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式教育: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夢想,就能一舉成功?

01.

我們都知道,父親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佔據重要位置,父親是孩子內心價值體系影響力最大的人。

每個孩子都渴望自己的父親能夠陪自己玩耍,陪自己快樂成長。但是父親往往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事業、自己的抱負上。

不怕父親有抱負,就怕父親把自己實現不了的抱負強加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延長線,繼承自己的夢想,把孩子當作完成夢想的利器。

這樣的父愛並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甚至對孩子是不利的。

滿足孩子需求的父愛,能夠讓孩子建立肯定自己、肯定世界的信念體系。

如果把自己的需求強加給孩子,忽視孩子真正的需求,會誘發孩子產生焦慮感,對自身存在的價值產生懷疑。

父式教育: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夢想,就能一舉成功?

在電影《向日葵》中,愛好畫畫的父親因歷史原因沒能成為藝術家,便強硬地給9歲的兒子向陽定下成為畫家、完成父親藝術夢的人生目標。

向陽的童年回憶大部分都是父親拿著棍棒讓他畫畫的畫面,以及自身無法擺脫的無力感。

曾經為了反抗父親,他試圖用縫紉機扎手、用畫畫的手去撿鞭炮,甚至想逃離去廣東,但這一切都沒能讓父親放棄為他定製的人生道路。

當他成為畫家後,他與父親的“戰爭”卻沒有熄火。知道父親想要孫子,他便一直不想要孩子,甚至讓已懷孕的妻子去打掉孩子來反抗父親。

向陽最終完成父親的藝術夢,卻無法與父親冰釋前嫌,心裡始終痛恨父親掌控他的人生。

紀伯倫在《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寫道:你的兒女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正如向陽的父親,將自己的思想、願望、理想等強加給孩子,除了扼殺孩子其他可能性,還會再孩子心底留下一道叫“父親”的創傷。

父式教育: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夢想,就能一舉成功?

02.

人的心理創傷有那麼多種,卻沒有想到有一種創傷叫“父親”。

嚴重的是,父親給的創傷,需要孩子付出一輩子的努力來修復。

澳大利亞鋼琴家戴維·希爾什菲爾德的一生都致力於用鋼琴來反抗父親彼得。

他的父親在發現戴維的鋼琴天賦,便把全部的期望寄託在戴維的身上。戴維彈的好得到的是父親的批評,彈不好便少不了一頓打罵。

年少的戴維面對父親的專橫無能為力,被迫接受父親的思想和價值觀。

彼得經常給戴維灌輸“違抗父親會得到懲罰”“你是一個壞孩子”。戴維就這樣被父親洗腦,成為父親獲得成就的傀儡。

當戴維有機會遠赴英國留學時,便不顧父親的反對,義無反顧逃離父親。

在英國遇到他的導師,在伯樂的指導下,戴維鋼琴技術與日俱增。

在一場音樂會上征服了父親最希望他掌握的曲子《拉赫瑪尼諾夫第三交響曲》。

征服這首曲子,同時意味著他對父親的反抗達到最高潮,隨後戴維的精神便崩潰了,在精神病院度過10年。

當他從精神病院出來後,在餐廳裡做一名普通的鋼琴師,拋棄以前的姓氏,使用新的姓氏“Shine”,意味著自己的重生。

戴維的精神崩潰來源於父親給的創傷,即使父親不在身邊,但是戴維卻一直籠罩在父親的陰影下,鋼琴成為他反抗父親的武器。

父式教育: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夢想,就能一舉成功?

每個人生而不同,孩子的可愛之處正在於他們的奇思妙想,但是專橫的父親卻只允許孩子只能有一個想法,那就是完成父親的期望。

這對於孩子來說是致命傷,畢竟人的本能是嚮往自由的,對父親的“禁錮”只能讓孩子感到厭惡。

楊燕在《父親教養方式、幸福感及心理彈性的關係研究》表明父親教養方式中懲罰嚴厲因子、拒絕否認因 子與主觀幸福感及心理彈性均呈現顯著負相關。

也就是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打罵、否定孩子只會降低孩子的幸福感。

在每個孩子心中,父親是形象是偉岸的,對父親充滿敬佩。

但如今,自己敬佩的父親卻將自己作為實現理想的工具,並不是因為愛我。甚至為了所謂的理想,對自己嚴刑拷打。

在這樣的環境下,還能奢望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體系,擁有健康的心理嗎?

父式教育: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夢想,就能一舉成功?

03.

如果一定要孩子“繼承”父親的抱負呢?那麼父親就更需要發揮好父親的榜樣角色。

當孩子看到父親為了夢想付出的努力,當孩子看到父親追尋夢想時光彩四溢的申請,當孩子體驗到與父親一起追逐夢想的快樂,那麼孩子自然會跟隨父親。

今年中國70週年大閱兵,在火箭軍受閱的方隊就有這麼一對父子同時接受人民的檢閱。

父親是火箭軍某一個方隊的將軍領隊,兒子是乘載員,名為袁峰。

以袁峰的成績本可以上重點本科大學,但他卻選擇和父親一樣的職業。

不難看出父親為保家衛國的夢想、作為軍人不卑不亢的英勇形象給袁峰樹立了堅定的榜樣。

才使這位年輕人放棄相對輕鬆的大學,並主動要求到一線部隊,願意跟隨父親成為一名軍人。

想起初中的一位同學。

他的父親是退役的軍人,他從小到大的夢想就是當兵。

當其他朋友在假期裡組隊打怪、打籃球,他卻跑去練散打。學生軍訓時,從未聽過他喊累。

之後果斷去當兵了,再有消息時,他儼然成為一名武警軍人。

作為父親,要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你,並不是說把自己的期望強加給孩子,而是讓孩子看到你為夢想而發光的樣子。

孩子的眼睛就像相機,時刻觀察父親的舉動,並且模仿著父親行為。

如果為了讓孩子實現你的夢想而嚴格要求、棍棒伺候,難免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時,他就成為印刻在腦海裡嚴厲的父親。

不懂得怎麼跟自己的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不懂得怎麼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只能把自己經歷過的加諸在孩子身上。

父式教育:讓孩子繼承自己的夢想,就能一舉成功?

04.

當父親與孩子產生衝突,母親是最好的緩衝劑。上可讓父親從高度期望中冷靜,下可減輕孩子的憂慮。

但是在《向日葵》中母親的訴求與父親相同,認同父親的教育方式。

戴維·希爾什菲爾德的母親的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沒有能力保護孩子。

這才讓孩子陷入父親追夢的漩渦裡。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母親的作用也不可忽略。

但最作用的是把握好邊界

還是那句老話,孩子是作為獨立個體而立於世的,並不是你的依附品。孩子有個人思想、個人世界,父親支持與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下一個自己。

父親的理想應該是父親的人生產品,而不是孩子的必需品。

*作者簡介:哩子:心理諮詢師、電影愛好者。從電影裡感悟心理現象,應用於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