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制度的"照妖鏡",清末民初小說塾師形象變化與社會變革的關係

導語: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近現代,塾師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備受人們敬仰的存在,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中的許多人自身便擁有過人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許多人都是這些知識的傳播者甚至是創新和創造者。因此,塾師的在社會之中的影響力是非常巨大的,他們的形象也就與政治甚至是社會制度有了某些特殊的聯繫。

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聯繫讓得在很多時候,塾師的形象就成為了社會制度的"照妖鏡"。如果翻開清末的小說,塾師形象從貶到褒,從單一到豐富,再將其與當時的社會變革聯繫起來,我們就能夠發現,其中塾師的形象竟然成了當時社會制度變革的一個寫照。可見,那個時候塾師的形象變化背後是有些非常複雜的政治因素的。

一、清末民初小說中刻板的塾師形象


⑴封建思想的衛道者與迂腐無能的道學先生


正如周作人的《知堂回想錄·父親的病》所描寫的一樣,最初清末的的許多小說之中塾師已不再是封建社會時期所宣傳的那樣高大上,塾師的形象更加刻板。並且在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的眼中,這些人讀了一輩子的四書五經,骨子裡已經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的烙印。他們的思想是落後的,他們教書育人也不過成了封建思想傳播的一種手段。


社會制度的

周作人


加上當時許多的私塾之中的教書先生確實也是如此,所以很多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了喚醒廣大民眾,讓許多還在被封建思想洗禮的青年覺醒。因此他們在自己的小說之中將這些舊塾師描繪成迂腐無能的道學先生和封建思想和衛道者,許多的人在閱讀過他們的小說之後都對塾師貼上了一種特定的標籤。


社會制度的

舊塾師形象


雖然許多先進分子把所有的塾師一刀切,讓得新一代思想覺醒的青年對於舊塾師的印象極為差,但是如果放在社會變革的那個年代,這些先進知識分子的做法無疑是非常正確的。畢竟他們需要將落後的封建文化打上一個落後的標籤,否則思想革新乃至社會革新都將難以開展。


⑵最初清末小說中塾師形象形成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我國近代的社會變革意味什麼,特別是清末時期的社會變革。許多革命人士所要推翻的不僅僅是封建制度的最後一塊招牌(清朝),當時的很多進步人士都意識到想要從根本上推翻落後的封建制度,僅推翻一個封建政權只會讓另一個封建政權建立,所以他們清楚推動社會變革就必須先推翻落後的文化。


社會制度的

清末民初先進知識分子


根據現在我們的理解,變革社會不僅僅是推翻一個政權的軍事統治那麼簡單,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打破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思想統治。而變革社會思想最為根本和徹底的方法就是從教育下手,因為教育是思想的傳播者和創造者。在那個年代,很多時候教育都不是抽象的存在,因為科舉制度的影響,只要一談到教育許多人就會想到塾師。

正是這種特定的聯繫,所以許多的先進知識分子要改革思想就不得不改革原有的教育,而要改革原有的教育就不得不否認舊的教育體系。根據當時社會的情況,否認舊的教育體系自然就要把代表教育的塾師塑造成落後、腐朽的形象,唯有這樣才能讓人們放棄舊的教育體系。


二、清末民初小說中塾師形象演變


⑴先進知識分子對於塾師形象的再思考


前面我們說過為了變革社會的需要,許多先進知識分子在小說之中將舊塾師大多塑造成落後的形象。雖然在現實之中許多塾師確實也是和小說之中的形象差不多,但是如果說這些塾師佔百分之七十甚至八十我都是相信的,不過這種單純的一刀切,默認所有的塾師都是這種形象顯然是不合理的。


社會制度的

塾師形象


在宣傳新思想的前期,這樣的做法自然無可厚非,因為這些舊塾師本身就被許多人打上了封建的標籤。然而隨著許多先進知識分子思想宣傳的深入,在他們筆下落後腐朽的舊塾師之中竟然也出現了許多的支持者。甚至許多舊塾師就是先進思想最初的傳播者,這就讓得許多的人不得不思考一味的將塾師塑造成落後的形象是否可取。


社會制度的

塾師形象


事實就在眼前,先進知識分子自然無法辯駁,並且許多人注意到這點的時候思想宣傳工作已經到了中後期。所以考慮到現實與工作進度,許多知識分子在自己小說之中塑造塾師形象的時候不再是傳統的一刀切,而是根據實際漸漸創造出一些正面的塾師形象,讓得許多人對於舊塾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⑵打破傳統的"改革派"


雖然說先進知識分子基於現實改變了塑造塾師形象時的一刀切模式,但是如何再塑造塾師形象就值得討論的。因為一開始反封建思想過於激烈,導致許多的的塾師形象過於極端。許多普通人在閱讀這些對於舊塾師形象極端化的作品時,往往會被影響的非常嚴重,以至於很難再接受一個新的形象。

正是因為如此,許多的文人非常的頭痛,他們不能夠直接推翻之前建立的形象,這樣就會讓之前衝擊封建思想的行動無效。因此,在清末民初的小說之中舊塾師形象就被再分割,形成了兩個極端。一部分繼續是落後腐朽的形象,而另一部分就被塑造成打破傳統的"改革派"。


社會制度的

塾師形象


他們雖然是接受封建思想下成為塾師的,但是他們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於新生事物並不排斥。因此他們在新的思想出來之後,對比舊的封建思想,明白了封建思想的落後性,所以他們積極宣傳新的思想成為了新思想的傳播者。並且更有甚者,成為了想要打破傳統的"改革派"。此後,許多的小說之中都按照這種塑造方式將塾師形象漸漸塑造的多元化。


三、社會變革與塾師形象變化的聯繫


⑴維新與變革之爭造就的聯繫


如果只是看清末民初的小說,我們僅僅只能看到知識分子對於舊塾師形象的改觀,而且就只是一個簡單的形象變化似乎也不足以讓得這件事與整個的社會變革產生聯繫。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就是清末民初小說之中塾師形象的改變這樣一件"小事"與當時的社會變革卻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社會制度的

清政府維新派


因為一開清政府就是走的維新而不是變革,所以在清末民初值得段時間之中,改革和維新之爭一直都沒有停下。

正是因為如此,改革社會無疑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這個時候只能從舊思想下手,思想又聯繫到教育然後是塾師,如此一個循環,塾師形象自然就成為了推動社會變革的武器,塾師形象自然也就與社會變革有了聯繫。


⑵社會變革對於塾師形象的改造


因為塾師形象與社會變革聯繫的建立,所以之後塾師形象的改變就與社會變革有著密切的關係。一開始由於維新與變革之爭讓得社會變革困難重重,所以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不得不將塾師形象儘量的描寫低下。我們並不知道當時是否已經注意到了塾師之中存在著支持變革社會的存在,但是就算注意到,因為局勢的需要許多人也只能這樣做。


社會制度的

變革派代表


從這裡我們就已經可以大概推測出社會變革會對塾師形象產生怎樣的影響了,至於後來為何塾師形象會改變就更加好解釋了。我們只看歷史的走向,在清末民初偏後一點,由於清政府的無能讓得社會之中許多人真正的認清了其無能自私的面目。維新派的支持者大大減少,革命派支持者增多,社會變革阻力減小。

雖然封建落後思想仍然要繼續批駁、反對,但是很多人已經不再將封建思想與教育、與塾師聯繫起來。更重要的還是之前說的,許多人也意識到了一刀切塾師群體是很不合理的。於是乎在社會變革阻力減少的情況下塾師形象自然而然的變得多樣化,更加的貼近於現實。其實從塾師形象的變化之中,我們也能夠反推出但是社會變革的程度,由此,社會變革與塾師形象之間的關係就一目瞭然了。


結語:


許多人說教育是國家的立國之本,因為教育關乎於一個國家的思想文化,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制度與政策。正是如此,在清末民初時,許多支持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才會對教育下手,在自己的小說之中通過對塾師形象的塑造直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於封建教育的看法,從而推動了社會變革的進行。因此,清末民初小說之中塾師形象的變化就成為了當時社會的一面"照妖鏡",成了推動社會變革的得力助手。


參考文獻:


《中國近代史》;

《中國近代教育的變革》;

《中國近代教育史》;

《近代中國教育史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