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从新冠防控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笔耕三农


题主很有想法,这都能联系到农业生产,思维非常开阔。

中国抗疫情阻击战已经到了尾声,即将迎来伟大的胜利。“世界工厂”就要复苏了,而且已经按下了“快进键”。

中国抗疫取得成功的因素是什么?

中国的社会动员能力、政府的组织能力,医务人员的奉献精神,老百姓的自觉和配合意识。

但反观欧美国家。我们认为疫情这么严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并取得伟大的胜利,尤其是新冠病毒的情况全世界都应该知道。但中国的新闻在西方人眼里,就如同非洲的新闻在中国人眼里一样,起不了什么波澜。

不关心、不知道不等于病毒它不存在,该来注定是要来的。先是意大利失守,紧随其后的是西班牙、法国、德国、美国。疫情来的如此迅猛,打了悠闲散漫的西方人一个措手不及。

对中国的情况以及这个病毒的情况,他们根本没有深入了解,政府在敷衍,老百姓也不在乎,专业人员不甚了解。现在到了他们要为自己愚蠢的傲慢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刚才举了一个一正一反的例子。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农业生产从新冠防控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我觉得以目前中国的体制,越是遇到困难,越能体现制度的优越性,那就是政府的动员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以及专业人士的奉献精神和全国百姓的配合意识。当然,也让中国的粮食安全、农业升级再次获得应有的关注。

疫情在“逆全球化”背后狠狠助推了一把。在如今这个经济繁荣取决于全球贸易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时代,各国在危机面前却纷纷筑墙建篱、各自为政。

最典型的就是,抢医疗物资的同时,不少国家首先想到的是粮食。哈萨克斯坦、越南、俄罗斯、埃及、柬埔寨……开始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举国屯粮。

端牢自己的饭碗

基辛格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掌握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这句话在平时大家听之忘之,一旦遇到“兵荒马乱”的年代,其警示性就立马突显了出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说:“饥荒并不是现实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而是人们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粮荒是因为要么没钱,穷;要么有钱也买不到,比如类似战争、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

中国粮食连年丰收。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63亿吨,连续第8次总产超6亿。

除了新粮,中国还有全世界最大的储备粮。2019年,中国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尤其是稻谷、小麦,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以上。

从端饭碗的角度,中国人也许不用担心。但是,从农业国际竞争力或者大国雄心的角度而言,中国农业还真是痛点多多。

中国农业之痛

我国三大主粮中,稻谷、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比全球平均水平要高50%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支撑了全国粮食总产全球第一。

但提高单产的代价包括,过度消耗水资源,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透支土地肥力,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粗放的一面。

好比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总会爆发各种后遗症,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14年以来,河北、黑龙江等地因为地下水超采而采取休耕政策,就是明例。

还有一个略显尴尬的事实是,中国三大主粮单产比起美国整体落后,其中玉米劣势明显。

美国玉米单产接近中国两倍,连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稻谷,单产竟然也低美国一头。唯一扳回一局的是小麦,我国单产显著高于美国。

中美农民之比是90:1,但美国农业总产值却与中国相当;

中国主要农作物亩产成本基本上都是2-3倍于美国;

美国1个农民创造的价值大约相当于100个中国农民。

和美国这样的农业强国相比,中国农业最大的落后集中体现在中国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产品消费升级两个层面。

1. 高端农产品大多依靠进口。

中国高端人群的口粮被外国掌控,自主高端品牌不够响亮。比如,生产西式点心所需的高筋小麦,进口自哈萨克斯坦等国。国产一般都是低筋小麦,蛋白质含量较低,韧性较差。再比如备受养生族推崇的燕麦,主要进口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国产燕麦产量低,口感和品质也大大不如进口燕麦。

全世界最好的大米有三种产在中国,但几乎很少人知道。上海的高端大米市场,基本上被日本品牌占据。

2.农民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经营模式。

中国农业高产当然有现代科技的功劳,但更多的还是依靠化肥、农药。中国的农业用了世界上最多的化肥,1949年中国化肥产量6000吨,2018年是5495万吨;用了世界上最多的农药,1949年中国农药产量64吨,2018年光出口就高达140万吨。

更严重的是,农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种粮收益已经不再是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进城务工才是。特别是对农村的年轻一代。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要让90后种地,想都别想。

3. 农业增长极限迄今未能突破。

中国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大约只有2.5亿,但仍有5亿人生活在农村,现代农业早已经属于工业的一部分,但中国农业并未能完成这一转变。

中国农田的日常管理水平、农业商品化水平非常低下,自然不可能创造出高收益。

可以说,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之路,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极限。那么,还有什么提升之道呢?

答案是农业“数字化”。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契机

机械化、市场化虽然让中国农业实现了大踏步的发展,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路还远未走完,最后这段路,要依靠的是数字化。

中国在数字化农业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的试验。

2019年6月,阿里全国首个数字粮食农场在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科右中旗正式落地,对当地大米产业数字化升级。

第一步,通过无人机全面测绘每块土地,农民在手机上装一个客户端,就能收到自家地块里的相关数据。

之后收集当地气候、土壤、病虫害密度等多维信息,帮助农业专家更精准地判断如何管理——农作物缺什么肥料,有什么病虫害,什么时候灌溉,什么时候收割,及时向农民的手机客户端发送指导建议。

这属于传统生产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它能让哪怕是经验不足的种粮新手,也能做到快速成才。

还有品牌塑造与维护方面的试验。

2018年8月,黑龙江五常市政府与阿里巴巴旗下天猫、菜鸟、阿里云及蚂蚁金服曾达成战略合作,使得天猫上的五常大米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可溯源。
每一袋在天猫销售的五常大米都有一张专属“身份证”,消费者扫一扫就可以看到这袋米的产地、种子、肥料和物流信息。
这也许是中国国内最完整、最可信的可追溯机制。

数字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核心区别在于从“人”到“数据”的转换。这些零星的试验,大大突破了人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想象空间。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更多依靠力气和经验,包括种植、管理、运输、销售等环节。现在则可以依靠大数据、5G、区块链等时髦技术农业生产全程进行实时数字监控。

2020年4月9日,或许会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上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天阿里巴巴启动了“数字粮仓”计划,初期准备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内蒙古建设100个数字粮仓。

这些天猫粮仓可不是虚拟的,还是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手头的粮仓。

你可以把它看做此前数字化试验的系统性总结:首先,它实现了原产地和普通人的餐桌直接连接;其次,它培育了国人对自主品牌的期待;第三,它建立了特定的消费预期;第四,它让农产品加工企业也能品牌化。

事实上,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扶贫,或者让优质农产品卖出价格,让中国更多消费者享受得起的问题,它就是中国农业、中国粮食安全最根本的塑造。

中国的农业大省,过去为了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而不得不忍受被农业拖后腿的局面。

数字化农业将会让一切变得不同——

农业重新变得有吸引力,彻底扭转农业生产“又脏又low”的传统印象。无人机、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新元素的加入,让种地也可以“高大上”;更关键的是,农业低效益被颠覆。农业反而成为实现地区经济二次腾飞的强劲动力。

数字化农业也是“新基建”

应对疫情,中央高层反复提及“新基建”,希望能借此拉动中国经济恢复增长。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这七大领域成投资热点。

现在有了“数字粮仓”为代表的农业数字化方案,“新基建”当然也应该有农业的一席之地。

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起步于农业,但是偏偏农业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短的那块板。

今天,数字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行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数字化指数显示,农业是所有主要行业中数字化水平最低的。

按照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20-2025)》,我国农业将在2025年经历科技转型;2035年农业生产将全面实现数字化;2050年农业信息化将渗透到农业全过程、全要素、全系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大数据、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空间。

大胆试想一下,未来的农业,人们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不确定性大大减弱。就像计算机,输入一个值,就会输出一个相应的结果。

阿里巴巴宣布启动扶持中小商家的春雷计划2020,其中提到要用数字化的方式兴农助农,在全国建设1000个阿里巴巴数字农业基地,其中当然也包括“数字粮仓”。

这也许是中国农业从“大”转“强”的重要探索。

当今世界,包括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以色列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不折不扣的农业强国。

作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凭借先进的技术、巨额的农业补贴,以及发达的金融体系,使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极大冲击了非发达国家的农业体系,影响了非发达国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印度,曾经的农业大国,但在美国农业借全球化大势的冲击下,如今已经沦为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仰人鼻息的地步。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拥有最深刻的关于饥荒的记忆,此次疫情再次向国人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农民的富裕、农村的兴旺、农业的发达,一个都不能少。


渔人草舍


我是个老知青,几十年来虽然在城里工作,但我的心一直掂记着农村,农村的发展是我们老知青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因为那里是我们的第二故乡,老乡们,现在生活好吗?农业生产的情景有发展吗?

我自去年将家搬回农村居住,如今生活在农村,在新冠防控中,我看到,我们村的老百姓在党支部的带领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疫情,从中我得出了一个启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会有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日子。

农业生产的情景有发展吗?在抗击疫情中,我看到,农民在党支部的统一组织下,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的力量是无穷的,其中最大的启示就是:如果农民像这样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统一规划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生产,农业前景将是美好的。




晋采


综观这次新冠疫情防控,笔者从农业生安全方面谈几点体会。


一是农业生产自然灾害预防体系建设。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制定持续高温、干旱、阴雨雪低温、冷冻、冰雹、沙尘、大风等灾害天气下技术防控预案,梳理、总结、完善主要农作物灾前预防、灾后补救技术措施。

二是农业生产生物危害预防体系建设。要抓好检疫性有害生物预警防控,打好草地贪叶蛾狙击战,做好苹果蠹蛾等虫情监测和田间排查、做到及时调查、准确诊断、随时上报、安全处置,防止疫情传播扩散。

三是农业生产物资供贮链条体系建设。要做好蝗虫、草地贪叶蛾、苹果蠹蛾、瓜类斑驳病、番茄溃疡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防控监测设备、防治药品、施药器械、人身保护等物资的生产贮备、调度、调控。

四是农业生产科研防控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相病、虫、草、鼠害的科研攻关,对发生规律、流行趋势、分布范围、适应环境、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一篮子贮备技术,研发预防虫、鼠预防药、防治特效药。

五是农业生产应急防控体系建设。成立应急组织,制定防控预案,完善协调调度机制,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做到启动迅速、反应灵敏、物资不缺、及时处置,提高综合防控能力和水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人民生活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