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對茶舍的精緻要求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對茶舍的精緻要求

前言:在中國古代,不同階層對品茗的環境要求也各不相同。朝廷權貴重奢侈、講禮儀;民間更看重友情,品茗重在營造優雅的環境與閒適的氛圍。

唐宋時期,文人品茶大多尚臨溪,以吟詩作賦為樂事;元末明初,崇尚迴歸自然,在山水竹林、鳥語花香之廣闊天地,體悟茶道精神;明中期以後,文人墨客將這些風雅移至室內,於幽靜之處建一小室,稱之茶寮,在鬧中取靜品茶一壺,偷得浮生半日閒,自得其樂。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對茶舍的精緻要求

品茗是雅趣,所以士大夫階層對自己茶寮的要求也格外精緻。

茶寮的淵源

《藝林伐山·茶寮》:僧寺茗所曰茶寮。

“寮”的本意是長排房,僧人住的房舍,裡面或為大通鋪,或隔為簡陋的小間。

在中國古代,茶寮從廣義上看,可分為兩種:

1、百姓休閒消遣的大眾場所,稱之為茶肆或茶坊。

2、私家園林內,家人或朋友間品茗之處,稱為茶室或茶亭。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對茶舍的精緻要求

一、茶肆

唐代《封氏見聞記》:“自鄒、齊、滄、隸,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煮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

可見飲茶之風到唐代盛行,已有煮茶賣茶的店鋪,茶肆成為可供百姓喝茶,又可供過往旅客住宿的場所。

宋《夢梁錄》記載:“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種四時花,掛名人畫,裝點店面,四時賣奇茶異湯。”

宋代飲茶之風更盛,自京城至各州縣,到處都設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後,城內的幾條繁華街巷都設有茶坊。《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飲茶的畫面。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對茶舍的精緻要求

到了南宋,都城臨安(杭州)的茶館裝飾十分講究,經營也相當靈活,除白天營業外,還設有早茶、夜茶,同時還供應湯水茶點等。

到了明清,茶寮多稱茶館。隨著製茶技術的提高和飲茶方法的改進,中國的茶館進入鼎盛時期。茶館遍佈城鄉,有的以賣茶為主,也有的兼營點心、菸酒,還有的兼營說書和演唱。北方多見於大鼓和評書,南方則偏重評話和講唱兼用的彈詞,一直延續到現代。

二、茶室

因古代建築多為木結構,而茶室內設有火爐,還要堆放火炭、乾柴等燃料,為防火患,需要建在主體建築之外。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對茶舍的精緻要求

在私家園林中,一般茶室蓋在書齋旁,如果有假山或靜湖陪伴,就顯得更加高雅。

古代文人墨客多出生在富貴溫柔之鄉,不但飽讀詩書,更有閒情逸致。想那歲月漫長,偶有幾位知己好友前來做客,大家都是情趣相投的富貴閒人,不為生計煩憂,聚首便是暢快相談,如此場合,豈能少了清茶一杯?

故而首要事務,是建茶室一處,其中備好精緻茶具,還有當年採下的新茶,每日去山間取回清澈的泉水煮茶,濃香撲鼻。

茶寮雅趣:古代文人對茶舍的精緻要求

最好再調教一個乖巧伶俐的童子,別的事一概不做,專管茶事,只把端茶送水的差事做得精湛。友人來了,只須一個眼神,寒泉煮茶,當碧青的茶湯倒入精緻的瓷碗時,談興上來,還可以童子取笑,也十分應景。

中華文化中品茗和茶寮的發展歷史,從唐的華麗奔放,到宋元的沉靜內斂,再到明清的精緻雋永、清幽脫俗,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茶寮佈置、茶具審美、茶席掛畫、茶席焚香等傳承,為我們現代的茶席文化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啟發和借鑑。

在別緻的環境中品茶,或許能體會到塵心的淨化、心靈的空明,樂而忘返的品茶意境,此雅趣亙古通今。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