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寫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被人稱為小說家

他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寫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被人稱為小說家

封面圖|劉鶚畫像

文|大秦之歌

他不是一個小說家,卻以小說家的名義留名後世,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獨一無二,只有唯一,沒有第二。這個人就是清末民初寫下《老殘遊記》的劉鶚,他前半生當官、開辦企業做實業,事業做得風生水起,後半生卻被關進牢,譭譽參半,晚景淒涼。不管命運如何,他在中國近現代史上,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

治黃能手

劉鶚1857年9月29日出生於江蘇六合。原名夢鵬,字雲轉,也叫篔湍,譜名震遠。後來他自己改名劉鶚,字鐵雲。至於為何要改掉父親給他起的名字,我們不得而知。

劉鶚在寫《老殘遊記》時,用了筆名,叫鴻都百鍊生,有點日本名的味道。

據說,劉鶚出生時非常聰明,給人“生而岐嶷,穎悟絕人”的好印象。七八歲時和同村的趙同學一起讀書,他“過目成誦,惟不喜時藝”。意思是他悟性好,記憶力很棒,但就是不喜歡那些花花草草的文藝節目,從小是個務實踏實的孩子。19歲時,劉鶚去南京參加鄉試,結果名落榜單。自此以後,他放棄了其它愛好,專心致志學習知識,以圖將來學有所用。過了十年,也就他29歲的時候,再次參加考試,沒有答完考卷,便離開考場放棄考試。可見,劉鶚是一個非常率性之人。

雖然沒有參加科班考試,但並不影響他學習進步。劉鶚喜歡學習,主要得益於他有一個好家庭。他的父親劉成忠幼年時家庭貧苦,後來與李鴻章一起成為童年進士,一生清正廉潔,頗有能力。在河南為官數十年,積極投身到治黃事業之中,幾乎一生都在與治黃打交道。為了總結自己的治黃經驗,他還親筆寫下了《河防芻議》,把自己的治黃實踐寫成了一本書。

有其父必有其子,劉鶚在父親的影響引導下,開始成為清政府一名治黃官員,為了治黃事業,劉鶚開始學習一些河道治理的之術。他先從河工入手,對黃河流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為了提高治黃效率,他還潛心研究勾股開方等數學問題,力求通過科學的方法,達到治黃的目標。

一邊治黃,一邊研究學問,他把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寫成了《勾股天元草》、《弧角三術》、《治河七說》、《歷史黃河變遷圖考》等書,成果頗豐。

他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寫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被人稱為小說家

圖1|劉鶚和友人合影

劉鶚不但有一個好父親,也有一位好母親。劉鶚的母親朱氏出生六合世家,從小精通音律,而且對中醫也有很深的研究,是一位遠近聞名、多才多藝的女子。劉父在外為官,教育孩子的事情自然就落在劉母一個人身上。劉鶚有這麼一位好媽媽,從小就把母親的琴棋書畫、醫學知識全部瞭然於胸。

所以說,劉鶚在醫學、音律方面的知識也不容小覷。成年後的劉鶚是當時社會為數不多的雜家。他自己不但彈得一手好琴,而且還喜歡收藏古琴,據說,他收藏的古琴有數十張,價值連城。

劉鶚在醫學上的造詣也不淺,青年時期就開始在揚州等地懸壺治病,給一些被病魔纏身的人根除疾病,受到人們喜愛。他還把自己醫學知識寫成《溫病條辯歌訣》、《要藥分劑補正》等醫學著作。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新疆勞改的地方用心研究《內經》等醫學典籍,詳細考證內外傷等諸多病症的治療之法,寫下了《人壽安和集》五卷作品。

劉鶚在學習深受太谷學派的影響很深,從他一生來看,太谷學派在他身上根深蒂固。何為太谷學派呢?

大清道光年間,安徽石埭人周星垣,江蘇揚州人張積中、李光炘等人創立了太谷學派,這是一個有點宗教色彩的民間學術派別。以儒家思想為主,兼收佛道思想,倡導尊重人的“良知”,提倡實用主義,要求人們更好的進行社會實踐。其核心主張“萬物皆我胞與,不惟一夫之飢,猶已飢之,一夫之寒,猶已寒之;即一草一木不得其所,亦以為由已所致。”要求人以“立功、立言、立德”為行動指南,以“希賢、希聖、希天”為過程,最終達到“與天地合起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人生境地。

太谷學派所提倡的學說,認為任何一個人,如果能在立功、立言、立德三個方面的任何一個方面取得成就,即便是有一技之長,只要有益於人類,即使肉體死亡,他取得的成就,獲得的事業也會因為受到人們的懷念而存在於天地之間。存在的時間長短,就看你取得的成就有多大。

劉鶚一生的學問和實踐,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太谷學說的影響。他曾經在1876年到1880年,三次拜謁太谷學派的創始人李廣炘,進行學問上的探討,最後一次,正式拜入門下,成為太谷學派的弟子。當時,他成為同門弟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學生。李光炘對劉鶚也是評價甚高,精心授課,親自授記“超凡入聖”的學問。劉鶚為銘心志,入門後還刻了一方“如來小弟子”的圖章,以表達自己求學的決心。

1902年,劉鶚在寫給學派山長黃錫朋的信裡說道:“聖功大綱,不外教養兩途,公以教天下文己任,弟以養天下為己任,各歇心力,互相扶掖為之,上報四重恩,下劑三途苦,同為空同之子孫,同培古今之道脈,同身同命,海枯石爛,無有二心。”

他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寫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被人稱為小說家

圖2|劉鶚《鐵雲藏龜》石印書

從這份信裡,劉鶚表達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從學派的角度,認為一生功業無外乎就是通過教和養兩種途徑進行修煉,同時注重實踐鍛鍊,以天下為己任,才能達到聖人境界。

水利學家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此時的劉鶚剛剛三十一歲,家裡出錢給他捐了一個同知官銜,準備在做一番事業。此時的河南正在遭受水災,黃河在開封、鄭州處決口,沿途各縣均汪洋一片,成為水澤之地。

為了治理黃河決口所造成的災難,清政府派了好幾撥人來治理水患,卻收效甚微,不一而終。搞了一年,花了大把銀子,水患卻沒有除去,很多決口不能合攏,黃河之水依舊侵漫農田,很多失去田地的農民遠走他鄉謀生,死難者更甚。清政府為此震怒,對治理水患的官員下旨撤職查辦,同時把廣東巡撫吳大澂急調河南,任命為署理河道總督,治理黃河水患,辦理河務。

劉鶚得知這個事情後,也趕到河南,自告奮勇的見到了吳大澂,要求參與河道治理工作。他因為父親的緣故,在河道治理方面已經頗有研究。見到吳大澂之後,他博引詳徵,提出了“築堤束水,束水攻沙”的建議。

吳大澂聽完之後,非常贊成,於是把劉鶚留在身邊,讓他參與河道治理的事情。在這期間,劉鶚兢兢業業,盡心盡力。羅振玉在《五十日夢痕錄·劉鐵雲傳》裡這麼描述劉鶚當時的工作狀態,常“短衣匹馬,與徒役雜作。凡同僚所畏憚不能為之事,悉任之。聲譽乃大起。”

他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寫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被人稱為小說家

圖3|劉鶚畫像

可見,當時的劉鶚,工作是相當拼命的。後來河南的黃河治理總算達標。山東又出現了黃河決口的事情。1890年,劉鶚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邀請下,又趕赴山東,擔任魯河提調一職,專心治理河務。

劉鶚的數學天分在河道治理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尤其表現在河堤勘測時,數據和計算尤為準確。有一次勘測黃河下游堤壩工程,巡撫張曜為了慎重起見,讓另外一個官員賈步緯認真複核一下。賈步緯是當時有名的天算學家,經過他的複核,認為劉鶚測算的數據有錯誤。張曜把劉鶚叫到辦公室,下令他重新複查。劉鶚複查之後,並未發現有何錯誤之處,認為賈步緯的複核有問題,兩個人彼此堅持己見,互不認錯,事情就僵持下來。

鬧到最後,賈步緯表示願意和劉鶚打賭,證明他的數據才是正確的。賭注就是劉鶚一旦輸了,就要辭去提調一職。如果自己錯了,也立馬捲鋪蓋走人。

兩個人立杆重測,丈量測算的結果是賈步緯錯了。賈步緯一看自己錯了,真的收拾行李,留書一封,離開了山東。即便派人去他家裡請他回來,他也不為所動。這件事情在濟南一時傳為佳話,傳言“劉鐵雲趕走賈步緯”。劉鶚的算學大名,也由此傳遍江湖。

洋買辦

劉鶚在商業上也有自己的夢鄉,他所生活的時代,是資本主義工商業興起和發展的時期,劉鶚醉心於創辦企業,希望通過實業達到自己救國興國的理想。

1884年,劉鶚在淮安南市橋開辦關東煙店。之後又於1887年在上海開辦石昌書局,這些生意,他都委託別人代為經營。結果時間不長,開辦不久,就關閉歇業。但劉鶚並未因此而停止腳步。他後來又在上海租下五層樓,開辦起了百貨商場,同時又籌備在河北保定開設爐房,在北京創辦自來水公司、電車公司。但這些生意都失敗了,沒有一個取得成功。

他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寫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被人稱為小說家

圖4|劉鶚故居

後來,劉鶚認識了幾個日本商人,又同日本人商議創辦菸草公司、肥料廠。在天津投資日本人所創辦的醬園,與日籍朝鮮商人鄭永昌在東北聯合創辦海北鹽公司,同時,又和親友計劃合購浦口九袱州等江洲漲地,計劃開辦商埠,在上海組織大成公司等等。

劉鶚的上述商業實踐,有的還僅僅是設想,並未落地執行,有的剛剛開始,就胎死腹中,不一而終,半途而廢。只有在上海徐家彙獨資開辦的坤興織布廠還運營了以陣子,出品“女士幅”牌洋布,當時的織布廠有布機500多臺。此後又在陳家浜設置了一個小織布廠,生產條紋布,生意還不錯。

在醉心於創辦實業時,劉鶚還對報業進行投資,他投資了天津《日日新聞》,羅振玉在湖北創辦的《教育世界》雜誌也有他的股份,另外參與投資了馮恕在北京琉璃廠創辦的公慎書局等。

從以上投資可以看出,劉鶚創辦或者參與的企業種類繁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由於當時國內國外存在的各種不利因素,這些企業在經營上都存在一定壓力。加之劉鶚興趣廣泛,所辦企業皆為委託經營,而所託之人又往往不盡心盡力,所以他的企業大多都沒有成功。

劉鶚創辦企業一方面想通過發展資本主義來達到提振國內經濟,改善民眾生活水平的理想抱負,一方面又想通過這些實業舉措,讓國內的階級矛盾有所緩解,讓大清的統治能更長久一些。但他屢次失敗,願望終究沒有實現。

在山西鐵礦開採時,劉鶚建議山西巡撫胡聘之利用外資進行鐵礦建設,這一建議得到了胡聘之的認可。於是,在山西鐵礦開採一事中,選擇了和意大利商人羅莎第組建合資公司“福公司”,劉鶚受聘擔任中方總經理。在同外商談判中,劉鶚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是合作滿三十年,無論盈虧,礦路均歸中國政府。第二是借款利息可以優厚,但用人行政權必須歸中國一方。第一條外方答應,第二條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下。事情後來鬧到清政府總理衙門,他們認為劉鶚抬高利息,導致國家應得少之又少。於是命令劉鶚撤出,並解聘了他的總經理之職。

實際上,劉鶚堅持的人事行政權對於維護礦路主權有很大作用,對於外商竊取礦權有很大阻撓作用。由於總理衙門解聘劉鶚,並答應了外商人事行政權的要求,最終是中方礦權喪失。

他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寫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被人稱為小說家

圖5|劉鶚故居門頭

1902年,福公司又開始籌辦四川礦務,劉鶚參與起草合作章程。同時又與高爾伊等人商量創辦浙江煤鐵礦務,計劃向意大利商人及英國商人借款,舉外債開辦。這件事被留學日本的浙江學生知道後,他們強烈表示反對,在《浙江潮》連續撰文發表《劉鐵雲欲賣浙江全省路礦乎》等文章,職責劉鶚、高爾伊等人以浙江礦產勾引外國人,倒行逆施,貪一己私利,損國家利益,說他是賣國的“漢奸”。

平心而論,劉鶚主張借外資開發礦路,起目的是為了發展經濟,促進國際整體經濟實力提升。他認為“扶弱振弊當從興造鐵路始,路成則實業可興,實業興而國富,然後庶政客得而理也。”他希望與其把這些資源閒置起來,不如利用外資開辦,有條件限制外商,並在一定年限之後收回國家,利國利民,是一件好事情。

以現在人的價值觀評判,可以看出劉鶚的想法具有一定的道理,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但在他所處的時代,這種想法被人指責,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庚子辦賑

1900年7月,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事情。這些洋人大兵從天津大沽口登陸,然後攻陷北京,逼得慈禧太后及光緒皇帝急忙逃往西安。

洋人佔領北京之後,火燒圓明園,到處殺人放火,把北京城搞得雞犬不寧。最要命的是,他們把北京城封鎖起來,導致京城糧食供應斷絕。陸樹藩背靠李鴻章,出面組織“救濟善會”,組織糧食,賑救官紳、市民。

當時,劉鶚人在上海,得知情況之後,他變賣自己部分家產,湊了5000兩銀子,又借了7000兩銀子,共計12000兩銀子,把這些銀子呈送給陸樹藩的“救濟善會”,並寫了一封信“以地而論,北京為最急;以事而論,北京為最難。如無人去,弟願執役諸君前驅可乎?”言之鑿鑿,情真意切。

不久,劉鶚就改穿洋裝,於9月9日這天混進北京城,當即與陸樹藩匯合,商量救濟會的事情。之後,由劉鶚出面,在北京設立平糶局和瘞埋局。這兩個機構中的平糶局主要是通過捐款購買糧食,從外地運往北京,然後按照平價賣給市民,解決糧荒問題,同時也讓老百姓吃到便宜糧食。瘞埋局的主要工作則是組織人手,收殮死於兵燹疫疾的屍體,避免發生重大的疫情發生。

大刀王五當時在北京反抗洋人,不幸殉難,他的屍體就是劉鶚為其收殮下葬,並且寫下碑文,稱讚王五的志向,這件事,至今都被人稱道。

第二年的四、五月間,糧食供應緊張,賑米不足,難以為繼。當時有個寧波人姓張,在俄羅斯軍隊裡當翻譯,他跑來告訴劉鶚,說俄羅斯軍人打算要用大倉倉房,準備把蒼米全部燒掉,如果缺糧的話,可以去買過來。劉鶚擔心錢不夠,張姓翻譯願意出面和俄羅斯軍人談,儘量不花錢或者少花錢。在他的努力下,劉鶚用全部存款30000兩銀子,買下全部大倉存米,是京城老百姓的米糧有了接續。

然後到了1908年6月,因為這件事情,劉鶚被認定為有罪。清政府派袁世凱和世續審理劉鶚,最終認為劉鶚有三條罪,一是“壟斷礦利”;二是“庚子之亂”,在京倒賣倉米;三是“私設鹽運會社”。6月20日劉鶚在南京被逮捕,不久就被判解往新疆,所有產業均被充公。

收藏家

劉鶚一生興趣愛好廣泛,除了醉心於洋務運動開辦實業之外,他把自己所有的積蓄都花在了收藏的事情上。

庚子事件之後,大量的文物流散各地,洋人也乘機收攬中國文物,散落民間的古籍、古器、字畫等數不勝數。劉鶚看中時機,也購買了一些宋元善本書籍、字畫、碑帖及古器物。其中的漢印,於1904年選印為《鐵雲藏印》一至四集。1902年他又買了宋拓《聖教序》、《九成宮》等碑帖六種。其中的《聖教序》被認為是所傳南唐拓本,稱為“帖中之帝”,劉鶚把這本帖進行了拓印,親自寫下跋語,認為是“真海內第一本矣。”

劉鶚還收藏了不少上古陶器,剛開始他收集的不多,大概只有數十件,判定這些陶器都是上古時期的燈檠,所以便將自己的書齋命名為“五十瓦鐙齋”。之後,劉鶚收藏的陶器越來越多,又將自己的書齋先後更名為“百瓦鐙齋”、“二百瓦鐙齋”,隨著收藏越來越豐富,品種越來越多,又將書齋更名為“抱殘守缺齋”,可見他在收藏方面相當任性。

1904年,劉鶚將自己收藏的陶器請人精心拓印,編撰成《鐵雲藏陶》一書。此外,還印有《鐵雲泥封》、《鐵雲藏貨》等書籍。

最讓劉鶚有收藏家之名的要數他在甲骨文方面的成就了。1899年,河南安陽的殷墟出土大量甲骨,但由於保存不力,分散流落於民間各地。從1902年開始,劉鶚將主要脊樑用於甲骨的收集,幾乎得到了全部。並於1903年秋編輯整理成《鐵雲藏龜》,石印於世,成為中國第一部甲骨學的書籍。劉鶚在本書的《自序》裡寫道:“綜計予之所藏約五千片,己亥一坑所出,歲不敢雲盡在於此,其遺亦僅矣。”又寫道:“然斯實三代真古文,亟當謀廣其傳,故竭半載之力,精拓千片,付諸石印,以公同好。”

小說家

劉鶚之所以名留後世,就是因為他寫下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老殘遊記》,他不是職業作家,除了這部半成品小說之外,他並沒有其它的作品流傳後世。說起這部小說,劉鶚也是並不是為了專門寫一部小說,而是偶然因素所致。

1903年,劉鶚有個好朋友叫連夢青,這個人因為有個事情受到牽連而跑到上海,投奔劉鶚。到了上海之後,連夢青東躲西藏,生計無法維持。而且這個人生性耿直,不願接受任何人的金錢自助。劉鶚沒有辦法,只好想出了另外一個自助友人的辦法,就是寫一部小說,讓他去賣給商務印書館,並要求商務印書館不能刪改一字。

這部小說贈給連夢青時,劉鶚才寫了前面三回內容。等到連夢青和商務印書館達成協議,劉鶚才開始寫起其它章節。他每晚下班回家,開始信手書寫,每次寫上數張紙,第二天清晨讓人重新抄寫一遍送給連夢青。開始在《繡像小說》刊登,共發表了十三回。後來商務印書館刪去一回,連夢青認為商務印書館違約,便收回發表之權,沒有繼續刊登。劉鶚也因此中斷寫作,忙於其它事情。

第二年,劉鶚因事來到天津,《日日新聞》主筆方若覺得這本小說不錯,建議劉鶚繼續寫完,從頭開始,在天津《日日新聞》上每日發表。劉鶚接著又寫了起來,又在原來的基礎寫了七回,共計二十回。此後劉鶚因為別的事情,又擱筆不寫了,忙於其它事務。由於一直沒有出單行本,人們都不知道劉鶚寫了多少回,又共發表了多少回,成了一個謎。

他是清末民初的實業家,因為寫了一部半成品小說,被人稱為小說家

圖6|劉鶚畫像

​1928年初,劉鶚的第五個兒子劉大經在《日日新聞》報館工作,無意中發現一個九回剪貼本。其中的六回於1935年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剩下的三回因為語言涉及一些神怪之事沒有發表。

建國後,人民文學出版社把楚初編的二十回和二編的六回合集出版。

《老殘遊記》出版後,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這部作品的命運和劉鶚本人一樣,有人認為它是一部反動書籍,有人則認為它是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作品。

但無論如何,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還是被人們廣為稱讚,其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書中所展示出的熔鑄新詞的能力和水平,更讓人感受到作品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