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從新冠防控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筆耕三農


題主很有想法,這都能聯繫到農業生產,思維非常開闊。

中國抗疫情阻擊戰已經到了尾聲,即將迎來偉大的勝利。“世界工廠”就要復甦了,而且已經按下了“快進鍵”。

中國抗疫取得成功的因素是什麼?

中國的社會動員能力、政府的組織能力,醫務人員的奉獻精神,老百姓的自覺和配合意識。

但反觀歐美國家。我們認為疫情這麼嚴重,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抗疫,並取得偉大的勝利,尤其是新冠病毒的情況全世界都應該知道。但中國的新聞在西方人眼裡,就如同非洲的新聞在中國人眼裡一樣,起不了什麼波瀾。

不關心、不知道不等於病毒它不存在,該來註定是要來的。先是意大利失守,緊隨其後的是西班牙、法國、德國、美國。疫情來的如此迅猛,打了悠閒散漫的西方人一個措手不及。

對中國的情況以及這個病毒的情況,他們根本沒有深入瞭解,政府在敷衍,老百姓也不在乎,專業人員不甚瞭解。現在到了他們要為自己愚蠢的傲慢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剛才舉了一個一正一反的例子。現在回到題主的問題,農業生產從新冠防控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我覺得以目前中國的體制,越是遇到困難,越能體現制度的優越性,那就是政府的動員能力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以及專業人士的奉獻精神和全國百姓的配合意識。當然,也讓中國的糧食安全、農業升級再次獲得應有的關注。

疫情在“逆全球化”背後狠狠助推了一把。在如今這個經濟繁榮取決於全球貿易和人口自由流動的時代,各國在危機面前卻紛紛築牆建籬、各自為政。

最典型的就是,搶醫療物資的同時,不少國家首先想到的是糧食。哈薩克斯坦、越南、俄羅斯、埃及、柬埔寨……開始禁止或限制糧食出口,舉國屯糧。

端牢自己的飯碗

基辛格說過這樣一句話: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這句話在平時大家聽之忘之,一旦遇到“兵荒馬亂”的年代,其警示性就立馬突顯了出來。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說:“饑荒並不是現實中不存在足夠的食物,而是人們不能獲得足夠的食物。”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糧荒是因為要麼沒錢,窮;要麼有錢也買不到,比如類似戰爭、疫情這樣的特殊情況。

中國糧食連年豐收。201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超過6.63億噸,連續第8次總產超6億。

除了新糧,中國還有全世界最大的儲備糧。2019年,中國三大主糧庫存結餘2.8億多噸。尤其是稻穀、小麥,夠全國人民吃一年以上。

從端飯碗的角度,中國人也許不用擔心。但是,從農業國際競爭力或者大國雄心的角度而言,中國農業還真是痛點多多。

中國農業之痛

我國三大主糧中,稻穀、小麥的單位面積產量比全球平均水平要高50%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支撐了全國糧食總產全球第一。

但提高單產的代價包括,過度消耗水資源,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透支土地肥力,反映了我國農業生產粗放的一面。

好比運動員使用興奮劑,總會爆發各種後遺症,不利於農業的可持續發展。2014年以來,河北、黑龍江等地因為地下水超採而採取休耕政策,就是明例。

還有一個略顯尷尬的事實是,中國三大主糧單產比起美國整體落後,其中玉米劣勢明顯。

美國玉米單產接近中國兩倍,連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稻穀,單產竟然也低美國一頭。唯一扳回一局的是小麥,我國單產顯著高於美國。

中美農民之比是90:1,但美國農業總產值卻與中國相當;

中國主要農作物畝產成本基本上都是2-3倍於美國;

美國1個農民創造的價值大約相當於100箇中國農民。

和美國這樣的農業強國相比,中國農業最大的落後集中體現在中國農民的收入以及農產品消費升級兩個層面。

1. 高端農產品大多依靠進口。

中國高端人群的口糧被外國掌控,自主高端品牌不夠響亮。比如,生產西式點心所需的高筋小麥,進口自哈薩克斯坦等國。國產一般都是低筋小麥,蛋白質含量較低,韌性較差。再比如備受養生族推崇的燕麥,主要進口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國產燕麥產量低,口感和品質也大大不如進口燕麥。

全世界最好的大米有三種產在中國,但幾乎很少人知道。上海的高端大米市場,基本上被日本品牌佔據。

2.農民並沒有真正擺脫傳統經營模式。

中國農業高產當然有現代科技的功勞,但更多的還是依靠化肥、農藥。中國的農業用了世界上最多的化肥,1949年中國化肥產量6000噸,2018年是5495萬噸;用了世界上最多的農藥,1949年中國農藥產量64噸,2018年光出口就高達140萬噸。

更嚴重的是,農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弱,種糧收益已經不再是農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進城務工才是。特別是對農村的年輕一代。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要讓90後種地,想都別想。

3. 農業增長極限迄今未能突破。

中國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大約只有2.5億,但仍有5億人生活在農村,現代農業早已經屬於工業的一部分,但中國農業並未能完成這一轉變。

中國農田的日常管理水平、農業商品化水平非常低下,自然不可能創造出高收益。

可以說,傳統的農業現代化之路,中國已經走到了一個極限。那麼,還有什麼提升之道呢?

答案是農業“數字化”。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契機

機械化、市場化雖然讓中國農業實現了大踏步的發展,但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之路還遠未走完,最後這段路,要依靠的是數字化。

中國在數字化農業方面已經進行了很多的試驗。

2019年6月,阿里全國首個數字糧食農場在國家級貧困縣內蒙古科右中旗正式落地,對當地大米產業數字化升級。

第一步,通過無人機全面測繪每塊土地,農民在手機上裝一個客戶端,就能收到自家地塊裡的相關數據。

之後收集當地氣候、土壤、病蟲害密度等多維信息,幫助農業專家更精準地判斷如何管理——農作物缺什麼肥料,有什麼病蟲害,什麼時候灌溉,什麼時候收割,及時向農民的手機客戶端發送指導建議。

這屬於傳統生產流程的數字化再造,它能讓哪怕是經驗不足的種糧新手,也能做到快速成才。

還有品牌塑造與維護方面的試驗。

2018年8月,黑龍江五常市政府與阿里巴巴旗下天貓、菜鳥、阿里雲及螞蟻金服曾達成戰略合作,使得天貓上的五常大米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可溯源。
每一袋在天貓銷售的五常大米都有一張專屬“身份證”,消費者掃一掃就可以看到這袋米的產地、種子、肥料和物流信息。
這也許是中國國內最完整、最可信的可追溯機制。

數字農業與傳統農業的核心區別在於從“人”到“數據”的轉換。這些零星的試驗,大大突破了人們對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想象空間。

很長時間以來,我國農業生產更多依靠力氣和經驗,包括種植、管理、運輸、銷售等環節。現在則可以依靠大數據、5G、區塊鏈等時髦技術農業生產全程進行實時數字監控。

2020年4月9日,或許會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上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這一天阿里巴巴啟動了“數字糧倉”計劃,初期準備在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湖北、內蒙古建設100個數字糧倉。

這些天貓糧倉可不是虛擬的,還是實實在在的中國人手頭的糧倉。

你可以把它看做此前數字化試驗的系統性總結:首先,它實現了原產地和普通人的餐桌直接連接;其次,它培育了國人對自主品牌的期待;第三,它建立了特定的消費預期;第四,它讓農產品加工企業也能品牌化。

事實上,這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扶貧,或者讓優質農產品賣出價格,讓中國更多消費者享受得起的問題,它就是中國農業、中國糧食安全最根本的塑造。

中國的農業大省,過去為了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而不得不忍受被農業拖後腿的局面。

數字化農業將會讓一切變得不同——

農業重新變得有吸引力,徹底扭轉農業生產“又髒又low”的傳統印象。無人機、大數據、區塊鏈,這些新元素的加入,讓種地也可以“高大上”;更關鍵的是,農業低效益被顛覆。農業反而成為實現地區經濟二次騰飛的強勁動力。

數字化農業也是“新基建”

應對疫情,中央高層反覆提及“新基建”,希望能借此拉動中國經濟恢復增長。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這七大領域成投資熱點。

現在有了“數字糧倉”為代表的農業數字化方案,“新基建”當然也應該有農業的一席之地。

中國的“四個現代化”起步於農業,但是偏偏農業成了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最短的那塊板。

今天,數字化已經成為衡量一個行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數字化指數顯示,農業是所有主要行業中數字化水平最低的。

按照農業農村部、中央網信辦印發的《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20-2025)》,我國農業將在2025年經歷科技轉型;2035年農業生產將全面實現數字化;2050年農業信息化將滲透到農業全過程、全要素、全系統,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大數據、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農業中有著廣泛的運用空間。

大膽試想一下,未來的農業,人們再也不用看天吃飯,不確定性大大減弱。就像計算機,輸入一個值,就會輸出一個相應的結果。

阿里巴巴宣佈啟動扶持中小商家的春雷計劃2020,其中提到要用數字化的方式興農助農,在全國建設1000個阿里巴巴數字農業基地,其中當然也包括“數字糧倉”。

這也許是中國農業從“大”轉“強”的重要探索。

當今世界,包括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以色列在內的多個發達國家,同時也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強國。

作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美國憑藉先進的技術、鉅額的農業補貼,以及發達的金融體系,使其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牢牢佔據主導地位,極大衝擊了非發達國家的農業體系,影響了非發達國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印度,曾經的農業大國,但在美國農業借全球化大勢的衝擊下,如今已經淪為糧食無法自給自足,只能仰人鼻息的地步。

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擁有最深刻的關於饑荒的記憶,此次疫情再次向國人敲響了糧食安全的警鐘。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農民的富裕、農村的興旺、農業的發達,一個都不能少。


漁人草舍


我是個老知青,幾十年來雖然在城裡工作,但我的心一直掂記著農村,農村的發展是我們老知青所關注的熱門話題,因為那裡是我們的第二故鄉,老鄉們,現在生活好嗎?農業生產的情景有發展嗎?

我自去年將家搬回農村居住,如今生活在農村,在新冠防控中,我看到,我們村的老百姓在黨支部的帶領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疫情,從中我得出了一個啟示: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才是中國農業的發展方向,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會有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日子。

農業生產的情景有發展嗎?在抗擊疫情中,我看到,農民在黨支部的統一組織下,團結起來扭成一股繩的力量是無窮的,其中最大的啟示就是:如果農民像這樣組織起來,進行農業生產,統一規劃農村的建設和農業生產,農業前景將是美好的。




晉採


綜觀這次新冠疫情防控,筆者從農業生安全方面談幾點體會。


一是農業生產自然災害預防體系建設。要圍繞主要農作物制定持續高溫、乾旱、陰雨雪低溫、冷凍、冰雹、沙塵、大風等災害天氣下技術防控預案,梳理、總結、完善主要農作物災前預防、災後補救技術措施。

二是農業生產生物危害預防體系建設。要抓好檢疫性有害生物預警防控,打好草地貪葉蛾狙擊戰,做好蘋果蠹蛾等蟲情監測和田間排查、做到及時調查、準確診斷、隨時上報、安全處置,防止疫情傳播擴散。

三是農業生產物資供貯鏈條體系建設。要做好蝗蟲、草地貪葉蛾、蘋果蠹蛾、瓜類斑駁病、番茄潰瘍病等檢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監測設備、防治藥品、施藥器械、人身保護等物資的生產貯備、調度、調控。

四是農業生產科研防控技術體系建設。開展相病、蟲、草、鼠害的科研攻關,對發生規律、流行趨勢、分佈範圍、適應環境、防治方法等進行系統研究,提出一籃子貯備技術,研發預防蟲、鼠預防藥、防治特效藥。

五是農業生產應急防控體系建設。成立應急組織,制定防控預案,完善協調調度機制,在應急狀態下能夠做到啟動迅速、反應靈敏、物資不缺、及時處置,提高綜合防控能力和水平,保障農業生產安全,人民生活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