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潛艇進階史》②: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科普中國《軍事微課》,我是崔永傑。上期我們給大家講了為什麼要研製核潛艇,本期我們為大家講一講核潛艇的發展簡史。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核動力技術和導彈技術的運用,使潛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核潛艇進階史》②: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早在1939年,美國就開始設想使用核能作為潛艇的動力。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由美國科學家海曼·喬治·里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和建造的,他也被稱為“核潛艇之父”。1946年,以里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1954年,與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潛艇名字相同的“鸚鵡螺”號核潛艇正式下水,宣告了核動力潛艇的誕生。到1957年4月止,“鸚鵡螺”號在沒有補充燃料的情況下,持續航行了11萬餘公里,其中大部分時間是在水下航行。1958年8月,“鸚鵡螺”號從冰層下穿越北冰洋冰冠,從太平洋駛向大西洋,完成了常規動力潛艇無法完成的壯舉。

1959年前後,前蘇聯也建成了自己的核潛艇,在整個冷戰期間,與美國的核潛艇在大洋深處上演了一幕幕的“捉迷藏大戲”。

《核潛艇進階史》②: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1960年,美國又建成了“喬治·華盛頓”級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併成功在水下發射了“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射程超過2000公里。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的出現,使潛艇的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從此成為活動與水下的更為隱蔽的戰略核打擊力量。鑑於核潛艇如此優越的性能,美國海軍宣佈不再建造常規動力潛艇,並將所有的潛艇換成核動力潛艇,此後英國、法國和中國也相繼發展出了自己的核潛艇。

《核潛艇進階史》②: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在1982年英阿馬島海戰中,英國的“征服者”號核潛艇連續航行4000多海里,率先到達戰場,並向阿海軍旗艦“貝爾格拉諾將軍”號巡洋艦發射了三枚魚雷,兩枚命中,該巡洋艦在45分鐘後沉沒,阿海軍官兵陣亡和失蹤321人,這也是核動力潛艇問世以來首次參戰並取得戰果。迫於缺乏對核潛艇的反制能力,阿根廷海軍從此龜縮在港內不敢出海,直至英阿馬島戰爭結束。

《核潛艇進階史》②: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作為有力的綜合作戰利器,核潛艇經常被配置在航母特混艦隊中,伴隨在航母左右,肩負航母的護衛使命,並同時承擔反潛和反艦的任務。冷戰結束後,隨著 “由海向陸”戰略思想的轉變,美國不再發展諸如“海浪”級這種用於對抗前蘇聯核潛艇的高性能攻擊型核潛艇,轉而發展“弗吉尼亞”級這種成本較低的核潛艇和改裝其他核潛艇。突出其發射巡航導彈的能力和運送武裝蛙人的能力。在海灣戰爭中相當一部分的“戰斧”式巡航導彈式由核潛艇平臺發射的。

《核潛艇進階史》②: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到20世紀末,核潛艇的排水量已經增大到26000噸,水下航速達到20至40節,裝備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魚雷等武器,下潛深度300至900米,續航力、隱蔽性、突擊能力大為提高。世界上擁有常規潛艇的國家有40個左右,而真正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只有區區幾個核大國。

在下期節目中,我們將介紹幾款有代表性的核潛艇以及他們的特別之處。

《核潛艇進階史》②: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核潛艇進階史》②: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主講嘉賓

崔永傑

海洋軍事科普專家,就職於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4研究所,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國內外海軍艦艇,潛艇與作戰飛機的高精度數字模型仿真與隱身性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應用於雷達和導彈等裝備對目標的識別,跟蹤與鎖定,艦船與飛機等航行器的隱身性優化設計等領域。

監製:戰釗

製片人:宋雅娟

導演:張蕃

攝像:肖春芳

後期製作:博文

科學顧問:崔永傑

Military2016

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