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國家數據表明每5箇中國人當中就有1個在流動。有些人流動,最後穩定;有些人流動,最後就會變成流浪。在城市化過程中,城鄉移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構成。


戶籍人口的城鎮化≠常住人口的城鎮化


我國官方主要有兩個數據報告:一個叫流動人口數據,一個叫做農民工數據。

流動人口的定義是由國家衛健委提出,農民工的定義則是由國家統計局提出,這兩個定義都是來自於國家官方機構,但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結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農民工的數量還在增長;國家衛計委的數據卻顯示流動人口數量已經開始下降。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如圖所示:衛健委定義流動人口是在本地居住一個月以上,非本區包括縣市戶口15週歲及以上的人;而對於農民工的定義是:戶籍在農村,本地從事非農產業,外出就業六個月以上的勞動者。所以目前從官方的角度來看,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外流動,這是一個挑戰。

中國城鎮化有一個特殊之處——戶籍人口的城鎮化和常住人口的城鎮化是不一樣的,正因為有這樣一個問題,所以在以下圖表中可以看到,這兩者的數據有非常大的差距。2018年的的城鎮化率到底是59.58%還是43.37%?

關於國家給出的相關定義,戶籍人口很簡單:指戶口在本轄區的所有人口,有可能居住在本轄區,也有可能不居住在本轄區。常住人口就很複雜:戶口在本轄區,人也在本轄區;戶口在本轄區,但離開本轄區半年以下;人在本轄區,但戶口待定;以及最後一個戶口在本轄區之外,但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

從這樣的定義當中我們可以看得到說:59%和43%之間的差別一定是存在的。但是這兩個數據之間會產生怎樣的交叉,又會導致怎麼樣的差異,這件事其實不清楚。

在2017年各省人口的圖表中也顯示:常住人口超過戶籍人口100萬以上的都是位於靠近東部沿海城市,然後常住人口小於戶籍人口的人都在中部,而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相差低於一百萬人的,是在中西部。所以中國現在從人口結構上來說,其實已經開始分層。

誠如新市民產業與創新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系副教授褚榮偉博士所總結:長三角、珠三角,甚至京津冀的都市圈,是經歷了10-20年的形成過程的。而想要在中部或者中西部再用同樣的方式再去打造一個這樣的都市圈的可能性,是很低的,這又是一個挑戰。


什麼是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首先得有市民,才能有新市民的概念。

1、什麼是市民?

市民在西方國家被稱作公民,有公民社會、有公民citizenship,這個概念在西方的哲學當中是非常普及的。但中國對於市民的定義,其實比較簡單直接,是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市裡的合法公民,在褚榮偉博士看來:隨著流動人口的出現,大量不完全滿足條件的人也居住在城市之中。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他認為將市民的定義拆開來看,首先是身份上一定要有城市戶籍,這個是法理上必須要滿足的條件;第二個就是在地域上一定要居住在城市轄區的;第三個是職業上不能從事農業生產。

2、什麼是城市?

上海算城市,崑山也算城市,在中國整個行政體系當中,關於城市的定義是非常複雜的,它可以是縣級市,它可以是縣,它可以是每個縣上的那個區,它可以是地級市,也可以是直轄市。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從我們整個國家的行政體系來說,如果把鄉變到鎮,讓所有的人都從鄉村搬到了一個比較集中的鎮上,這算不算城鎮化?以前是算的,因為你不在鄉村了,至少居住在鎮上。

但是現在討論流動人口和農民工的時候,其實更希望的是鎮上的人能不能去到縣,然後再從縣到地級市,最好這個地級市是在一個大的都市經濟圈當中,這個是未來我們所希望的。

相較於市民,城市的概念就非常複雜,要做新市民產業上的投資,就必須明白城市到底是什麼。下圖是第一財經每年發佈的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按照GDP規模和人均收入給城市分了類: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如圖所示:城市不是隻有北上廣深,還有荊門、長治、永州這樣的城市,這些城市從體量、數量上來說情況更復雜,又有各自的特點,所以城市的情況在中國是很複雜的。

我國從2014年開始決定以人口為城市分類:1000萬以上人口的叫超大城市,然後依次分為特大城市、I型城市、II型城市、中小城市與小城鎮。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所以,每一個口徑和每一個視角,對中國的城市的理解和認知都是不一樣的。這會使得市民化或者說中國新市民的定義上也很複雜。

再回到城市這個話題,儘管國家分類了那麼多城市,北上廣深叫作超級大城市。但經濟學家會否認:

錯!中國的大城市不夠大,小城市不夠小。

這個是根據一個叫Zipf法則來說的,按照Zipf法則,在一個國家當中人口數量排名第二的城市,它的人口應該是排名第一的城市的二分之一,以此類推。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這就是為什麼東京會有那麼大的都市圈,法國巴黎、甚至首爾都是這樣,所有發達國家都會有這種情況。

中國的城市不是太大而是太小,所有城市病的產生,不是因為太大,而是因為城市的管理運營出現了問題,面對一個1000萬人口的城市和5000萬人口的城市,如果還是同樣的運營方式,那肯定是不行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城市大的好處是所有的公共投資於服務都會越來越划算,修一條地鐵,500萬的人用和2000萬人用經濟效益是不一樣的,所以從投資回報上來說,城市做大一定是有效的。這意味著什麼?如果哪一天我們所有限制人口流動的政策取消之後,城市會符合自然的經濟規律,大城市肯定會越來越大。

而國家的城市政策也開始改變了,在2014年的時候國務院出了一條《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到2020年)》,當時的三個要點是:1.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2.加快發展中小城市,3.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這明顯是不符合經濟規律的,也正是因為它,導致了我們現在的大城市不夠大,小城市不夠小。

直到2019年終於開始改變,提出了叫收縮型中小城市的新概念,意思是說有些小城市不要再開發,它的收縮是自然規律導致的;然後第二條叫放寬大城市的落戶限制;第三個叫大幅增加超大、特大城市的落戶規模。

所以在未來每個地方政府,尤其像是大城市的政府,要研究落戶政策是怎麼設計的,會是一個挑戰。

褚榮偉博士也給出案例解說:上海積分落戶按照要求要120分,假使復旦大學博士畢業的人就已經有110分了。但對於流動人口來說,120分沒有辦法拿到,而且政府會有自己的考慮:流動人口來落戶的話要不要?這批人是低端人才,不是政府想要的人,政府想要的是海歸,比如海外博士立馬給一百分。這當中個人的意願和政策的約束都會相互發生一些作用。

根據新的政策,對於新市民來說,II型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戶口不再是限制條件。I型城市、超大、特大城市戶口仍是關鍵問題,但在《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有一句話:允許租賃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戶口落戶。

什麼是城市公共戶口?城市公共戶口和城市市民的合法戶口有什麼樣的差別?這當中就有很多擦邊球可以打.可以專門設立一個城市公共戶口,公共戶口的有些福利、有些公民權益,跟本地戶口是不一樣的。

褚榮偉認為未來超大城市一定會這麼做。他指出:有人會擔心如果一下子讓所有的人都享受本地戶口的權益,怎麼去管?現在的城市管理精力已經跟不上了,再多那麼個1000萬外來人口,怎麼辦?這些都是城市管理上的問題。

3、什麼是新市民?

新市民的前提條件是從其它地方流動而來,並穩定居住在城市之中的人口。這當中有幾個概念:先是流動,然後是定居。

假設這類人按照流出地的農業人口和流出地的非農人口為標準進行劃分:比如說他是崑山市的人,他其實是有崑山市城鎮戶籍的,但他剛去了上海,他沒有上海本地城市戶口,所以他是城鎮戶籍流動人口。

這兩部分的體量,西南財經大學在2010年做了一個研究,得出了城鄉移民與城鎮戶籍流動人口的比例。

在新的2019年規劃當中提到關於落戶問題,提了新市民的三類主要群體。第一類叫“農業轉移人口”,第二類是“城市間轉移就業人口”,第三類是“高校和職業院校畢業生”。“農業轉移人口”和“城市間轉移就業人口”是最大量的,也是目前公共政策上最主要的考慮對象。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但回到對新市民的定義,“居住”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定義裡插入了一個居住時間的因素,官方在統計時常用的是半年,但半年還是不夠長,很有可能過了下一個月,人就離開這座城市了。

新市民在一個城市的駐留時間,平均會有多久?在翻閱大量報告後,褚榮偉給出了五年的設想,他表示:“這些報告有的說四年,有的說六年,我提出了五年這樣一個設想,也就是說如果他能夠在城市穩定居住五年,他會開始習慣、適應,他也不再想回去。”

“我在做訪談的時候,會遇到諸如在上海穩定居住了20年的人,但當我問他,你在最開始出來的時候是怎麼樣的?他會回答一開始就是從這流浪到那,從那流浪到這,出去再回來,回來再出去,但他經過一輪迭代,大概五年的時間,他會結婚,會發現他不能只沉浸在流浪中,會發現村子裡的人都已經穩定下來了,我都成了村子裡最沒有出息的人,這時候他會有穩定的想法,不管是在城市找份工作,還是在家鄉找一份工作。”

在提到成立“新市民產業與創新研究院”的初衷時,褚榮偉博士表示:“這些人為什麼會想要短期的返費,而不是留下來積累他的人力資本? 肯定不是因為他生下來就想要這樣的,這個過程是非常關鍵的,而這個過程在數據當中從來沒有體現過。要去研究的,要找到原因,這個過程決定他在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是對生活還有希望,或者是徹底放棄人生。我們的研究院主要是在這段時間裡去幫助他們。”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新市民產業與創新研究院是由我的打工網、君灝控股聯合復旦大學頂尖學者於2019年成立打造的課題研究室。

為了深入研究城市化背景下的新市民群體在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狀況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研究院以“守護幸福”為使命,結合學術研究、政策參考、商業應用和民生需求,聚焦新市民生態,發掘新市民群體的內在價值,同時支持研究者成長,促進研究成果誕生。

城市化浪潮下,重新定義市民、城市與新市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