参与比例有望达到10%以上,前景广阔。”
确实,游学能增长见闻、提高素质、激发志向,但应理性对待,避免跟风攀比。“当然要肯定游学活动的合理性。”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洪明看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
让孩子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自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校课堂的有益补充。我们来看看孩子们怎么说:
“去年参加山区体验夏令营,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更理解父母的辛苦,也学会了感恩、不怕困难的生活态度。”北京孩子小赵说。
我们游览了故宫、长城,坐了高铁、地铁,参观了北大、清华……太棒了!我以后也要到北京上大学!”正在清华校园里参观的河南农村小学生豆豆,提起北京之行赞不绝口。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室内4D体验,我们坐上了似过山车的横向坐椅那时候,小心脏一跳一跳的,别提有多紧张了。车子渐渐地走动,进入了一个充满黑暗的世界。还没准备好,车底喷出一阵气雾,我们飞了起来,进入了一个圆形的4D影厅,车子左右摇摆,屏幕上出现了电影中的情景,车子一会上一会下,有些失重的感觉,接着,我们飞到了另一个恐怖厅,我害怕的手心都出了汗,到处都是蜘蛛塑像,它还不停地向我们喷水,以表毒液。最终,我们回到了出发地,不得不佩服美国的科技,
真是太震撼了!我将来也要做科学家!‘’从美国游学回来的孩子小周兴奋的表示。当然,游学热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同样值得关注。“有些机构发展研学旅游,过于强调经济导向、旅游线路安排,对游学过程中教育、科技、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视程度相对比较薄弱。” 同时,游学热之中还有盲目攀比的情况:别人家的孩子去国外,自己也得去;别人去远程,自己也得去;别人坐飞机,自己也要坐飞机……“这样的攀比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整个社会,包括旅行社和家长、孩子,都应对游学有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因人而异、不应跟风攀比。
本期就说到这里,
欢迎大家留言提问,与我们交流~
更多游学研学资讯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