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也好勇过我”,子路逢“周秦之变”结缨以誓死捍卫士人精神

文:文史趣杂谈

素有“孔门十哲”之称的子路,作为孔子门下的一位不可忽视的学生,前后经历着成长所带来的转变。他与孔子所亲睐的颜回有所区别,有过世俗浸染的鲁莽,甚至还欺凌过孔子,因此子路的贤士之路,预示着思想教化的重要性。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富有代表性士大夫阶层,关于子路的转变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都透露出士大夫独特的精神意蕴。

一、从一介匹夫到士大夫武德精神的践行者,子路的转变以及最终的结缨,都是思想教化以及个人进修的结果,提出一种别样的人文关怀,即使是悲剧收尾,仍具深厚意蕴

子路出身贫寒,常常食不果腹,其人性格耿直快言快语,不拘泥于礼仪形式,在外面喜欢出风头。

佩戴着雄鸡样式的帽子以及锋利的宝剑,对孔子的学说嗤之以鼻,后来在孔子的循循善诱之下,子路有所转变,但是其见义勇为的正义感不曾消失。

“由也好勇过我”,子路逢“周秦之变”结缨以誓死捍卫士人精神

子路

相比较于同门师兄颜回那样懂得迂回,子路有一说一从不遮掩,子路就曾评价南子“美而好淫”,这一点受到了孔子的赏识。孔子认为,在审理案件时,子路说出的事情甚至可以不用加以分析考证。可见子路形象之鲜明。

子路曾经去邵担任首长,当时邵为了发现交通,力图通过修建大运河来革新交通水平。由于生产力水平的缺陷,繁重的工作量时常让百姓感到苦不堪言,由于赋税徭役较重,百姓们的做工积极性较低。

子路见此,用自己的财富来给百姓发放补贴,买来大量的粮食提供食物供给。孔子得知子路的这种做法之后,赶忙派人赶往邵阻止子路的这种行为,将做饭的锅都给砸了。

子路不理解孔子的意图,跑去找老师理论。子路曰:

“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

孔子向子路解释到,你作为一个地方官员,不能有所逾越,你对百姓的这种过分仁义的行为,侵犯了官员的实际职责,是一种

“侵官”的行为,子路由此恍然大悟。

“由也好勇过我”,子路逢“周秦之变”结缨以誓死捍卫士人精神

子路“侵官”

另外在子路师从孔子以来,孔子一直以渊博的学识影响着子路,从德行到文学艺术上教授子路,并向其灌输政治主张。

孔子经常向别人称赞子路,表示子路很适合担任后勤方面的职位,子路一路跟随孔子传教,耳濡目染之中学习孔子思想,成为兼济天下的士大夫。

后来子路带着孔子的期待正式步入官场,除了担任首长之外,还受到了邵当地名门望族季氏家族的赏识,当过一段时间的季家大总管,还做过“费宰”。这都为子路日后的殉道者道路埋下了伏笔。

到了鲁哀公十五年时,子路诠释自己的勇猛,不惧怕生死都要前往局势混乱的卫国,发誓要救出孔悝,却没有想到惨遭屠杀,最后结缨而死的子路在临死前提出了“君子死而冠不免”的主张,从容就义的肝胆让人敬佩。

由于子路本人自带着尚武精神,再加上融合孔子一贯所强调的“仁义”,“合乎道义”的武德精神中所传播出来的“善”,让儒家学说增色,也标志着贵族文化的一种崩盘。在孔子的教化之下,子路成功完成了鲁莽之父向殉道者的成功过渡。

二、周秦之变的时代导向,士大夫阶层手握社会重新洗牌的主导权,从“初税亩”到私学兴盛,再到社会奖惩制度的完善,富国强兵的梦想得以实现,士大夫”术业有专攻“式进行社会辅助

对于子路最后的选择,在称赞其道义值得同时,本身当时的时代,就是子路选择的一种催化剂。

在春秋战国时期,本身就充斥着动荡与不安,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下各路学派思想的争相出现,子路所代表的信奉的儒家学派,在当时的学术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等人的倾力倡导之下,出世的儒家观念渗透到了每一个士大夫的骨髓之中,士大夫群体的不断壮大,也是的儒家学说有了最有利的群体支撑。

接着就是来自经济上的作用力,井田制度的崩溃大多来自于鲁国的施压,鲁国颁布一系列法令进行经济上的改革,比如说“初税亩”以及“相地而衰征”,不论田地的实际归属种类,都收取一定份额的关税。

“由也好勇过我”,子路逢“周秦之变”结缨以誓死捍卫士人精神

“初税亩”

这些土地上的措施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并承认土地的私有制,促进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确定了一种新型的土地占有关系。

到了政治上,推行郡县制之后,周王朝先前建立的层层分封制受到了破坏,“礼崩乐坏”的态势逐渐抓紧,再加上卿大夫的独断专权,周朝的封建制度一度受到了严重的摧毁。

并且在孔子周游列国的积极倡导之下,民间“私学”的兴盛,更是促进了百姓思想上的进步,农民们在这种重学风气之下,也不再甘于种地劳作,在农闲时,有计划有组织的参加军事训练,促进了当时军队建设的发展。

“由也好勇过我”,子路逢“周秦之变”结缨以誓死捍卫士人精神

民间“私学”的兴盛

以上的这些变化与改革,皆是“周秦之变”的有力证明,对于封建国家周王室来说,苦心建立起来的血缘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似乎已经处于边缘化,不太适用于当时社会的发展。

血缘维系的社会关系破灭之后,士大夫开始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子路就是成长于那一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突出代表。他们的出现代表着当时社会中,阶级固化的一种突破,贵族世袭已经立不住脚跟。

相比较于像子路这一类的“庶人”,他们出身普通了解民间疾苦,更适合担任国家的引路人。忽略掉出身,在“周秦之变”之后,出身卑微的人凭借自身的努力以及功绩,同样能够获得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上的认可。

“由也好勇过我”,子路逢“周秦之变”结缨以誓死捍卫士人精神

周秦之变

后期“论功行赏”制度的日益完善,更是一种社会等级的重新洗牌。对于子路而言,这正是其崭露头角的好机会。后来在历史记载中,也明显能够感知到子路自己将自己送上了高位。他在楚国,受到人们的追捧,所受到的待遇也是贵族才能享受到的。

在孔子的耳提面命之下,子路身上带着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两个突出特点,家道中落且又文武双全,堪称当时社会的栋梁之材。

三、士大夫精神的不断传承,子路作为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对于儒家学说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殉道者的身份为子路赢得了名声与赞誉,标志着士阶层人生轨迹的崛起

历史上曾经这样评价子路:

“晋人欲伐卫,畏子路,不敢过蒲”

可见子路本人所表现出来强大的军事实力。某种程度上来所,甚至可以说子路就是一个全能型的人才,凭借军功一跃成为贵族,就是时代对于子路的一种馈赠。

子路作为孔子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巧妙

将“武德文化”与“士人精神”结合在一起,即使后期旧贵族消失之后,武德文化不再适合登上大雅之堂,但是正统德士人精神倒是流传广泛。

即使子路最终从容之死,带有着太多的惋惜,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子路就是孔子传播思想道路上一个最好的可举之例子。孔子见证了子路从傲慢无礼,成长为一个遵循礼仪的大雅之士,可见思想对于人行为的影响。

孔子以及后世弟子后来在传教的道路上,经常有介绍子路的故事。称子路为可造之才,并且早就显示出其高尚的品质以及智慧。子路小时候家贫,在饥寒交迫的冬日,子路为了能让父母吃上一口热饭,因此跨越好几座大山,去亲戚家借米,往返煮饭给父母吃而没有丝毫的怨言。

“由也好勇过我”,子路逢“周秦之变”结缨以誓死捍卫士人精神

子路去亲戚家借米

另外当孔子进行游学时,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兴办私学,子路都将成为孔子口中的佳话,就比如说孔子就一直在不同方面称赞子路。在军事方面,就曾这样评价子路: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

其实子路在营救孔悝之前,或许可以不必命送于黄泉,子羔就曾劝说子路,实在是没有必要去冒险,坚守道义又何必用自己的生命来践行。

总体而言,“周秦之变”是子路人生之中的一个重要机遇期,即使是成为了一个殉道者,顺理成章成为后代的尊崇者。孔氏弟子以子路的成长来进行勉励,以此壮大儒家学说的影响力。再加上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助推,儒学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至于历史文献中对于子路之死的不同评说,不管是为了营救主公还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子路的事迹就是对于“志伉直”的形象表现,也让旁人感受到了士大夫所流露出的那种风骨与气概。

参考历史典献:

《史记》

《左传》

《荀子》

《说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