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荊:“理想的我”和“我的理想”

韓荊:“理想的我”和“我的理想”

01

“理想的我”和“我的理想”。

這二句話,看起來,每一個字都是一模一樣的,但其中的意思卻大不同。

“我的理想”是主觀的,是自己內心所想要達到的目標;

而“理想的我”,是想要在別人心目中達成的樣子,是想要被外人認為或認可的自己,可以說是超自我的更高一層的理想。

我對每個文化中間,最偉大的思想、最理想的人格所構成的要素,都很感興趣。

有一本書叫做《耶路撒冷與雅典》,喜歡和研究哲學的人都知道,耶路撒冷是信仰的總部,雅典是人間哲學與智慧的總部,在哲學與啟示中間,在啟示與人的成就中間,怎麼得著最智慧的啟示,來指導我們建立自己的人格,從而過一個有意義的短暫人生,是一件有意思且有意義的事情。

關於理想的人格,各有各的理解。

最聰明的人用哲學建立自己的人格。

我最認可的,是有希臘文化四樣基礎印記的人格。


韓荊:“理想的我”和“我的理想”

02

希臘先後出現過人類歷史上很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蘇格拉底是柏拉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又師承柏拉圖。

在蘇格拉底以前,希臘的哲學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麼,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等問題,後人稱之為“自然哲學”。

到蘇格拉底時,他則認為再研究這些問題對拯救國家沒有什麼現實意義。

出於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關心,他轉而研究人類本身,即研究人類的倫理問題,比如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非正義;什麼是勇敢,什麼是怯懦;什麼是誠實,什麼是虛偽;什麼是智慧,知識是怎樣得來的;什麼是國家,具有什麼品質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治國人才應該如何培養等等。都是些很深奧的問題。

後人稱蘇格拉底的哲學為“倫理哲學”。他為哲學研究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使哲學“從天上回到了人間”,在哲學史上具有偉大的意義。

但蘇格拉底一生沒有留下很多著作,蘇格拉底的思想,絕大多數呈現在他與他的弟子柏拉圖的《對話錄》中,《對話錄》是以蘇格拉底和別人的對話為內容展開的,這也是我們通常很難分清哪些思想是蘇格拉底的,哪些是柏拉圖的。

亞里士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這些都是對後世極具影響力的思想,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因為他傳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和老師的老師的思想。

他的著作,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論》、《形而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等。被稱為是古代的百科全書,對整個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希臘哲學及文化,是每個追尋文明的人都繞不過去的高山寶藏。


韓荊:“理想的我”和“我的理想”


03

希臘人列入建立人格的四樣基礎品質,第1樣:智慧,第2樣:公益,第3樣:勇敢,第4樣:節制。

希臘人把最偉大人格的內涵總結成了四個方面,讓你能夠建立起一個真正有理想的人格。

“理想的我”,必須包含“有智慧,有公義,有勇敢,有節制”這四樣本質。從自己大半生的生活閱歷來驗證,沒有一樣是可以沒有的,也沒有多少人是真正能全部做到的。

有智慧,不是簡單說的聰明人,而是順從天意的大智慧。很多時候,就是按照上帝的視角,來看待和要求自己。

有公義,就更難!往往是別人犯錯的時候,希望有老天來行公義施以懲罰,而當自己做錯事說錯話的時候,希望永遠不被人知道,希望上天看不見。

有勇敢,勇敢是不怕危險,不怕困難,有勇氣,有膽量,不退縮;勇敢就是無所畏懼,勇擔責任,充滿魄力,果敢行動,臨危不懼,大義凜然。

詞條上說勇敢有六種:

第一種是基於信仰的勇敢。例如,布魯諾和劉胡蘭的勇敢。二者信仰不同,但是在勇敢這點上是相同的。

第二種是基於榮譽的勇敢。例如,父親在兒子面前表現出的勇敢。當兒子出現時,一個怯懦的父親可能會變成一個勇敢的父親。

第三種是基於希望的勇敢。例如,僱傭軍的勇敢。僱傭軍有希望獲勝時就勇敢,沒有希望獲勝時就怯懦。

第四種是基於憤怒的勇敢。例如,動物或作為動物的人的勇敢。這種勇敢不是經過考慮做出的選擇,而是受到驚嚇做出的反應。

第五種是基於經驗的勇敢。例如,一帆風順的人的勇敢。因為始終處於順境,所以勇敢。

第六種是無知的勇敢。例如,兒童的勇敢。因為不知道危險為何物,所以勇敢。

有節制,自覺地有意識地不放縱自己的慾望。人生在世,無非追求財富,地位、名利,情慾,本也無大錯,但過頭了,一味地只求這些,恕不知,山外青山樓外樓,有比你富有的,還有比富有更富有的,人心是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故老子有云:知足者富,心安者貴。

人活一世,慾望太甚,貪念太重,未必是好事,知足常樂者,反而過得富足又快樂。人最難得是懂得節制。


韓荊:“理想的我”和“我的理想”

04

我的理想,就是努力活成一個理想中的我。

但我知道這比什麼都困難,要用一生的時間來完善,可能到死都達不到,但這也並不是放棄不追尋的理由。

這四樣品格從哪裡獲得呢?從書本上,從現實生活中,從大自然中,但是最重要的是從啟示者的話語中。

曾經有一句話火了很久,“我已經讀了很多的書,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

我也思考了這個問題,答案是你所讀過的書,都是理論上的美好,雖然也有教你實際操作的辦法,但也是基於別人的經驗,而過好自己的一生,必須是自己親自過,再親自得到經驗。

也許不用讀完一萬本書,而是一本書的某一句話就啟示了你。正如有些人質疑“21天”習慣養成法則一樣,有些習慣根本不用21天,1秒鐘就夠了,比如,火中取栗,你不需要練習21天才知道火中取栗這件事,是要在一秒內完成或者放棄的。

這樣有偉大啟示意義,又有實際指導方法的書,世界上有嗎?如果有,就應該是唯一永恆,唯一自有永有的。

以前我沒有發現這一本書裡面有這麼多的智慧,有這麼多的奧秘,有這麼多可以指導我們日常生活的行為準則。

去年受一個韓國牧師的啟發,突然明白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最高級的存在,就是用天上的價值觀,來過現在當下的生活,而這樣想法和實踐的人,少之又少。

今天很多人包括自己所犯的毛病是什麼?是太注重“我的理想”,很少有人會思想“有理想的我”。

我們只有為了理想,我要這樣,我要那樣,我盼望達到的是這些,是那些,如果我能達到這些,我的人生就成功了。

但成功是你定的嗎?成功是照著你的原則嗎?成功是你自己的理想可以達到就叫做成功嗎?並不是。

有多少人達到他理想的那一天,也是他想自殺的那一天。

有一個英國著名作家羅伯特·格雷夫斯,用盡畢生精力研究羅馬帝國興衰的歷史。他一生最大的事業,就是要真正把研究成果寫入羅馬帝國曆史,當他把這本《羅馬帝國興亡史》最後的句號畫上的時候,他就說這就是我的一生嗎?這一本書成功就是我的事業成功嗎?這叫成功嗎?他就開始生出自殺的念頭。

所以今天的我們,要對自己說,不要單單有“我的理想”,而要先建立“理想的我”。

理想的我不是踐踏別人,不是除滅別人,反抗別人達到的,也不是站在別人肩膀上表示你高人一等。

“理想的我”,是用更高的眼光和標準,天天來對付自己,天天審查自己,我在什麼事情上沒有順從天意,我在什麼事情上沒有達到上帝對我的要求,當你沒有達到這為你定的標準的時候,就是犯罪的人,就是沒有理想的我,是需要重新建立品格的人。

有人會說,我不殺人不放火不偷盜不姦淫,還樂施於人,何以說犯罪?

豈不知這現今法律規條上所描述的禁令,只是對人最低的要求,而更高的準則是,心裡一旦動了邪惡咒詛的念頭,就是罪的一種,更別說驕傲,嫉妒了,誰會沒有呢?世界上沒有一個完全的人。

這標準也太高了!

但《易經》有云:“取法乎上,得乎中也;取法乎中,得乎下也”,《孫子兵法》又延伸:“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

如果連認識都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從認知到行動結果,本來就要打很多的折扣的。

我們只能從很小的事情上踐行,每天自查心思意念,言語行動,求憐憫求赦免,每天向著理想的我,進步一點點,至死不渝,出死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