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雅應對生活的暴擊?

如何優雅應對生活的暴擊?

巴頓將軍曾說:“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不是看他到達頂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落谷底時的反彈力。”

人生有一帆風順,也有逆水行舟。

身處挫折時,該如何讓自己快速恢復,逆流而上呢?

今天這本書,給你一套應對逆境的方法——《另一種選擇》

1. 作者桑德伯格,是Facebook首席運營官,被譽為“硅谷最有影響力的女人”。2015年,丈夫的不幸去世對她打擊巨大,在走出陰影的過程中,她採用了一種獨特的方法——直面傷痛、剖析內心。合著者亞當·格蘭特,是積極心理學專家。書中既有詳細的親身案例,還有來自學界的理論支撐,這種結合十分難得。

2. 過去我們常說“智商”“情商”,但在心理學上還有一個概念——挫折商,又叫“逆境商”。顧名思義,挫折商就是一個人應對挫折的能力。面對同樣的挫折,有的人陷入崩潰,有的人卻越挫越勇,就是因為兩人的挫折商不同。研究發現,同等智力的兩個人,挫折商對一個人的事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 人在遭遇不幸時,通常有三種典型的負面表現,這些是我們要警惕的。

第一種:自我化,就是過度自責,認為遭遇的不幸都是自己的錯。比如,在自己遭遇不幸時想“都怪我不夠勇敢”,在別人遭遇不幸時想“如果我那麼做,他就會沒事”。

越想過分承擔責任,創傷恢復期就越長。而且數據表明,那些拒絕自責心態的人,得抑鬱症的概率要小得多。我們必須明白:不是所有發生在自身的事,都是因我們而起。除了讓我們陷得更深,自責心態別無他用。

4. 第二種:普遍化,把不幸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會因為一點小事,比如一張表沒做好、一句話沒說對而情緒崩潰,認為自己非常無能,甚至懷疑人生。

面對挫折,我們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降低自我期望,不再拿以前的標準要求自己。人不是機器,情緒起落是很正常的。想馬上從創傷中抽離出來、全心投入工作,既不合理也不正常。給自己一點兒時間恢復,而不要苛責自己。

5. 第三種:永久化,認為不幸和消極情緒會持續一輩子,自己以後再也不會快樂。在這種心理暗示下,走出困境會變得更難。

桑德伯格會刻意提醒自己少用極端表達,把“永遠”替換成“有時”“最近”,把“我永遠不會快樂”變成“我有時會不快樂”。

另外,她還會把那些帶來長期痛苦的理由寫下來,逐一找證據去反駁。比如,她覺得孩子失去父親會一生不幸,但想一想身邊有童年失去親人,但最終走出陰影、健康長大的朋友,就看到了戰勝痛苦的希望。

6. 上面這三種表現,由“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是分析創傷心理的代表性理論。瞭解了這個理論,你就知道:在逆境之中,出現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並不代表你不堅強,正視它們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但是,過度、極端的負面情緒會阻礙恢復,需要控制和排解。

7. 如何克服創傷,使自己快速恢復呢?書中介紹了4種應對方法。

方法一:設想最壞情況

參照物的不同,會影響一個人的心境。身處挫折時,如果再跟比自己條件優越的人,或自己最好的生活狀態相比,內心就難免失衡;想想比自己條件更差的人,或者自己可能的最慘狀態,你可能會慶幸最壞的情況沒有發生,從而產生感激之情,抵消一部分負面情緒。

8. 方法二:用文字記錄戰勝創傷

可以記錄事件,也可以記錄情緒,還可以給情緒打標籤,越具體效果越好。比如“我感到孤獨”,就比“我感到不快樂”有效。

把情緒變成文字,是“我有能力掌控情緒”的體現。在一開始會很難,但長期效果很好。

心理學家曾讓兩組大學生連續4天、每天寫15分鐘的日誌,一組寫與情感無關的內容,另一組寫不幸經歷。最開始,寫不幸經歷的人普遍心跳加速、情緒不佳。但實驗結束六個月後,回訪證明:寫下不幸經歷的人,身心健康狀況比實驗前大幅提升,也比另外一組要好得多。

9. 方法三:主動尋找“創傷後成長”

通過應對創傷,激發自己的力量、形成更穩固的關係、找到更多生命的意義……從而比受傷前變得更強。比如,參加過戰爭的士兵,會更加珍惜生命;重病中恢復的病人,會更重視健康和家庭。

這個方法的關鍵是: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可以是親密的人、未完成的心願,也可以是一份未竟的事業。它們會重新為你樹立一個人生目標,提供堅持下去的動力。

10. 方法四:尋求身邊人的支持和幫助

通常人們認為,對遭遇不幸的人,最好不要提及這件事,以免勾起對方痛苦的回憶。其實不然,刻意的迴避,只會讓創傷者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相反,深入的交流反而有助於負面情緒的化解。

如果自己遭遇不幸,不妨找親近的人訴說;如果是身邊的人遭遇不幸,作為親友,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聆聽,並告訴他“我理解你的痛苦,並且願意支持你”。

最後,與你分享書中的金句:

只有做到正視不幸,才能快速從中脫身,實現“創傷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