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齊國是田氏代齊,晉國卻是三家分晉?

“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成為戰國時代到來的主要標誌性事件,不少人有個困惑,為什麼齊國是“田氏代齊”,晉國沒有被一家取代,而是“三家分晉”呢?

這個疑惑如果從兄弟分家的角度來看,就顯得沒那麼複雜了。


為何齊國是田氏代齊,晉國卻是三家分晉?


齊國田氏一家獨大,最終導致田氏代齊

歷史事件:田氏代齊又被稱為田陳篡齊,是指戰國初期齊國田氏家族取代原來的姜姓,成為齊國國君的事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對此有詳細講述。

田氏先祖敬仲(田完)原本是陳國人,後因陳國發生動亂,敬仲逃到齊國,得到春秋首霸齊桓公的款待,敬仲在齊國安頓下來。

齊國原本是姜太公姜子牙(姜姓呂氏)的封國,隨著歷史的發展,齊國呂氏依靠同出於姜姓的國氏和高氏,共同保衛姜姓社稷。

田氏在發展壯大過程中,很會利用別人分化瓦解自己的對手,首先,在公元前545年,田氏聯合鮑氏、欒氏、高氏打敗掌握齊國大權的慶氏;公元前532年,田氏又聯合鮑氏打敗已經掌握齊國大權的欒氏、高氏;到齊悼公時,田氏獨掌齊國大權。


為何齊國是田氏代齊,晉國卻是三家分晉?


田氏掌握齊國大權後,很會籠絡人心。當時,田氏用大斗把糧食借給百姓,在收回的時候又改用小鬥,這種予利於民的措施,很快得到齊國民心。

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和力量積蓄,對內籠絡民心、消除異己,對外修好諸侯、獲取支持,到齊康公呂貸時,田氏已經一家獨大,牢牢掌握著齊國大權,周天子正式冊封田和為齊候,田氏正式取代原來的姜姓呂氏,成為齊國國君。

如果把齊國的江山傳承看成是家產傳承,那麼田氏就是齊國的老大,田氏一家獨大,牢牢坐穩老大位置,在家產分割中獨享,而不是分於其他兄弟。


為何齊國是田氏代齊,晉國卻是三家分晉?


晉國六卿的淘汰賽

晉國在晉文公之後,形成六卿(智氏、趙氏、魏氏、韓氏、範氏、中行氏)輪流執政的局面,六卿之間互相傾軋、爭權奪利。

公元前497年,晉國範氏、中行氏聯合攻打趙氏,智氏則率領魏氏、韓氏協助趙氏,最終中行氏和範氏被消滅,晉國六卿只剩四卿(智氏、趙氏、魏氏、韓氏)。

公元前475年,智瑤開始執掌晉國大權,智氏實力大增,成為四卿之首,如果按實力排名的話,老大是智氏,老二趙氏,老三魏氏,老四韓氏

憑藉執掌大權的機會以及自己的智謀,老大智氏實力大增,智瑤讓韓趙魏三家各獻出100裡地,魏氏和韓氏攝於智氏強大的實力,不敢違抗,獻地給老大智氏,老二趙氏卻不同意。智瑤一看,老二竟然不聽話,於是聯合老三老四去攻打老二。


為何齊國是田氏代齊,晉國卻是三家分晉?


晉陽城下,老大和老三老四團團圍住老二趙氏,老二當家的趙無恤,憑藉晉陽城頑抗,不料,計謀多端的智伯看到晉陽地勢低窪心生一計,讓人修堤築壩,引汾河之水水淹晉陽城,眼看著大水即將把晉陽城浸塌,趙無恤心急如焚,問計張孟談“為之奈何?”

張孟談說:“如今之計,關鍵在於韓魏兩家,讓我出城去見見韓虎和魏駒吧!”

張孟談趁著天黑偷偷的來到老三老四的營房,對他們說:“若趙氏亡,韓、魏亦不保!”並分析智伯今日水淹晉陽,他日便會水淹魏氏之安邑、韓氏之平陽。

這種唇亡齒寒的分析正是韓魏兩家所擔心的,魏氏謀臣任章和韓氏謀臣段規也都主張和趙聯合打敗智氏,極力規勸各自的主人,最後約定消滅智氏,瓜分智氏土地。


為何齊國是田氏代齊,晉國卻是三家分晉?


韓魏兩家趁智伯不備,偷偷挖開堤壩,讓汾水倒灌智伯軍營,智伯遭到韓魏兩家突然反水,措手不及,腹背受敵的智伯大敗被殺,智氏土地被瓜分。

智氏信韓、魏,從而伐趙,攻晉陽之城,勝有日矣,韓、魏反之,殺智伯瑤於鑿臺之上。”《秦策四》

智伯的失敗,最終導致三家分晉

在智伯被打敗之前,智氏實力最大,作為四卿中的老大哥,如果能把老二趙氏給滅了,瓜分趙氏土地,智氏老大的位置必然更加牢靠,老三魏氏和老四韓氏相對更加虛弱,取得絕對優勢的智伯勢必不斷壓迫老三老四,逐漸讓老三老四徹底退出晉國舞臺。

那樣的話,晉國便是智氏一家獨大,這就和齊國的情況相似,一旦時機成熟,智氏勢必取代晉國公室,歷史將會出現“智氏代晉”,而不是“三家分晉”。


為何齊國是田氏代齊,晉國卻是三家分晉?


但是,智伯的失敗,使晉國內部沒有進一步整合,最終導致“三家分晉”。

因為老大智氏被滅後,老二趙氏並沒有壓倒老三魏氏和老四韓氏的絕對優勢,趙魏韓三兄弟雖然有強弱之分,但誰都沒有吞併兩家的絕對實力。

智伯的失敗,讓晉國剩下的三卿形成了相對的均衡,最終導致三兄弟共同瓜分了晉國的家產,“三家分晉”,而不是“一家代晉”。

你們認為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喜歡文史的朋友隨手關注,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嚴禁抄襲,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