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也好勇過我”,子路逢“周秦之變”結纓以誓死捍衛士人精神

文:文史趣雜談

素有“孔門十哲”之稱的子路,作為孔子門下的一位不可忽視的學生,前後經歷著成長所帶來的轉變。他與孔子所親睞的顏回有所區別,有過世俗浸染的魯莽,甚至還欺凌過孔子,因此子路的賢士之路,預示著思想教化的重要性。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富有代表性士大夫階層,關於子路的轉變成長直到最後的死亡,都透露出士大夫獨特的精神意蘊。

一、從一介匹夫到士大夫武德精神的踐行者,子路的轉變以及最終的結纓,都是思想教化以及個人進修的結果,提出一種別樣的人文關懷,即使是悲劇收尾,仍具深厚意蘊

子路出身貧寒,常常食不果腹,其人性格耿直快言快語,不拘泥於禮儀形式,在外面喜歡出風頭。

佩戴著雄雞樣式的帽子以及鋒利的寶劍,對孔子的學說嗤之以鼻,後來在孔子的循循善誘之下,子路有所轉變,但是其見義勇為的正義感不曾消失。

“由也好勇過我”,子路逢“周秦之變”結纓以誓死捍衛士人精神

子路

相比較於同門師兄顏回那樣懂得迂迴,子路有一說一從不遮掩,子路就曾評價南子“美而好淫”,這一點受到了孔子的賞識。孔子認為,在審理案件時,子路說出的事情甚至可以不用加以分析考證。可見子路形象之鮮明。

子路曾經去邵擔任首長,當時邵為了發現交通,力圖通過修建大運河來革新交通水平。由於生產力水平的缺陷,繁重的工作量時常讓百姓感到苦不堪言,由於賦稅徭役較重,百姓們的做工積極性較低。

子路見此,用自己的財富來給百姓發放補貼,買來大量的糧食提供食物供給。孔子得知子路的這種做法之後,趕忙派人趕往邵阻止子路的這種行為,將做飯的鍋都給砸了。

子路不理解孔子的意圖,跑去找老師理論。子路曰:

“夫子嫉由之為仁義乎”?

孔子向子路解釋到,你作為一個地方官員,不能有所逾越,你對百姓的這種過分仁義的行為,侵犯了官員的實際職責,是一種

“侵官”的行為,子路由此恍然大悟。

“由也好勇過我”,子路逢“周秦之變”結纓以誓死捍衛士人精神

子路“侵官”

另外在子路師從孔子以來,孔子一直以淵博的學識影響著子路,從德行到文學藝術上教授子路,並向其灌輸政治主張。

孔子經常向別人稱讚子路,表示子路很適合擔任後勤方面的職位,子路一路跟隨孔子傳教,耳濡目染之中學習孔子思想,成為兼濟天下的士大夫。

後來子路帶著孔子的期待正式步入官場,除了擔任首長之外,還受到了邵當地名門望族季氏家族的賞識,當過一段時間的季家大總管,還做過“費宰”。這都為子路日後的殉道者道路埋下了伏筆。

到了魯哀公十五年時,子路詮釋自己的勇猛,不懼怕生死都要前往局勢混亂的衛國,發誓要救出孔悝,卻沒有想到慘遭屠殺,最後結纓而死的子路在臨死前提出了“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主張,從容就義的肝膽讓人敬佩。

由於子路本人自帶著尚武精神,再加上融合孔子一貫所強調的“仁義”,“合乎道義”的武德精神中所傳播出來的“善”,讓儒家學說增色,也標誌著貴族文化的一種崩盤。在孔子的教化之下,子路成功完成了魯莽之父向殉道者的成功過渡。

二、周秦之變的時代導向,士大夫階層手握社會重新洗牌的主導權,從“初稅畝”到私學興盛,再到社會獎懲制度的完善,富國強兵的夢想得以實現,士大夫”術業有專攻“式進行社會輔助

對於子路最後的選擇,在稱讚其道義值得同時,本身當時的時代,就是子路選擇的一種催化劑。

在春秋戰國時期,本身就充斥著動盪與不安,思想上的百家爭鳴下各路學派思想的爭相出現,子路所代表的信奉的儒家學派,在當時的學術界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等人的傾力倡導之下,出世的儒家觀念滲透到了每一個士大夫的骨髓之中,士大夫群體的不斷壯大,也是的儒家學說有了最有利的群體支撐。

接著就是來自經濟上的作用力,井田制度的崩潰大多來自於魯國的施壓,魯國頒佈一系列法令進行經濟上的改革,比如說“初稅畝”以及“相地而衰徵”,不論田地的實際歸屬種類,都收取一定份額的關稅。

“由也好勇過我”,子路逢“周秦之變”結纓以誓死捍衛士人精神

“初稅畝”

這些土地上的措施使得國家的財政收入增加,並承認土地的私有制,促進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確定了一種新型的土地佔有關係。

到了政治上,推行郡縣制之後,周王朝先前建立的層層分封制受到了破壞,“禮崩樂壞”的態勢逐漸抓緊,再加上卿大夫的獨斷專權,周朝的封建制度一度受到了嚴重的摧毀。

並且在孔子周遊列國的積極倡導之下,民間“私學”的興盛,更是促進了百姓思想上的進步,農民們在這種重學風氣之下,也不再甘於種地勞作,在農閒時,有計劃有組織的參加軍事訓練,促進了當時軍隊建設的發展。

“由也好勇過我”,子路逢“周秦之變”結纓以誓死捍衛士人精神

民間“私學”的興盛

以上的這些變化與改革,皆是“周秦之變”的有力證明,對於封建國家周王室來說,苦心建立起來的血緣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似乎已經處於邊緣化,不太適用於當時社會的發展。

血緣維繫的社會關係破滅之後,士大夫開始真正登上歷史舞臺,子路就是成長於那一時期士大夫階層的突出代表。他們的出現代表著當時社會中,階級固化的一種突破,貴族世襲已經立不住腳跟。

相比較於像子路這一類的“庶人”,他們出身普通了解民間疾苦,更適合擔任國家的引路人。忽略掉出身,在“周秦之變”之後,出身卑微的人憑藉自身的努力以及功績,同樣能夠獲得自我價值以及社會上的認可。

“由也好勇過我”,子路逢“周秦之變”結纓以誓死捍衛士人精神

周秦之變

後期“論功行賞”制度的日益完善,更是一種社會等級的重新洗牌。對於子路而言,這正是其嶄露頭角的好機會。後來在歷史記載中,也明顯能夠感知到子路自己將自己送上了高位。他在楚國,受到人們的追捧,所受到的待遇也是貴族才能享受到的。

在孔子的耳提面命之下,子路身上帶著當時士大夫階層的兩個突出特點,家道中落且又文武雙全,堪稱當時社會的棟樑之材。

三、士大夫精神的不斷傳承,子路作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對於儒家學說的傳承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影響,殉道者的身份為子路贏得了名聲與讚譽,標誌著士階層人生軌跡的崛起

歷史上曾經這樣評價子路:

“晉人慾伐衛,畏子路,不敢過蒲”

可見子路本人所表現出來強大的軍事實力。某種程度上來所,甚至可以說子路就是一個全能型的人才,憑藉軍功一躍成為貴族,就是時代對於子路的一種饋贈。

子路作為孔子具有代表性的學生,巧妙

將“武德文化”與“士人精神”結合在一起,即使後期舊貴族消失之後,武德文化不再適合登上大雅之堂,但是正統德士人精神倒是流傳廣泛。

即使子路最終從容之死,帶有著太多的惋惜,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子路就是孔子傳播思想道路上一個最好的可舉之例子。孔子見證了子路從傲慢無禮,成長為一個遵循禮儀的大雅之士,可見思想對於人行為的影響。

孔子以及後世弟子後來在傳教的道路上,經常有介紹子路的故事。稱子路為可造之才,並且早就顯示出其高尚的品質以及智慧。子路小時候家貧,在飢寒交迫的冬日,子路為了能讓父母吃上一口熱飯,因此跨越好幾座大山,去親戚家借米,往返煮飯給父母吃而沒有絲毫的怨言。

“由也好勇過我”,子路逢“周秦之變”結纓以誓死捍衛士人精神

子路去親戚家借米

另外當孔子進行遊學時,甚至是全國範圍內的興辦私學,子路都將成為孔子口中的佳話,就比如說孔子就一直在不同方面稱讚子路。在軍事方面,就曾這樣評價子路: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

其實子路在營救孔悝之前,或許可以不必命送於黃泉,子羔就曾勸說子路,實在是沒有必要去冒險,堅守道義又何必用自己的生命來踐行。

總體而言,“周秦之變”是子路人生之中的一個重要機遇期,即使是成為了一個殉道者,順理成章成為後代的尊崇者。孔氏弟子以子路的成長來進行勉勵,以此壯大儒家學說的影響力。再加上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助推,儒學擁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至於歷史文獻中對於子路之死的不同評說,不管是為了營救主公還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子路的事蹟就是對於“志伉直”的形象表現,也讓旁人感受到了士大夫所流露出的那種風骨與氣概。

參考歷史典獻:

《史記》

《左傳》

《荀子》

《說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