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褂,总是挂在堂屋里的几根柱子上,沉默着

以前在我们村家里有几个劳动力,就有几件羊皮褂子,细细的羊毛从下摆和袖孔里伸出来,或白的,或黄的。因为山里人养的羊有黑山羊,毛羊,还有黄羊,边子的针脚粗细匀称,隔距不乱。穿着它,走动时,羊毛会在风里飘动,就像一个活物。

羊皮褂,总是挂在堂屋里的几根柱子上,沉默着

在我们山里人来说,是离不开它的,祖祖辈辈,像家族里的姓氏一样的传承。屋子里只有背篓、镰刀、锄头、簸箕、绳子,没有它不算圆满。背柴、背草、背粪、背粮食,穿上它,它就帮你承受了对背部的摩擦力,肩部的勒力。似乎背上的重量也减轻了许多,它就像一个奴仆,一个沉默的爱人。

羊皮褂,总是挂在堂屋里的几根柱子上,沉默着

在劳累之后,想休息一下时,把它脱下来垫在地上,坐在上面就像坐在软软的地毯上,甚至躺下去,看天空中的白云在蓝天里浮动,带着疲劳,一会儿就消散了。那玩着蚂蚁的小孩睡着了,也不用抱回家,脱下皮褂子,把他放在上面,再盖上一件衣服,就当是温床了,再做上一个美美的梦。放牛羊的下雨天,穿在身上,挡住了雨水,垫在地上,隔离了潮气。

羊皮褂,总是挂在堂屋里的几根柱子上,沉默着

总有闲暇的时候,几个老人坐在院坝边上,一边裹着卷烟,一边一起缝制羊皮,他说:“我这个皮子好啊!是个又高又大的头羊。”他一边说着一边扯起前摆的一角,那皮子厚实,白色的毛又粗又长,穿在他的身上,也显示出了那头羊的雄壮。

羊皮褂,总是挂在堂屋里的几根柱子上,沉默着

一张羊皮从一只羊身上刮下来,用几根木棒把它撑起来,挂在屋顶,待风吹干。吹干后是硬邦邦的,摔在地上都能发出“哐”的声音。制作的时候,先用火塘里的灰(也就是做饭烧柴的灰)调成稀泥状,敷在羊皮上。柴灰是碱性的,这样能使它变软。敷上一天半的时间,就把它固定在一个叫“羊角叉”的工具上,然后用铲刀使劲地铲,铲除羊皮上多余的脂肪及多条皮层。这样需要很大的力气,常常看见长辈们脸上挂满了汗珠,还有几滴总是摇摇欲滴的样子。他们铲啊铲,把村里人生命中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羊皮褂上了。接下来就是用猪油抹在皮子上使劲地揉,使油渗进皮里,这样它就很耐磨,一件羊皮褂至少能穿七八年甚至十多年。他们揉啊揉,把他们生命中所有的爱都揉进了羊皮褂里,他们是用心做的羊皮褂子啊!最后裁剪,缝制,穿在身上,晃眼看上去,一只羊,曾经死了,这会儿似乎又活了。

羊皮褂,总是挂在堂屋里的几根柱子上,沉默着

现在的年轻人也好像并不太稀罕这种物件,因为公路修通到了自家屋门口,需要背的时候也少了,犁地的牛也换做铁牛了,所以卖了那些牛和羊,把那些放牛羊的工,拿来休闲了。老祖宗们留下的东西像一朵花儿似的渐渐地凋谢了。

羊皮褂,总是挂在堂屋里的几根柱子上,沉默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